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Hai Ge,含義是大海的歌聲;我叫Liu Xinran,代表著歡樂和欣喜。」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留學生錄製的一段《說出我的名字》視頻引發關注。這一視頻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名字有多美,並稱「請尊重我們的名字」。
此舉主要是因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宿舍內發生了疑似針對亞裔學生的姓名牌被撕事件。
據哥倫比亞觀察者網站近日報導稱,事發後,哥倫比亞大學多文化事務辦公室向哥倫比亞大學相關學生組織發出慰問郵件,並承諾進行調查。
名牌被撕 中國留學生自製視頻發聲 「請尊重我們的名字」
在美國,不少高校學生習慣在宿舍門上張貼寫有自己名字的門牌,以方便彼此串門。據報導,哥倫比亞大學三處宿舍樓都出現了貼有亞裔姓名的宿舍姓名牌被撕毀的情況。
報導指出,時逢中國農曆新年,本是歡歡喜喜的時刻,但在哥倫比亞大學裡,卻有不少中國留學生發現宿舍門牌上,自己中文拼音的名字被有意撕毀。一些中國留學生因在名牌上寫了英文名而倖免。
事件發生後,中國留學生自發組織錄製視頻,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名字有多美」。參與此次視頻錄製的海歌說,「我們中國人的名字,大多是爸媽或者重要的長輩起的,飽含著家人的冀望。不光講究發音好聽,還有深刻的含義。有的烙著家族的印記,有的引經據典,有的詩意朦朧。」
「我們的名字有特殊含義,對我們意義深重,請尊重我們的名字」,海歌決定站出來。她說:「通過此次事件,我反思,要讓不懂我們名字深意的人尊重我們的名字,最好的方法是向他們介紹,告訴他們我們的名字有多美。」
目前海歌等人參與錄製的《說出我的名字》視頻已獲千萬點讚,有外國網友留言說,「其實中文名字很好聽,富有含義,為什麼不用呢?」
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畢業生馬丹寧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稱,在哥倫比亞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出現低級的種族歧視行為,讓人覺得很寒心。此外,有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留學生表示:「我認為你如果真的不喜歡中國來的學生,你可以以一種更明確的方式表達出來,或者進行一些有意義的溝通。撕毀姓名牌的舉動毫無意義。」
學生講述 取英文名字不符本意 堅決換回中文名字拼音
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專業的王早早向《法制晚報》記者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她在美上學時用英文名——Linda,這是以前讀書時老師給取的。在英文裡是「美麗的人」的意思。不過,她覺得這和自己的中文名「王早早」的原意對不上了。
在學習語言學後,王早早更加明確這個英文名並不是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也不是想要的名字。她因此堅決換回了中文名字的拼音拼寫。現在不論是在正式場合,還是在學校做演講以及社交場合,都用自己的中文名字的拼音。
王早早說,來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後逐漸意識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哥倫比亞大學多文化事務辦公室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護來到美國的各國學生,在美國能夠使得自己文化得以保存。使用中文名字其實背後帶來的是文化身份的保留和認同。
「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尊重是需要長時間積累的。長期以來都是我們非常努力地學習英文,努力地來適應他們。他們可能並沒有重視中文的這種意識。」王早早告訴記者。
王早早說,在美國文化裡,你必須要為自己去爭取。此次中國留學生錄製視頻,教外國人怎麼讀自己的名字以及了解其含義,這樣的互動的過程,會逐漸提高外國人對中文和中文名的理解,並最終逐漸帶來一些社會上變化。
校方回應 主要涉及東亞國家學生名字 承諾對「仇外」行為進行調查
哥倫比亞大學多文化事務辦公室率先作出回應,向哥倫比亞大學相關學生組織發出慰問郵件並承諾進行調查。
在這封郵件中,辦公室副主任米琳達·阿奎諾表示,已經收到多名學生姓名牌被撕的報告。據目前了解的情況,被撕的名牌主要是非西方的名字,特別是來自東亞國家學生名字的名牌。「仇外」情緒的不斷滋長進一步加大了這一事件的影響,很多學生出現了焦慮情緒。
該辦公室建議掌握這一事件情況的學生可以與他們聯繫並進行報告。
亞裔美國人學生會發布一則聲明稱,此次事件使我們再次意識到需要在更大範圍內一同爭取種族正義,反對針對少數族裔群體的惡意行為。包括「中國全球聯接」組織、中國學生社和韓國學生會在內的七家學生組織一併籤署了該聲明。
事件背後 留學諮詢顧問:中國學生優秀給其他人帶來危機感
美國留學機構艾克留學的諮詢顧問黃曉蕊接受法晚記者採訪時表示,一般來說,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大學的課堂中,都會選擇使用英文名字,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她解釋稱,除了那種單音節、中文發音容易的名字可以不用換成英文名。其他情況下,用英文名對對方和自己都是一個方便的舉動,也可以避免尷尬。黃曉蕊表示,這其實不是什麼壞事,因為美國人,或者其他國家的人講中國人的名字比較困難,很可能發出來的音誰都聽不懂,造成誤會或者耽誤事。
黃曉蕊表示,名字原本只是一個符號,但是哥倫比亞大學這個事件,使得名字的意義上升到了一個民族國家榮譽感的問題。「名牌被撕」這肯定是一個歧視行為。這種針對亞洲人,甚至是中國人的歧視行為雖然不普遍,但是確實存在。
「像哥倫比亞大學這次歧視事件還是極少的。絕大部分的美國人、美國學校都是非常友好的。」黃曉蕊稱,「這其中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就是,中國學生普遍優秀,學習能力強,考試能力強,因此會給其他族裔的學生帶來很強烈的危機感。尤其在哥倫比亞大學這樣世界一流的名校中,能進去的都是最優秀的人才。」
她指出,根據美國院校的多樣化錄取原則,可能不同族裔的學生並不一定完全在一個水平線上。學生群體中,華人留學生無疑是過五關斬六將最優秀的一批,遭到嫉妒繼而引發一定的反感和歧視也是有可能的。
「以我曾經的經歷來說,這麼多年以來,遇到對我的名字不能正確發音的美國人,他們都是抱有歉意的。從來沒有人責怪我的名字為什麼如此難發音。」她說道,以此為機會向更多的外國人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失為一個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