8個交易日內漲幅超過230%、遭遇停牌核查的天山生物,恢復交易後再接連錄得2個漲停板,截至9月3日收盤已經實現9連板,9個交易日累計漲幅接近300%。
深交所網站盤後數據顯示,天山生物在8月24日至9月3日漲幅嚴重異常期間獲自然人買入40.26億元,佔比97.01%,其中中小投資者佔比68.46%,其他自然人佔比28.55%;機構投資者買入佔比2.99%。此數據顯示了散戶和遊資是此次天山生物暴漲背後的主力。
9月3日晚上,深交所表態稱,嚴密監控「天山生物」交易情況,提醒中小投資者理性投資。
不過,今天開盤,天山生物依舊低開高走,截至午間休盤,每股報24.17元,漲幅為5.66%,市值約75億元。
難怪經濟學家管清友也感嘆,爆炒天山生物的股民成功的把機構洗出去了。
交易所發出預警:
提醒中小投資者理性投資
9月3日晚上近21時,深交所官方微信號發布頭條文章表態稱,深交所嚴密監控「天山生物」交易情況,提醒中小投資者理性投資。
深交所表示,天山生物近期股價大漲,短短9個交易日,股價由5.83元/股漲至23.16元/股,累計漲幅高達297.26%,換手率192.79%。
深交所已將「天山生物」列入重點監控股票,嚴密監控交易情況,對異常交易及時採取自律監管措施,強化交易行為核查,發現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線索將第一時間上報證監會查處。目前,「天山生物」市盈率顯著高於同行業平均水平,股價上漲缺乏業績支撐,已嚴重脫離公司基本面,一旦股價回落,高位接盤的中小投資者將遭受不必要的損失。投資者應增強風險意識,理性合規參與交易,切忌盲目跟風炒作,避免僥倖投機心理。
深交所稱,下一步將深入貫徹「建制度、不幹預、零容忍」九字方針,認真落實「四個敬畏、一個合力」工作要求,持續做好交易監管工作,積極防範市場風險,堅決打擊惡意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違規行為,切實維護市場交易秩序,充分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到底誰在買?
天山生物9月3日龍虎榜數據顯示,賣出席位中,中信證券上海分公司賣出3900萬元,華泰證券天津東麗開發區二緯路營業部賣出2445萬元 ,國盛證券寧波桑田路證券營業部賣出2136.56萬元,東莞證券北京分公司賣出 2131萬元,光大證券深圳金田路證券營業部賣出1920.23萬元。
而在買入席位中,華泰證券廣州天河城證券營業部買入2186.15萬元,買四東方財富拉薩團結路第二營業部和買五東方財富拉薩東環路第二營業部兩個席位合計買入2414萬,賣出1041萬,買入的比賣出的多一倍多。一般來說,買四和買五席位基本上都是散戶席位,由此可見,即使股價翻了好幾倍,今天還是有很多散戶在瘋狂湧入天山生物。
「短期爆炒行為一般都是個人投資者,機構很少參與短期爆炒;天山生物當前估值肯定有點高了,但有些投資者進場買入就是代表有人看到背後的投資邏輯吧,投資者只能根據自己的判斷去承擔相應的風險 。」廣東展富資產總經理鍾海波表示。
什麼原因讓其股價瘋漲
公開資料顯示,天山生物是我國最大的牛品種改良產品及服務提供商之一,是新疆唯一一家國家級凍精生產企業,是國內唯一專業從事牛品種改良的上市公司。
今年7月,該公司發布2020―2025年畜牧業務發展規劃,重啟「大肉牛戰略」,提出要成為中國肉牛行業領軍企業。
8月27日晚間天山生物發布的2020年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1億元,同比增長77.75%;虧損764.79萬元,上年同期淨利為虧損1861.31萬元。
從基本面上來看,天山生物的業績表現一般,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其股價瘋漲呢?
據了解,天山生物近期暴漲可能是受牛肉價格持續走高的消息刺激,其全資子公司通遼天山牧業主要從事肉牛育肥業務。隨後,天山生物公告披露,通遼天山牧業成立於2020年5月,經營時間較短,截至目前存欄量育肥牛596頭,尚未出欄,未對公司收入和利潤產生貢獻。
公司多次提示風險
8月20日晚間,天山生物發布公告稱,公司2020年8月20日股票收盤價較前20日收盤價上漲38.78%,同期創業板指數下跌7.57%,公司股價與同期創業板指數偏離較大;還公布了公司被合同詐騙事項的最新進展;同時,天山生物已經明確表示,公司全資子公司通遼市天山牧業有限責任公司從事肉牛育肥業務,該公司成立於2020年5月,截至目前存欄量不大,經營時間較短,對公司業績影響較小。提示投資人注意風險。
天山生物在9月1日晚間發布的《關於公司股票停牌核查結果暨復牌公告》中,披露了9項重大風險提示,包括公司的經營環境未發生重大變化、公司股價缺乏業績支撐、公司被大象廣告合同詐騙事項涉及刑事案件尚未結案、公司涉嫌信披違規正被監管調查、子公司肉牛育肥尚未出欄等。需要投資者抱起警惕之心。
不過,這些風險提示在股價的瘋狂上漲中,好像顯得有些微不足道,天山生物依然開啟「自嗨」模式,瘋狂上漲。而9月3日晚上,深交所官方微信號發布頭條文章表態稱,深交所嚴密監控「天山生物」交易情況,希望可以給中小投資者敲響「理性投資」的警鐘。
(文章內容、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券商中國、每經網、公開資料
封面圖自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