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民諺涵蓋眾多,有節令氣候、有民土風情、亦有風水玄學。作為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文化形式,最能影響人心,為人所接受、信任。
現代科學證明,天氣、環境、行為的確可以對人的健康、心理有顯著影響,從某種方面來說,確實影響到了一個人的命運。所以,對於「風水」一說,不能全盤否定,確有可取之處。
俗語說:「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能夠影響子孫後代,可見不是小事。不過這「明堂」是什麼意思?
古人這麼說,要告誡後人什麼?生活處處皆學問,今日,我們便來解讀這句俗語。
一、何謂「明堂」?
《孟子》云:「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明堂」原意是指古代宣明正教的地方,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皆在此。
長安城中有一處祭祀場所,也稱之為明堂。先秦之後,「明堂」逐漸成了人與神溝通的所在,代表著君權神授、天人合一。
這樣一處高端場所,到了民間則又有不同。在文化中,「明堂」可有七種解釋:
首先,可指人體經絡。古語云:「黃帝坐明堂以授之」,後醫學家又將人體經絡圖,稱之為「明堂圖」。此外,墓前祭臺也可稱之為「明堂」。
道教中,鼻子為明堂,又或者說:「兩眉之間為天門,入內一寸為明堂」。風水學中,「明堂」又是指地氣聚合之所。
看手相時,明堂又指手掌中央,即掌心;在一些地方方言中,明堂又有花招、院子的意思。
既然這句俗語關乎風水玄學,那麼「明堂」的意思,自然是指「地氣聚合之所」,也可指墓前祭臺,家中祭祀先人場所。
二、何謂「播米」?
古時播種,會在穀子中撒上一把米,為了避免穀子播種的太過密集,影響其生長,這主要涉及採光、營養吸收等各個方面。
摻的米不會很多,播到地上時更是少的可憐,在俗語中則是指稀稀落落,難以聚集成為氣候。
另一個解釋,稻穀經過脫殼後成為米,進入土中不會發芽,所以米到土中有去無回。「如播米」便是如「肉包子打狗」、「竹籃子打水」,基本上一事無成。
三、為何會「子孫窮到底」?
風水一事,多關乎子孫後代。無論是為活人選陽宅,為死人選陰宅,講究頗多。真要細細討論起來,只怕難以說盡、說全,所謂:「一言難盡」,莫過於此。
國人向來推崇孝道,「孝、禮、義、天人合一」,想要後代子孫得先祖庇佑,就必須要為先祖做點事。
明堂作為聚氣、祭祀之所,將「明堂」之好壞,與孝道聯繫在一起,「孝與不孝」與福報緊緊相連。
例如,祭祀時的供品是否充足,擺放是否合理,種類是否充足。
一般來說,貢品可分為五類,酒茶類、香燭類、果盤類、五穀雜糧、肉食類、動物類,各有各的講究,各有各的作用,可能放在今天已不再使用,但在當時卻尤為世人所重視。
倘若只是凌凌散散擺些貢品,沒有絲毫誠意,雖然逝者不言,但終究「人在做,天在看」,冥冥之中便會消減福運。
再者,便是明堂布局,布局要嚴謹規劃。最好的便是古樸大方,不需要太過奢華,普普通通便好。但是不能太過散亂,東西亂擺、亂放壞了明堂的氣場,氣場一亂,氣機自然消散。
如一個人每天胡思亂想,注意力無法集中,人的精氣神便會隨之下降,久而久之便會顯得萎靡不振,事業上難有成就,家庭衰落。
最後一點,在於明堂的選址。總結起來,便是不能透風,否則氣隨風走,難以聚氣;然後親水,水,乃生機之象徵,生氣凝聚,方能「家有喜事」。
結語
俗語:「明堂如播米,子孫窮到底」就介紹到這裡,可以不信,因為本就是風水玄學類俗語。現在,想來很多人早已沒了「明堂」的概念。
當然,也並非不好,只是一種傳統文化的缺失。風水一說,包含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人對自然要敬畏,人對先祖要飽含孝道。
風水玄學的發展,多由於文化進程決定。如佛學思想傳入,儒家思想佔據統治地位,儒釋道三教合流,都給風水玄學帶來了很多影響。
玄學的目的,是以一種另類的方式教導人們去尊敬自然、孝奉祖先。從這方面來說,風水玄學自然也有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