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華中大光電研究生、湖南大學官網、知乎、量子位、募格學術此前報導
26歲,相信不少科研人在這個年紀都在埋頭做實驗、熬夜肝論文,為自己的畢業和工作做規劃。李晟曼的研究專注於納米材料生長、微納電子器件的加工製備、新原理器件製備與測試以及電路設計與集成。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0餘篇。2019年參加國際微電子器件大會(IEDM)並作口頭報告,獲得臺積電公司的關注。
李晟曼的學術成果
此外,李晟曼還多次在如美國物理學會等頂尖的學術會議上作口頭報告,均表現不凡。這與她平日裡的刻苦認真不無關係。據知乎網友及李晟曼的本科同學留言,李晟曼一貫勤奮認真,經常做實驗做到半夜。而其導師吳燕慶也是十分嚴格,對學生所發文章期刊有明確的等級的要求。
正是這樣日日夜夜量的積累,加速了李晟曼的科研成果質的飛躍。博士期間,她在光電集成與納米製造領域共發表10餘篇SCI論文,上文中提到的以一作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的學術論文更是精心打磨了三年之久,李晟曼將這一過程戲稱為「哪吒出世」,可見一篇優秀的、富有價值的學術論文的得來實為不易。
談起博士生涯,李晟曼把博士前四年的自己比作龜兔賽跑裡面的烏龜,一步一步慢慢地在自己的賽道上前進著。當同時進組的同學在二年級或者三年級都有文章出來時,她還在重複一個又一個失敗的實驗。畢業的壓力和實驗失敗的挫敗感接踵而至,李晟曼安慰自己說:我這些失敗的實驗就算是為其他科研者過河摸過的硌腳的石頭了,無論如何也是有貢獻意義的。也是這樣一種樂觀的心態支持著她度過求學生涯的每一天。由於項目的需求,她需要在西三超淨間和國家光電實驗室做微納工藝,在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做測試仿真,實驗區間橫跨整個華科校園,每天在來回穿梭的距離超過20裡,直到博士畢業她都將一直奔波下去,也是這樣幾年的磨礪和訓練,她熟稔半導體工藝和測試的每一個環節,可獨立操作儀器多達10餘臺,幾乎包攬全線。終於在博士最後一年,幾年下來的積累和沉澱為她帶來了《Nature Materials》的青睞,後續實驗成果的不斷豐富和拓展又帶來了IEDM的捷報。正如導師吳燕慶老師評價的那樣:李晟曼人如其名,果然是慢工出細活。要想順利完成博士學業,除了樂觀的心態,良好的體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做實驗時,李晟曼的態度一絲不苟,極度專注。科研之餘,她熱愛生活,積極參加活動,是一名運動健將。她一直堅信:唯有強健的體魄能讓自己在工作和學習當中遊刃有餘。作為實驗室的大師姐,她認真組織並參加實驗室每周三次的環喻家湖夜跑活動,5km左右的運動距離不僅鍛鍊了每個人的耐力,也促進了實驗室同學之間的交流,並形成一股向上的力量默默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這樣規律健康的運動也幫助李晟曼得了不少榮譽,包括2015-2016年馬鞍山冬季5km長跑的冠軍,凱默杯羽毛球團體賽冠軍,光電學院黨支部羽毛球賽亞軍等。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她的科研生命會因此得到源源不斷的活力。不可否認,李晟曼的確學術成果紮實眾多,是一位優秀的博士畢業生。其「光速」般的攀登過程讓許多同齡的碩博生很是羨慕。1.入職985高校一般需要海外深造和博士後經歷,但她均無。2.一畢業就直接聘為副教授,是真才實學還是另有貓膩?針對這兩點質疑,我們不妨從李晟曼的個人簡歷和湖南大學招聘要求找找答案。
從其簡歷來看,李晟曼所有的學習經歷都是在國內,是眾多碩博生所說的那種「土博士」,並無任何鍍金成分。表面上看似乎不具備獲聘985高校副教授的資格,但小募從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發布的教師招聘要求來看,學校並未在海外深造經歷這一要求上設限,僅僅說擁有者優先而已。重要的是,學校強調申請者須有較大的學術發展潛力和較強創新能力。
湖南大學看重申請者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成果,並未將是否留洋鍍金作為硬性門檻。
而李晟曼個人的學術成績是非常可觀的,她在博士期間就手握10餘篇SCI,還以一作在國際頂尖期刊 Nature Materials 上發表學術論文,IF值高達38.663。
這項研究挑戰了超低功耗電子器件面臨的性能、工藝等方面的難題,基於厚度為4nm的超薄氧化銦錫(ITO)溝道,以及等效物理厚度(EOT)0.8nm的高質量、鑭摻雜的二氧化鉿(HfLaO)電介質,創造了短溝道有源電晶體。在將器件溝長從30μm縮小至40nm的情況下,依然保持高器件性能,綜合表現遠超之前基於二維材料和其他金屬氧化物器件。
這足以證明她個人的實力,而湖南大學聘用她也絕非破格錄取,肯定是看重她自身的科研潛力和能力。這樣看來,李晟曼獲聘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是完全符合該校教師招聘要求的。
據悉,李晟曼絕非是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僅有的90後副教授,同她一樣獲聘的90後還有好幾位。這也能看出湖南大學對優秀人才的愛惜和重用。不只是湖南大學,現在許多高校都對優秀人才十分渴求。90後擔任高校博導、副教授之類的新聞並不少見。先前我們就報導過電子科技大學26歲就擔任高校博導的夏娟,她和李晟曼一樣,都是在26歲就職高校,研究的領域均為材料。夏娟,26歲,電子科技大學「百人計劃」入選者,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本科畢業於四川大學,博士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獲得2017年度中國優秀自費留學生獎、2018年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女科學家獎,2019年入選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近四年在ACS Nano, Nano Letters, Nature, Advanced Materials 等重要國際期刊和會議上合作發表文章11篇,均被SCI檢索,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7篇。這光鮮的背後隱藏著無數個她們為實驗數據和科研成果刻苦拼搏的日夜。能夠順利入職高校,也是對她們科研能力和成果的一種肯定。李晟曼所就職的湖南大學就於2020年推出兩種引才計劃。對於引進的優秀青年人才,不僅提供編制,還可申報學校特設「嶽麓學者計劃」中的領軍崗、特聘崗、晨星崗等崗位,享受特殊崗位津貼。
夏娟所在的電子科技大學也推出【百人計劃】,受聘者可直接按教授職務聘任。
同樣推出【百人計劃】的高校不在少數,而湖北省、廣西省等省更是出臺了本省關於百人計劃的總體實施辦法。廣東工業大學對於引進的人才可給予最高100萬元的年薪協議工資。
而重慶大學在其實施辦法中提到重要的一點:受聘者在預聘期滿之後,可以申請終身教授。
眾多高校都求賢若渴,所以在面對一些學術基礎紮實的青年人才時,會把一些過去常談的硬性門檻軟性化,這就給更多優秀的碩博人才施展的平臺與機會。
但是高校的招聘要求各不相同,一些頂尖的院校還是以海外經歷和博士後經歷來卡面試者。
要想去更好的平臺工作,碩博生們還須提高自身能力,手握優秀的學術成果才是王道!
由於微信平臺算法改版,公號內容將不再以時間排序展示,如果大家想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推送,強烈建議星標我們和給我們多點點【在看】。星標具體步驟為:(2)點擊右上角的小點點,在彈出頁面點擊「設為星標」,就可以啦。分享點讚加在看,來個【一鍵三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