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dy說:
土根上幼兒園快1個月了,這是我第一次加入國內幼兒園的家長群。前兩天一位爸爸的留言讓我有點驚訝,他把老師發布的一張圖片截取放大了,發現自己家孩子的褲子穿反了,於是在群裡發消息說「這是多麼不受關注」,言語間帶著對老師的責怪。
老師在群裡立即回應了這位爸爸的質疑,首先承認自己的確是「疏忽」了,不過也提出現在中班正在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父母在家也該慢慢培養孩子認識衣服正反面了。
老師的回應
我覺得這位老師的回答真的「情商頗高」,有「求生欲」,但又給這位爸爸提出了要求。
孩子中午起床自己把褲子穿反這件事不是再正常不過的嗎?班裡25個學生,老師不可能關注到每個孩子。而且就算老師發現了,我覺得提醒一下孩子就夠了,娃自己可以決定穿正或依舊穿反,「同伴的反饋」最終會改變娃的決定,但「幾次沒有穿正就是不受關注」,不怪自己不教,還把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責任都「甩鍋」給老師,就有點不合情理了。
當然,群裡有媽媽替老師說話,還有一位媽媽舉了「國外幼兒園故意讓孩子穿反衣服一天,這樣就不會在看到別人衣服穿反而笑話他人」的例子,我覺得特別貼心。
1
活在「監控」下的孩子和老師,有多累?
和我們小時候不同,現在很多幼兒園都裝了監控,老師們也都有手機,每個班又都有微信群,孩子們的生活時時刻刻被記錄。當然幼兒園裝監控的前提是為了孩子的安全,以及社會新聞裡的那些負面事件,利用監控這個工具也無可厚非。
但慢慢地,尤其是手機拍照技術和微信群這種交流方式帶來的變化,讓孩子們始終活在「被監視」之下,老師們的每一張照片背後,有父母「福爾摩斯般」的眼睛。
我發現一些家長「事無巨細」,像前面說的衣服穿反了,多喝一點水,脫一件衣服,都要一一和老師交代好。
我們後臺也經常收到一些媽媽的留言,從老師發的照片裡挖掘的「問題」來問我們,比如,發現孩子坐在2排,怕他看不見,影響注意力……
之前土根上暑假班的時候,我就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因為是私立的暑託班,也許為了更好迎合父母的要求,孩子的活動老師記錄得非常詳細,班裡有一個老師大概是專門負責記錄的,每天不僅拍圖,還要做精美的視頻(剪輯)。
服務真的很好,可是細想一下,孩子們在活動的時候,一直有臺攝影機對著他們,本來這個老師可以更關注孩子們的行為活動,現在卻成了一個「局外人」。想想我們在外旅遊的時候,手機本來是一個記錄風景的工具,但如果我們一直在看手機裡的風景而忽略了真實的生活,那旅行真的只變成了「朋友圈的曬圖」了。
當然我沒有去和老師說這個問題,因為我也不想變成「難弄的家長」,不記錄的時候吧覺得老師怎麼不跟我們匯報情況,記錄了又覺得拍得太多,現在老師也挺難的,真的眾口難調。
2
孩子被「忽略」,有時候是件好事
土根在義大利的幼兒園,是沒有監控的(保護孩子和老師的隱私),更沒有老師手機拍的照片(老師在幼兒園一般是禁止使用手機的)。他們對父母的匯報方式主要是每個學期的家長一對一談話和製作的成長手冊,裡面有列印出來的一些照片和土根在幼兒園畫的畫。
我剛到義大利的時候其實不太習慣,覺得老師和我們溝通的是不是太少,我還和土根爸說,經常去問問老師土根在幼兒園的情況(因為我的義大利語有限),土根爸有時候去接土根的時候會問問老師,但也僅此而已。
僅有一次老師給土根爸打電話,是土根在幼兒園摔傷了,一邊的眼睛下面撞在了椅子上,磕了個大口子,幸好沒撞到眼球。其實這件事可大可小,想想也後怕。我們詢問了事情的經過,是土根自己在追逐小朋友的時候摔倒了,我和土根爸雖然都心疼地不得了,但是沒有再去「質問老師」為什麼沒有看住孩子,不讓他們在教室裡打鬧。
因為我和土根爸都知道,這樣的事對於孩子來說是正常的,不是說老師沒有「看管」的責任(她們事後也反省要更注意這點),而是我們作為父母,也有責任教育孩子懂得保護自己,不僅僅是在教室,在任何地方跑跳、打鬧,都有著跌倒撞傷的風險。
其實,土根在經歷這件事後,自己已經對自己的某些行為有了「風險預估」,而我對他的運動和行為控制是更信任了。
我一位從事幼教的朋友跟我說,被父母和老師「過分」關注到的孩子,會更膽小,小心翼翼。看似不會犯錯,卻有可能在將來付出更大的生活成本。因為老師和父母的關注剝奪了孩子本來可以自己從「試錯」中成長的機會。
3
「信任」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
雖然說,事關孩子安全的事情,再小心都不為過,但更多的時候,是一些小事讓我們投入了太多的關心:比如吃飯、比如穿脫衣,再比如前面那位媽媽對於孩子坐在第二排會影響學習的焦慮……
其實我最近也做了一件有點「過分關注」的事,還讓我感到有點「尷尬」。
前兩天土根從幼兒園回來,特別餓,吃了兩個麵包,又吃了一大碗飯。外婆在旁邊嘀咕,是不是幼兒園沒吃飽啊,你去問問老師,他在幼兒園是不是沒吃飯。
我知道土根有點挑食,於是去問老師,土根是不是在幼兒園挑食啊?回來餓得不行。
裡奧是土根的大名
(注意奧,我的意思真的是土根吃飯會挑食,所以導致他沒吃飽,我僅僅是想了解一下他的進食情況;而不是責怪老師沒關注他吃飯這件事,或者覺得幼兒園夥食不好,導致土根回來餓得慌)
但是老師肯定是敏感的,她第二天主動給我發消息,說裡奧今天都吃光了,還吃了兩碗飯,就冬瓜剩了一點點。(其實當時我心裡就有擔心,如果老師特別去關注,土根會對吃飯這件事有壓力)
果然,土根接著兩天都說不要去幼兒園。我問他為什麼?他說他不想吃飯,老師叫他都吃光。
我猶豫著要不要給老師發消息說,不用專門去關注土根吃飯的情況,他不願意吃也不用勉強他……可最終沒發出這條消息,一是自己挖的坑自己扛吧;二是我覺得土根這回得自己去面對這個問題,本來就是要節約糧食的,也得學著去嘗試不喜歡的食物,因為不想吃飯就不想去幼兒園,這也太弱雞了。
你看,這件事的源頭就是「我覺得他在幼兒園沒吃飽」,而事實上,幼兒園一日三餐(中飯還有兩頓點心),孩子一般是不會餓著的,就算都不肯吃,自己餓兩天肚子自己知道辛苦,也就慢慢改了。父母參和一腳,「吃飯有壓力」又成了一個新的問題。
土根真的餓的時候,都會吃光光
孩子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本來就是去鍛鍊獨立、社交和情緒自我調節能力的,和家裡備受關注肯定不一樣,我們本就得有這個預期,必須對孩子和老師有基本的信任,生活一定不是完美的,而幼兒園遇到的「問題」,比起人生的大風大浪,真的可能只是「秋風細雨」。
Cindy最後說:
這篇文章並不是說啥事都不要去跟老師溝通或者不關注孩子的情緒,而是說,很多時候我們在遇到孩子的問題時,自己先想一想有沒有「過度」地關注和焦慮。我對土根的情緒是很敏感的,但是我會判斷,哪些情緒我應該去幫助他消化和度過,哪些是他得學會自己去面對。
比如文章裡那個「因為孩子穿反衣服」而生氣的爸爸,「孩子坐第二排就擔心他注意力不集中」的媽媽,如果老師幫他們去解決了這些事,比如老師天天幫孩子穿褲子,那麼這個孩子可能得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自己穿褲子;而坐第二排的孩子如果被調到了第一排,他也許失去了一個讓自己學會更集中注意力的機會。
父母的很多焦慮是來自對孩子的「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會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長此以往,孩子會越來越不自信,總盼著有人來幫助他們,告訴他們該怎麼做,而只有得到了大人的關注他們的情緒才會被撫平,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而老師也在這樣的「注視」中變得更敏感,甚至是委屈。我相信大部分老師是盡心盡責的,但真的做不到像孩子的父母那樣無微不至,也真的不需要做到。
幼兒園或託班是孩子第一次離家,是孩子第一次獨自面對生活,父母的適時放手,是給他們最好的成長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