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館校結合的科技館教育活動的開發與設計

2020-12-20 華龍網

    華龍網10月11日23時30分訊 科技館的科普展品內容豐富多彩,但是由於展品本身的限制,青少年在參觀完科技館後無法與現實生活聯繫在一起,因此造成了認識與實踐環節的脫節。因此,可以通過生活化的科普課程,讓青少年更加直觀地了解科學在生活中的運用。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科學實驗,方便青少年在家中也能按照科技館中學習到的方法開展,將科普陣地從科技館拓展到學校和家庭。蒙臺梭利曾經說過:「我聽過的我會忘記,我看過的我會記得,我做過的我才會理解。」取材於日常生活的科學實驗,方便青少年在家中也能按照科技館中學習到的方法開展,將科普陣地從科技館拓展到學校和家庭。

    一、科技館教育活動的概念

    科技館教育活動是指主要依託科技館展覽,整合社會相關資源,多層面組織開展的一系列具有科學性、趣味性、參與性的活動。本文討論的科技館教育活動主要指整合學校資源開展的與中小學校科學教育相銜接的教育活動。

    二、科技館館校結合的教育活動設計的原則

    科技館在教育活動的設計方面應始終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根據學生學習科學的特點,發揮青少年的主體意識,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並在活動中輕鬆地體會、探究科學的奧妙和原理。

    (一)體現年齡的針對性

    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具有不同的知識背景,在思維方面也各具特點,因此,科技館教育活動的設計應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根據其思維發展的不同階段將青少年分為兒童(2-7歲)、少年(7-11歲)和青年(這裡的青年主要指初中階段一般為11-15歲)三個階段,設計相應的活動。

    (二)結合學校科學課程標準,突出互動性和趣味性,體現活動的教育價值

    結合中小學的科學課程,開發一系列不同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強的科學活動,是科技館科普活動與中小學校科學課程相結合發揮其教育價值的重要途徑,這樣,青少年在參與每個活動時,通過切身體會都能夠體驗到與其課程相關的科學內容以及它們的具體應用。

    (三)體現與青少年生活的密切關聯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改變著人類的生活,科學原理體現在生活的每一處。科技館的教育活動可以從日常生活出發,引發學生的思考。比如,從學校教育中對自然環境中水資源的分布,可引申出節約水資源的重要性、方法及意義;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泥石流等災害的危害及如何逃生自救等,進行發散性的科普知識宣傳教育。

    三、基於館校結合的科技館教育活動的模式

    在以館校資源開發設計為根本前提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借鑑國內外優秀科技場館「館校結合」的科普教育活動,目前如下開展的幾種科普活動形式與學校科學教育的聯繫較為緊密。

    (一)組建科普專家團與學校一同舉辦各種主題的科普講座

    通過邀請相關教育部門、機構及學校優秀專家教師組建科普專家團,結合學校科普活動月的主題活動、全國及省市的科普日、科普周及科技節等走進學校開展多種專題的科普講座,達到傳播科學知識、方法、精神的目的。

    (二)定期在科技館上演的科普劇、科學小實驗

    在常設展廳設置專用表演舞臺,將一些無法用展覽形式表現出來的科學現象、原理和運用,以科普劇和小實驗的形式,通過工作人員操作表演或觀眾直接參與的形式,直觀、生動地展示在青少年面前,使其身臨其境地體驗科學、感受科技、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

    (三)中小學生參與度高的互動類主題活動

    主題活動主要是指根據中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結合常設展廳的展示內容,組織策劃的內容豐富、參與度高、互動性強的主題活動,引導青少年進入相關展品展項科技知識的理解和探索過程。

    例如,重慶科技館2015秋季學期實施的「館校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該活動是在為解決科技場館普遍存在的周二至周五人流量不足和不均、科普資源利用率不高的背景下組織策劃的。轉變「等客上門」「重展輕教」的舊觀念,把滿足學校需求放在首位,以啟迪好奇心、培育想像力、激發創造力為目標,以科技館展品資源為依託,用科技館特色的教育方式,適應學校學科方向、課程標準、課時和班級組織形式,開發多層次、多樣化課程體系,以滿足學校1~9年級學生的不同需求。內容包括專題參觀、主題活動、趣味科學實驗、快樂科普劇以及夢工場科學小製作五大門類。項目配套《重慶科技館館校結合綜合實踐活動指南》為學校建立了明確的「菜單式」科普服務方式和機制,有效聯通了館校互相了解和互通有無的橋梁,成為館校結合項目特色模式的基礎。此項目實施性是以科技輔導員的教師定位為支撐,服務對象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

    截止2017年春季學期,重慶科技館館校結合綜合實踐活動已經實施第四期了。總共四期服務學校66所,服務班級867個,服務學生39187名,74150人次;實施課程343門,授課1679堂;滿意率保持100%。

    (四)面向中小學科學教育為主要目的的科普專項培訓

    以科普工作者為對象,面向中小學科學課教師、科技館教育工作人員及志願者等特定人群,開展一些科普方法、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等相關內容的培訓課程。例如,結合每年全國性的青少年科學影像節的活動內容,邀請教育機構及高校的專家、教授就中小學科學教師如何輔導中小學生做好攝影、動漫和科普DV的設計和製作工作特組織開辦了中小學科學教師影像製作培訓。

    科技館作為社會非正規教育機構,其教育活動是對學校正規教育的有益補充和延伸,是學校課程互動的自主學習、自由探索的平臺。因此,在活動設計中要始終以中小學校科學教育為策劃前提,以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為設計目的,這樣才能更好的「館」「校」結合,才能更好的滿足學校對於科技教育的多方面的需求,深化科技館的教育功能,強化科技館的教育效果。

相關焦點

  • 重慶科技館領航市內中小學生開啟科學新課堂
    受疫情影響,2020年春季館校綜合實踐活動暫緩舉辦。為了展示更好的科普形象,重慶科技館勤練內功,在課程研發、資源共享、品牌塑造、隊伍強化方面穩紮穩打、尋求發展。9月15日,在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同時,重慶科技館2020年秋季館校結合綜合實踐活動再次啟程,以嶄新的姿態面向市內中小學生開啟科學新課堂。
  • 「科普教育」手牽手,深圳少年宮流動科技館赴汕尾巡展
    童年是每一個人夢想最為豐富的時期,然而受限於各地教育資源不均衡,很多地區的孩子都沒有去過科技館、博物館、少年宮參觀、學習。 為破解這一困境,深圳、汕尾兩地團市委聯手推動巡展活動,讓當地群眾和孩子們體驗到科技的魅力,點亮科技夢想。
  • 2500多小學生科技館上科學探究課 各種奇妙實驗玩嗨了
    重慶科技館供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10月20日17時45分訊(記者 伊永軍)日前,重慶科技館舉行2018年秋季學期館校結合綜合實踐活動,2500多名小學生走進科技館,每位同學通過各具特色的科學探究課,在寓教於樂中提升了對科學的認知。
  • 這些活動「最」亮眼——2019中國科技館展教活動大盤點
    最「精」的館校活動 為了加強館校活動品牌,豐富館校合作內容,2019年從「館、校、師、生、課」五大方面開展精彩的館校結合活動結合科技館資源優勢,在館內科普活動室,專題展覽展廳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舉辦「生物醫學未來人才培養計劃」2019夏令營,帶領學生完成一次「生命科學研學之旅」。 帶課程「進校園」。展教中心教師進入學校,完成「課後延時服務」科學活動,更奔赴山西呂梁嵐縣坡上明德小學開展「開學第一課」。
  • 聚焦科學教育活動 提升設計實踐能力——寧夏科技館「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踐」業務培訓重實效
    為提高寧夏科技館科技教育活動創新策劃與設計能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科技輔導員隊伍。6月5日下午,寧夏科技館人事教育培訓部精心組織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踐」業務培訓。展覽教育部、青少年教育部、宣傳外聯部全體科技輔導員參與培訓。
  • 甘肅省推行館校聯合資源共享教育方式
    原標題:吸引校園「流量」走向博物館    甘肅省推行館校聯合資源共享教育方式    12月8日,記者自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了解到,日前甘肅省教育廳和甘肅省文物局印發《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
  • 培訓基地巡禮 | 北京自然博物館:館校結合助科技輔導員「穩挑...
    北京自然博物館科技輔導員團隊涵蓋展廳講解和教育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和評估,並同步開展關於場館教育的各類案例分析和理論研究,開發的教育活動方案多次獲獎,主持承擔了多項中國科協、北京科協和北京教委的相關課題,如《創新科技類博物館科普教育活動對策研究》《基於科學教育館實驗室運行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研究》《北京市家校社課程開發與實施》等。
  • 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到重慶科技館考察交流
    【每日科技網】   11月8、9日,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臺中自然博物館館長孫維新來到重慶科技館考察交流,不僅與科技館員工進行了工作交流會,還參與了重慶科技館館校結合綜合實踐活動,應重慶科技館之邀走進人和街小學,開展了題為《星空之美和宇宙之奇》的科普講座。
  • 基於大概念和開發模型的 Arduino 學習活動設計路徑
    本期《271教育研究》文章是來自濰坊峽山實驗初中王福榮老師的《基於大概念和開發模型的Arduino學習活動設計路徑 》。基於大概念和開發模型的Arduino學習活動設計路徑王福榮( 濰坊峽山實驗初中,濰坊峽山,261325)[摘 要]Arduino作為創客教育的主要開發工具,在中小學使用較為普遍,往往出現為製作而製作,沒有突出Arduino設計的價值意義。
  • 我國博物館教育課程設計現狀及發展趨勢
    在CNKI中檢索相關文獻,設置主題分別以「博物館」和「教學設計」、「博物館」和「課程設計」、「科技館」和「教學設計」、「科技館」和「課程設計」進行檢索,不設置時間,共有81篇,但是博物館背景下,教育課程的設計只有7篇。
  • 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學素養 淄博市發布青少年「蒲公英」科技教育三年行動計劃
    鼓勵學校科技輔導員每年錄製1節科技教育精品微課程,開展2場專題科普報告,不斷提升業務水平。2.完善學校科技教育課程體系。各學校要根據學段科技教育具體目標,結合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有關科學領域、技術領域和綜合實踐活動領域的課程內容與學校科技教育項目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按照「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的思路,開發學校科技教育項目校本課程。
  • 吸引校園「流量」走向博物館 甘肅省推行館校聯合資源共享教育方式
    吸引校園「流量」走向博物館  我省推行館校聯合資源共享教育方式  中國甘肅網12月9日訊
  • 軟硬結合:小學創客教育課程的設計與開發——以《基於mBot小車的開源機器人課程》為例
    無錫市梁溪區嘗試將編程與傳感器教學整合重構,設計和開發了《基於mBot小車的開源機器人課程》,使學習者不僅體驗腳本編寫,還參與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知行合一,培養創新精神,提升計算思維和實踐能力。在《基於mBot小車的開源機器人課程》中,編程教學選用mBlock軟體,它是基於Scratch軟體集成開發的圖形化編程軟體,配合電子傳感器模塊還能設計互動作品,第一課就學習mBl ock軟體的基本操作。而開源硬體選用了mBot機器人,在與mBlock軟體連接後,就能編寫程序指揮機器人行動了,甚至能讓機器人學會自己思考,完成指定任務,第二課就是掌握mBot機器人的基本使用。
  • 基於珠港澳校際合作的地方課程設計與開發
    本研究以珠海基礎教育課程開發為立足點,以珠港澳三地基礎教育機構合作為試點,通過開展珠港澳三地的校際協作討論、校際同步課堂、校際實地調研以及校際資源的借鑑和整合等活動,構建基於區域融合背景下的地方課程校際合作設計與開發模式,以此探索三地基礎教育領域進一步深入開展合作的方向和途徑。
  • 揭秘創新科技館 嘆「設計大爆炸」
    原標題:揭秘創新科技館 嘆「設計大爆炸」   昨日,2020年「12.9中國設計活動日暨廣東
  • 重慶科技館科普大篷車首次攜館校課程走進邊遠山區
    9月14日至18日,在重慶科技館和奉節縣科學技術協會的共同努力下,重慶市科普大篷車「風雨二十載,科普基層行」主題系列活動首次攜館校結合綜合實踐活動系列課程來到奉節縣甲高鎮的甲高小學,為1500餘名師生帶去科學盛宴。
  • 科技館展覽教育對青少年科技教育有多重要?
    科技館展覽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目前大多數科技館輔導員的現狀是由臨時性錄用人員來充當。很多人只把這個工作當作是一個跳板,對自身的定位也僅僅局限於看護展品,維持觀眾參觀秩序等。並沒有認清自己的職責更是傳遞科普知識,開展科技教育,或者依據以往的工作經驗,重複性的開展些經典活動,缺乏與時俱進的結合最新形勢和知識創新性的開展展覽教育活動的能力。
  • 深圳科技館(新館)設計效果圖出爐
    深圳科技館(新館)設計效果圖。 本報訊(光明新聞記者 楊曦)近日,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官方發布了深圳科技館(新館)設計效果圖。深圳科技館(新館)位於光明科學城內,建成後將成為廣州–深圳科技創新長廊的明珠,展示並鞏固深圳作為全球創新技術領先的中心地位。目前該項目正在進行現場工作,計劃於2023年完成。 據悉,深圳科技館(新館)的選址位於新湖街道,緊鄰樓村水北岸,周邊將聚集科學公園、光明書城、美術館等一大批公用設施項目,總面積約為125000平方米。
  • 科技類博物館教育活動的趨勢和挑戰
    從國外的案例和課程標準中可以發現,STEM的核心是工程思維和科學探究的結合,創客教育是把設計和製作作為一種學習方式。中國科學技術館朱幼文研究員將科技類博物館中STEM教育的基本特徵歸納為「基於科學與工程實踐的跨學科探究式學習」③,對科技類博物館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