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是怎樣一種生活狀態?可能你正在讀博,每日不知疲倦地完善著科研進程;也可能正在讀研,顧及論文的同時期待著考博上岸;也可能已經步入工作崗位,進入社會摸爬滾打幾年,時而憧憬時而迷茫。
今天要說的是一位26歲就當上雙一流高校副教授的姑娘,17歲考上華中科技大學,26歲直博畢業,畢業後立刻入職湖南大學,成為了一名副教授,她也在自己的求學生涯中經歷過挫敗感,但樂觀的心態促使她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方向,她就是李晟曼。
可以從近日的湖南大學公布新教師聘任名單中看到:李晟曼,女,工學博士,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2015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同年直博,繼續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師從吳燕慶教授,2020年6月畢業被授予工學博士學位。2020年7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截圖來源:湖南大學官網
她專注的研究方向有納米材料生長、微納電子器件的加工製備、新原理器件製備與測試以及電路設計與集成。同時,求學期間的她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 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0餘篇。2019年參加國際微電子器件大會(IEDM)並作口頭報告,獲得臺積電公司的關注。
截圖來源:湖南大學官網
一作發表Nature子刊,IF高達38.663
李晟曼曾獲國家獎學金,社會活動積極分子,知行獎學金等榮譽。博士研究生階段,李晟曼主要做的是基於銦錫氧化物的薄膜電晶體研究,在導師吳燕慶教授的指導下,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IF=38.663)上發表學術論文一篇,微電子器件領域頂級會議IEDM上發表會議論文一篇,參加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並作牆報展示。
2019年8月12日,《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在線刊發了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微納電子器件課題組關於納米厚度的銦錫氧化物(ITO)高性能電子器件的研究新成果。論文題目為「Nanometre-thin indium tin oxide for advanced high-performance electronics」。該校國家脈衝強磁場中心為論文第一單位,光電學院2015級博士生李晟曼為第一作者,其餘作者包括課題組成員田猛串、高慶國、王夢飛、李調陽、胡倩瀾與李學飛,吳燕慶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圖源:華中科技大學光電學院官網
分享博士生涯的科研經歷
李晟曼講述了她整個博士生涯的科研經歷。持續三年日復一日的實驗,每天兩個實驗室的來回奔波,積澱了今天的成就。李晟曼還展示了她做科研的整個經歷,從一開始的研究測試,到後來寫文稿、畫圖,再到後來的投稿被拒,最後被成功接收和出刊,過程跌宕起伏。她用自己的經歷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當科研遇到坎坷時,要勇於直視困難從而克服它們,而不是通過小套路來欺騙自己。
博士前四年她就像龜兔賽跑裡面的烏龜一樣,一步一步慢慢地在自己的賽道上前進著,當同時進組的同學在二年級或者三年級都有文章出來時,她還在重複一個又一個失敗的實驗。畢業的壓力和實驗失敗的挫敗感接踵而至,李晟曼安慰自己說:我這些失敗的實驗就算是為其他科研者過河摸過的硌腳的石頭了,無論如何也是有貢獻意義的。也是這樣一種樂觀的心態支持著她度過求學生涯的每一天。
由於項目的需求,她需要在西三超淨間和國家光電實驗室做微納工藝,在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做測試仿真,實驗區間橫跨整個華科校園,每天在來回穿梭的距離超過20裡,直到博士畢業她都將一直奔波下去,也是這樣幾年的磨礪和訓練,她熟稔半導體工藝和測試的每一個環節,可獨立操作儀器多達10餘臺,幾乎包攬全線。終於在博士最後一年,4年的積累和沉澱為她帶來了《Nature Materials》的青睞,後續實驗成果的不斷豐富和拓展又帶來了IEDM的捷報。正如導師吳燕慶老師評價的那樣:李晟曼人如其名,果然是慢工出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