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近代戰爭史中,蘇德戰爭的發生給世界各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回憶,而這場極為激烈的戰爭,致使德國慢慢失去作戰氣勢從而淪為一個歐洲地區小國。德軍在歐洲地區展開大規模攻擊之後,便更加堅信自己將會霸權天下的想法,在資源和領土的誘惑之下,德軍大舉進攻蘇聯,蘇德戰爭也就此曹發,在戰爭前期,德軍在戰場上處於完全主動的地位,但隨著蘇聯紅軍進行調整之後,蘇聯紅軍開始漸漸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而德軍也處於被動狀態,被蘇聯軍隊連連擊退,於是有部分網友提問,為什麼當時的德軍非要選擇蘇聯呢?
我們要知道,德軍的戰鬥能力雖然非常強,但後勤補給能力的不足將會極大程度上影響德軍的作戰效果,畢竟德國在歐洲地區所保有的軍備資源本來就比較少,當時的蘇聯不僅擁有極為廣闊的領土,特殊地理環境下所保有的礦產資源也極為龐大,這樣的蘇聯就是一隻「待宰的肥羊」,德軍完全可以通過奪取蘇聯的資源從而為自己軍隊提供軍備補給,更何況德國發動二戰的原本意圖就是進行擴張,蘇聯這樣的誘惑德國怎能輕易放過。實際上,德國也曾想向北非進行擴張,但終於隔著一個軍事實力極為強大而英國,不管是海軍還是空軍都具有十分強盛的實力,德國雖然也曾安排自己的空軍進行多次進攻,但都英國軍隊狠狠打擊,而且當時的北非地區也是比較貧窮且落後的國家。這一點也促使德國具有更強的信念選擇蘇聯。
當時的德國雖然已經達到足夠強盛的作戰能力,蘇聯也不是一個好惹的對象,實際上早在此前,蘇聯也意圖攻擊歐洲地區,倘若德國不開戰,兩國在未來也極有可能爆發戰爭,素有戰鬥民族之稱的蘇聯對於打仗其實也是得心應手,德國得有所防範。其實,兩個國家在當時都不是什麼好角色,蘇聯甚至還曾進行國「雷雨計劃」,是一場專門針對德國而制定的作戰計劃,這個戰鬥民族國家定是早有準備,對於領土擴張的野心可能還不亞於德國,因此,德國所發動的這場蘇德戰爭,更像是先發制人。
在歐洲地區的這場戰爭中,雖然德國憑藉閃電戰的優勢開啟這場戰爭,蘇軍也由於毫無準備而損失了大量領地,但蘇聯是一個明智的國家,即便是丟失領地也不能讓德軍徹底佔了便宜,於是便將大量資源帶走,亦或是將某些可用的工業工廠銷毀,致使德軍即使佔到領地也因為資源不足而淪陷其中,而且蘇聯的氣候極為嚴酷,由於緯度問題,蘇聯的晝夜溫差比較大,晚上由於極度寒冷都不能安然入睡,德軍對於這樣的氣候又怎能及時適應,生存環境尤為艱難,因此,在蘇聯這片國土上,德軍因為凍死而產生了一部分傷亡率,而德軍也漸漸喪失作戰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