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為什麼德國人會認為蘇聯絕不是自己的對手?

2020-12-14 指點江山

熟知歷史的朋友或軍事迷們都知道,「勿打無準備之仗」是前人多年總結的血的教訓。希特勒自詡軍事天才,但是,他的戰略方針卻與這一準則背道而馳,在西歐戰場上才擊敗法軍未久,希特勒就將槍口對準了東方的龐然巨獸——蘇聯。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自從德國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而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其與盟軍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在歐陸上處於未交戰的狀態,被稱為「假戰」。希特勒曾希望法國和英國默許德國徵服波蘭並立即停戰。因為,德國的原物料儲存量(需從外地進口)非常不足,目前德國的戰爭機器主要依靠自蘇聯的原物料,出於兩國意識形態的不同,這使希特勒對該情況感到非常不安。

1940年5月,英、法兩國正密謀毀掉德國這臺戰爭機器,將其永遠禁錮在「凡爾賽公約」的深淵之中。但令英、法雙方措手不及的是,這臺戰爭機器已悄然運轉,將血盆大口咬向西歐大陸。希特勒任命三位一戰老將為元帥,派遣三百萬德國精銳席捲歐陸。短短的十幾天時間裡,德軍的轟炸機、裝甲車就已所向披靡,法國、比利時、荷蘭皆成其手下敗將。

可以說,這場戰爭對於德國人來說意義重大。早在一戰時期,德軍就在這條戰線上鎩羽而歸,此番捲土重來德軍大有一雪前恥之勢。從結果來看,德軍的確洗刷了當年的恥辱,重新成為了歐洲霸主。同年6月,英軍藉助海軍力量突破包圍圈逃回本土,沒過多久,法國政府便命令法軍全線放棄抵抗。自八世紀查理大帝統一西歐以來,這片大陸上再次出現了統一西歐的政權。

但是,讓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希特勒剛剛摘取西線戰場上的勝利果實,竟立馬又與東線上的蘇聯針鋒相對。當時的輿論均認為:希特勒會經營西歐,榨取並消化這些戰敗國的資源,以解決德國本土的經濟危機。然而,正當法軍宣布投降的一年後,希特勒就打破了所有人的想像,德國戰車的履帶碾向東歐,朝莫斯科進發,幾百萬德軍精銳全線進駐蘇聯。

那麼,為什麼納粹黨會如此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呢?

筆者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意識形態,二十世紀末期社會主義思想已初現端倪,對於資本主義勢力來講,社會主義無異於「洪水猛獸」。

德軍在西歐掀起的戰爭,從本質上來講,正是資本主義爭霸之戰。法國淪陷、英軍龜縮到本土之後,德國迅速取而代之,成為歐洲大陸資本主義的領頭羊。作為資本主義的首腦,希特勒必定會帶領國民打贏這場意識形態的戰爭,進而,確立本國在世界上的合法性。

放到日常生活中來看,這種思維就是想當老大必先出頭的邏輯。

另一個原因是,德國的情報部門已掌握蘇聯即將入侵德國的重要證據。隨著德軍在西歐取勝,蘇聯政府也沒閒著,在德國擴張的同時,蘇聯也在世界各地謀取利益。早在1939年,蘇聯政府參與了德軍的計劃,與希特勒瓜分歐洲土地,這時的蘇聯就已經有重塑俄羅斯帝國的苗頭。

二戰時期的信息相對閉塞,德國擊敗法國的消息剛剛傳到蘇聯,蘇聯政府並未獲取太多關於德法戰爭的細節,就認定,此時的德、法已兩敗俱傷,此時正是將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到歐洲大陸的絕佳時機。其實,謀劃這場戰爭的正是蘇聯的領導人史達林。

保羅·卡雷爾在其《焦土》一書中宣稱:在1993年初,俄羅斯的丹尼洛夫上校,在其著名的《奧地利軍事雜誌》上公布了1941年蘇軍總參謀部完整的戰爭計劃。並且,文件顯示,史達林於1941年5月批准了大雷雨計劃,其時間僅比希特勒進攻蘇聯的時間提前了整整十天。

也就是說,在1941年5月的時候,蘇聯政府就已經敲定了「大雷雨」計劃:史達林投入三百萬蘇聯紅軍、三萬架先進戰鬥機、十萬臺火炮、近四十萬臺裝甲車對戰後的德國進行入侵。史達林並未想到,德軍的西線作戰損失極小,在擊敗英法聯軍的同時保留了大量精銳。

所以,其真實情況並未如蘇聯高層料想的那樣傷筋動骨。

此時的蘇聯紅軍正緊鑼密鼓的籌備進攻大業,絲毫沒想到,德國人竟會搶先發難。蘇軍已做好進攻姿態,在短時間內,很難轉換成防禦姿態,只能硬著頭皮與入侵者作戰。結局可想而知,蘇軍在雙方戰爭初期慘敗,幾百萬蘇聯紅軍死在戰場上。

使希特勒野心膨脹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1939年末蘇聯曾發動一百二十萬紅軍進攻芬蘭,而芬蘭僅有二十萬兵力。在這場兵力懸殊的戰爭中,佔據絕對優勢的蘇聯紅軍並未佔到一點便宜,反而,被遠遜於自己的芬蘭軍打敗,最終,被迫與芬蘭講和。

希特勒從這場戰爭中看出:蘇聯軍隊缺乏基層軍官,此時更是已不堪一擊。德國軍隊的戰鬥力堪稱歐洲最強,自然遠勝於芬蘭。蘇軍尚不是芬蘭軍的對手,反而,被對方以少勝多擊敗,類比之下,蘇軍必不是德軍的對手。

可以說,希特勒對於蘇聯紅軍的認知很大程度來自於這份自信,當聽說蘇聯要對德國不利時,希特勒最先想到的不是防禦,而是與蘇聯針鋒相對,先下手為強。倘若希特勒據守不出,蘇聯「大雷雨」計劃得逞,這場戰爭誰贏誰輸?

只是歷史不容假設,我們只能從假想中模擬當年的戰爭走向。

參考資料:

【《二戰秘密檔案》、《大雷雨計劃》】

相關焦點

  • 他們全都不是德國人,卻在德國服役,二戰時被蘇聯全殲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去已經有70多年,但是人們今天再次提到第2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通常會提到的一點就是當時蘇德戰場作為二戰最為慘烈的戰場之一
  • 如果蘇聯與德國一直結盟,二戰會打成怎樣?
    從二戰的歷程來看,軸心國陣營裡儘管有德、意、日三巨頭,但由於位置和實力的因素,三者之間少有配合,他們之間的默契更多的還是體現在政治層面。從蘇聯的情況出發,假如這樣一個世界級的強國加入軸心國陣營,蘇德攜手德國搞定大不列顛似乎不是什麼難事,甚至在戰後世界格局的劃分上也會對美國形成優勢。
  • 德軍在二戰時為何穿著單衣打蘇聯?義大利該來背這個「鍋」
    1941年6月,二戰也已經進行了3年左右,因為在英國的作戰並不是很順利,德國轉頭開始進攻蘇聯,根本沒在意之前和蘇聯籤訂的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在猝不及防之下也是節節潰敗損失慘重。蘇德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個月,德國就兵臨莫斯科了,莫斯科保衛戰對蘇聯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場戰役,如果首都丟了那蘇聯就真的是退無可退了。但老天爺似乎也想幫一把蘇聯,讓蘇聯提前進入了冬天,衣著單薄的德軍每天都有人在被凍死。很多人在回顧這段歷史時不由得感到疑惑,二戰德軍打蘇聯為何傻乎乎穿著單衣?德國人表示:原因很無奈,就三個字。
  • 蘇聯生產了600萬支波波衝鋒鎗,為什麼二戰後就被蘇聯淘汰了?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在二戰時期有一個武器可以說名聞天下,就是蘇聯的波波衝鋒鎗,他在作戰的時候非常的方便,可以輕易的制服對手。但是這個武器為什麼在二戰之後就在蘇軍中消失了呢?在二戰時期主要使用的武器有機槍、步槍、手槍等,隨著戰爭的演變,人們意識到在手槍和步槍之間缺了一個過渡,那就是衝鋒鎗。在蘇聯打芬蘭的時候,衝鋒鎗的優勢越來越突出,隨後蘇聯就研製了波波沙衝鋒鎗。蘇聯前後生產出了六百多萬支波波沙衝鋒鎗。
  • 蘇聯人始終不上德國人的當
    歷史:《二戰史》作者:(英)基根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5月,根據來自莫斯科的德國駐蘇使館武官的信息,儘管蘇聯紅軍能有200個步兵師參戰,但是1938年軍隊肅反運動使蘇聯紅軍相當混亂,它要花20年的時間「才能達到以前的狀態」。
  •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二戰中蘇軍的另類制勝法寶,蘇聯軍糧大薈萃
    而作為盟軍的重要一份子,蘇軍在二戰中的軍糧絕對是一個可以大書特書的部分,今天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二戰中蘇聯的軍糧。一、黑麵包成主角提到蘇聯的軍糧,黑麵包絕對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關鍵詞。作為蘇軍的主食,黑麵包的研製可以說大大拯救了蘇軍士兵的生命,甚至有記錄說這普通的麵包拯救了至少40萬人的生命,維持了將近1000萬人的戰鬥力。
  • 二戰奇怪現象:蘇聯士兵喜歡德國衝鋒鎗,德國士兵喜歡蘇聯衝鋒鎗!
    在1942年的冬天,蘇聯步兵與德國軍隊在史達林格勒的廢墟中戰鬥,蘇聯步兵火力非常強大。這種原理德國人早在MP18上就用過,到二戰時期更是把這種原理搬到航炮上使用(比如MK108),MP40自然也不例外。前衝擊發的特點是槍機在還沒完全閉鎖的時候,擊針就已經敲炸了子彈底火。這會兒子彈發射藥開始燃燒做功推進彈頭,但力是相對的,彈殼在反作用力的影響下會也會後衝。這會兒前衝擊發發揮作用了,剛不是說到擊發子彈的時候槍機還沒完全閉鎖麼?
  • 二戰蘇聯為何能打贏德國?一位德軍下士報告提到的這點很重要
    二戰中的蘇德戰場上,由於經常發生大規模的坦克對戰,導致坦克裝甲車輛的消耗量是非常驚人的。因此,交戰雙方對於戰損車輛的回收利用問題也格外重視,對此投入了極大的人力和物力。
  • 《自己去看》,一部前蘇聯二戰經典電影背後的歷史真相
    在前蘇聯拍攝的眾多二戰電影中,有一部和《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不分伯仲的佳作《自己去看》,影片拍攝於1985年,2008年這部電影被英國電視臺評為「你去世前必須看的五十部電影」之一,影片從首映至今已經在二十多個國家放映過,是唯一一部獲得西方世界高度評價的前蘇聯二戰片,史匹柏承認《辛德勒名單
  • 納粹德國:波蘭你都這樣了,就別怪我拿你開二戰的頭了!
    二戰的所有細節幾乎都被軍迷們熟知為什麼?因為二戰是目前為止,整個歷史上,參戰國家最多、武器最全面、局勢最複雜、戰術戰略瘋狂湧現的時代!拋卻二戰對人類的所帶來的天文數字的傷亡數額和巨大的經濟損失,二戰對於如今的原子能研究、航天科技等領域的促進作用幾乎是不可磨滅的。但二戰的開端,只是一場僅僅一個月長的戰役——1939年九月的「閃電戰」為什麼德國會選擇波蘭作為第一場戰役的對手呢?
  • 兩次蘇芬戰爭,弱小的芬蘭為什麼能重挫蘇聯,這幾點不容忽視
    兩次蘇芬戰爭,弱小的芬蘭為什麼能重挫蘇聯,這幾點不容忽視蘇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是二戰中重要的反法西斯力量。二戰中,蘇聯表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連德國都敗在了蘇聯人的手中。不過強大的蘇聯竟然兩次都被自己的鄰國芬蘭重挫,儘管蘇聯在兩次蘇芬戰爭中都獲得了勝利,但自己也是損兵折將,沒有討到大便宜!和蘇聯比起來芬蘭簡直就是就是彈丸小國,那麼芬蘭為什麼能讓蘇聯兩次吃癟呢?1808年芬蘭被興起於歐洲東部的沙皇俄國所徵服,成為了俄國的屬國。直到俄國爆發十月革命,芬蘭政府立即於1917年12月6日宣布獨立。
  • 為什麼說日本二戰攻打蘇聯必敗無疑,看了這部電影你就明白了
    關於二戰的歷史,曾經我一直有個疑問,為啥當時日本選擇了南下,而不是北上攻打蘇聯?在1941年夏天德國開始進攻蘇聯的最初階段,蘇軍連戰連敗,德軍兵鋒一直打到莫斯科城下。如果此時日本選擇從西伯利亞對蘇聯進行夾擊,那麼蘇聯是否還能頂得住呢?如果蘇聯真的沒頂住,那麼二戰史是否就要改寫了呢?
  • 二戰紀實:蘇聯解放波羅的海三國全經過
    而蘇聯方面則保持一貫的「財大氣粗」風格,你德國人有70餘萬人,那好我高你30%出兵90餘萬人,河流沼澤多造成無法大規模機械化作戰?沒關係!我進攻的時候從天上飛。為此戰前蘇聯一口氣拿出了2640架作戰飛機參戰。
  • 二戰期間,作為永久中立國的芬蘭,為什麼突然對蘇聯發動襲擊
    在二戰初期的時候,德國法西斯在歐洲真的是所向無敵。先是打敗了法國,後來打的英國毫無還手之力,之後掉頭往東攻打蘇聯。蘇聯當時差點就被滅國了。不過當時歐洲也還是有很多地方德國沒有佔領的。這些國家大多數都是中立國。比如瑞士、瑞典、芬蘭等。但是很奇怪的是,二戰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一直都是中立國的芬蘭卻突然加入了戰爭,加入了德軍陣營。我們看一下具體原因。
  • 二戰蘇聯為何不籤《日內瓦條約》?史達林這句話才是真相
    眾所周知,二戰中的德國和蘇聯不但在戰場上是死對頭,在戰場下,兩國的關係也鬧得非常僵硬。作為飯法西斯同盟中最重要的一員,蘇聯為抵抗法西斯侵略者付出了慘重的犧牲。整個戰爭中,有超過2300萬蘇聯軍民犧牲,這也直接影響到了蘇聯社會的男女性別比例。
  • 二戰變局中,海洋強權為何會迅速衰落?一切皆源於法國的不戰而降
    比如說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在這一次撤退之後,英國和法國的國力徹底枯竭,不能再繼續戰鬥下去了嗎?顯然不是,但是英國和法國兩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還在抱有僥倖心理,覺得繼續使用外交手段上的小操作就可以使自己漁利。
  • 二戰中蘇聯和中國的貢獻毋庸置疑,以「劍橋五傑」為例子
    「五傑」最傑出的功勳就是向蘇聯提供了英國破譯的德軍密碼,對著名的庫爾斯克會戰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鑑於現在否定蘇聯、忽視中國作用在西方仍然很流行,國內用西方眼光看待二戰的人越來越多。
  • 二戰時期蘇聯為什麼入侵波蘭
    與其說是蘇聯蘇聯入侵波蘭,不如說是德國和蘇聯的分贓大會,無論是希特勒還是史達林都知道德國和蘇聯在二戰期間必有一戰。而且這決定意義的一場戰爭。而且波蘭的獨立得到了英法的保護,但只要蘇德互掐犧牲波蘭也未嘗不可,這是英法的不援助波蘭的首要原因,但英法精明,但德蘇也不傻,如果說德國是惡棍,那麼蘇聯在波蘭的問題上就是流氓了。波蘭最大的作死節奏是,在蘇聯剛剛立國的時候,充當反蘇急先鋒,後期和法國結盟反蘇聯。一戰結束後從德國手裡搶來出海口,又武裝幹涉蘇聯充當急先鋒。德蘇難道會不記得這些事情?但當希特勒入侵捷克的時候,又受不了德國誘惑。
  • 德軍最著名元帥之一,二戰中鋒芒畢露:蘇聯欠他一枚勳章
    戈林在當時還曾經提出,自己擔任元首,負責主持投降,保持希老大的面子。可見,當時的戈林地位有多高。但是,這樣叱吒風雲的人物卻被認為是德國最不著調的人,甚至在戰後被一些歷史學者稱為「20世紀歐洲的牛皮大王」。戈林到底做了什麼,讓他享有如此聲譽?
  • 二戰德軍打蘇聯零下35度穿單衣作戰 德國人為何只說一個國家名字
    說到二戰,大家都知道最主要的戰場是在德國和蘇聯之間。而直接影響二戰勝負的也是德國和蘇聯。可以說德國在前期對蘇聯的對策是十分的成功,先是穩住蘇聯,集中進攻法國和英國,隨後在對蘇聯進行偷襲。蘇軍為什麼會取得這樣的勝利呢,這當然離不開蘇軍艱苦卓絕的抗爭,但除了抗爭之外,還有一方面也是蘇軍勝利的重要原因,這個原因就是蘇聯的氣候。蘇聯憑什麼守住了莫斯科?戰鬥民族就算一打三也抵擋不住轟炸機的轟炸,機甲坦克的攻擊啊。還記得當初元朝三次攻打日本都因為颱風而失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