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學人的智慧[7]
作者:孫月才
認為較好的寫法是前一種,因為柏拉圖並不是先有一個「哲學體系」才撰寫對話的,而是隨著對話中所討論的問題逐漸形成體系。
所以,一篇篇地研究對話,更能顯示柏拉圖思想的發展過程,更能將他所使用的範疇的內涵說清楚。柏拉圖的相論(Theory of Ideas)就有一個前後期的「同」異」問題。
只有通過逐篇研究,才能清楚地見出它的發展線索:從「相」和具體事物的對立,逐漸過渡到打破這種對立。亞里斯多德關於形式和質料相結合、形成一個統一世界的學說,就是柏拉圖後期相論的進步發展。
可見,這種按對話先後逐篇分析的方法是符合範疇發展的內在邏輯的。不過這裡也有一個是否普於做這類分析的問題。現代西方希臘哲學史家格思裡,雖然也採用逐篇研究對話的辦法,但如本書作者所指出,他未能將各篇之間的區別和聯繫講清楚。
這樣就難於見出柏拉圖思想的系統和他所使用的範疇的邏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