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平校長,血薦軒轅!

2021-02-21 呆呆看山水

學生自殺,改變不了教育現狀!

教師被殺,改變不了教育現狀!

如今,名校長劉愛平自殺,這又如何!?

問出這個問題,並非冷血。實在是當下的教育,讓人壓抑甚至是窒息,且似乎永遠看不到出頭之日。

昨天看到這個消息時,不敢相信是真的。因為才看到了那位小學教師辭職的信箋,那隨後冒出來的遺囑信箋,很有可能是誰搞的惡作劇。

然而遺憾的是,子彈飛了一會兒之後,還是被證實了。贛州四中(江西省百年名校)校長劉愛平留下一紙遺書,跳樓殞命。從此,劉校長的時間定格在2018年6月5日。

遺書上的紅頭與紅線,宛如鮮血。

關於劉校長的優秀,網上介紹很多,因而也就愈發讓人扼腕嘆息。

嘆息之餘,有人開始「理性」思考並反問:一個校長,一個優秀校長,怎麼選擇了這麼一條不歸路?

不理解者甚眾!

其實一點都不難理解,因為劉校長說得清楚——巨大的工作壓力讓我身心俱疲;太累了!

校長可以分為兩類:累的校長與不累的校長。

累的校長可以分為兩類:身累的校長與心累的校長。

身累可以偷懶,而心累卻很難尋找到心靈棲息的地方。

這是因為,心累者,多是理想者。我相信,劉愛平校長是一個理想者,他在學校門口給入校的學生朗誦經典;他堅持早晚各打掃一次廁所……我相信,這幾乎是絕無僅有的!在很多人眼中近乎另類的行為,其實正源於理想的強大支撐!

然而,這個教育世界,卻不是理想者適宜生存的場所。如果說教師還偶爾能夠一發牢騷的話,那體制內的有理想的校長,窒息感會更強。

也許是窒息久了,恐怖的抑鬱症盯上了劉校長。凡患上此症者,多以輕生的方式選擇離開這個世界。

不能不說,劉愛平校長的自殺,是教育的悲劇。

魯迅先生在《自題小像》這首七言絕句中說: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閣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血薦軒轅,何其悲壯,又何其悲痛!

然而又如何?

相信對於劉校長的去因,會有通稿式的官方版,與各種各樣的民間版。

如果這些只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那劉校長的離去,恐怕不能在已經僵化且死氣沉沉的教育死海中激起一點點波瀾!

但理想者仍在,理想者仍然堅信教育終有一日會真正依據人性及規律而施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又如一友人所云:我們活好,就是對這個汙濁社會最有力的還擊。

只有這樣,劉愛平校長的血,才具有了薦軒轅價值!

相關焦點

  • 贛州四中校長劉愛平跳樓自殺 遺書全文、死亡原因
    「你知道嗎,那個每天在校門口讀國學的校長走了?」  「誰,劉愛平校長嗎???」  昨天(6月5日),贛州市公安局章貢分局發布了關於贛州四中發生墜樓死亡事件情況通報。  隨後贛州的各個微信群都在轉發著劉愛平校長跳樓自殺的消息:  他是一名好校長,人很好,性格也很好,一直專注著教育事業。」
  •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薦:奉獻。軒轅:即黃帝,是古代傳說中的氏族幫落酋長。賞析  「靈臺無許逃神失」,詩一開頭就用希臘神話白虹神箭射心這個形象的比喻,傾訴了作者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思。  最後一句「我以我血薦軒轅」,是魯迅對祖國、對人民發出的莊嚴誓言,決心為祖國、為人民而獻身。雖然人民暫時還未覺醒,但他要儘自己的努力,喚醒群眾,和群眾一起參加戰鬥,甘灑熱血寫春秋。這一肝膽照人,氣貫長虹的詩句,字字傾注了作者魯迅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忠心,表現了青年時代的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英雄氣概,將詩的感情升華到了一個激昂慷慨,熱血沸騰的高度。
  • 我以我血薦軒轅 ——銘記歷史,迎接挑戰(八省聯考範文)
    2020.5.1-5.31  3.試題彙編2020.4.1-4.30  4.試題彙編2020.3.1-3.31  5.初中試題倉庫請點這裡 6.小學試題倉庫請點這裡本文作者:龐錦霞獨家授權語文月刊發布2021屆「八省聯考」下水文我以我血薦軒轅
  • 詩詞大會考魯迅的「我以我血薦軒轅」,56人錯,蒙曼的點評有水平
    說起來後兩句中的「我以我血薦軒轅」是經典的名句,臺上這位選手也是多次突圍的高手,但他卻支支吾吾半天才想出答案。百人團則更是慘,100位選手共有56人答錯了,這個錯誤率在詩詞大會並不算多見。難道魯迅這首詩不夠經典、不夠有水平?所以不值得大家讀一讀?
  • 從校長之死看學校管理轉型的困境與突圍
    網紅校長之死,是否帶給同處教育行業的教師、管理者們一些觸動?面對校外交流,劉愛平校長說「我只是不願意做無效社交」,這是為何?本文作者翻閱其博客,為您掀開故事的一角。6月5日,一向有「網紅校長」之名的贛州四中校長劉愛平從教學樓7樓縱身跳下,留下遺書稱,「日益嚴重的抑鬱症讓我痛苦不堪,巨大的工作壓力讓我身心俱疲。」但如果真的將劉愛平校長之死全然歸因於抑鬱症,而非反思一位從教27年,在教育界頗有口碑的校長,在求死前到底經歷過怎樣的苦悶和困境——似乎也太簡單麻木了。斯人已逝,反思對誰有意義?
  • 我以我血薦軒轅(2020年高考作文預測及範文升格點評)
    【升格作文】我以我血薦軒轅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一句臺詞不知激起多少人心中翻湧的波濤,一句「我輩」更不知喚醒多少人內心深處厚重的責任感。引用魯迅的名句命名,《我以我血薦軒轅》力量決心和效果都會更強烈;二是本文的事例圍繞中心運用得豐富充分;三是將總論點拆分,用分論點即觀點統帥材料,這些會使文章的寫作思路和架構清晰;四是邏輯安排上需要調整,或遞進式、對照式或並列式,或綜合運用,使表達更加嚴謹,論證有利。
  • 《壯士出川》:以「血薦軒轅」澆歷史塊壘
    魯迅先生曾將自己在困頓和冷遇中,堅定不懈的愛國情懷寫入詩中,其文曰:「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 漳州監獄抗「疫」前線剪影,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疫情在前,我們不退。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我們披星戴月,只為守護萬家燈火。 (撰稿:張少雲,朱志陽,林宏)
  • 為什麼說軒轅是中華民族的代名詞?
    所以能不能把他的號去仙源又叫軒轅氏,這個軒轅為什麼也就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代名詞了,那個魯迅有一句著名的詩叫做我以我血薦軒轅。軒轅就是中華民族,當然他也是一個人是皇帝,但是它已經變成中華民族的代名詞,說到這裡我可能還要提一個概念,那就是炎黃了。
  • 軒轅氏歷史與現狀
    著有<<中華民族教育思想纂要>>,並參加撰寫<<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發表有<<顧炎武的社會教化思想>>等有關古代教育思想的論文十數篇。 軒轅一詞,對於中華民族說來,有時是被用作祖國或民族的同義語的。
  • 江西那位愛掃廁所堅持晨讀的「網紅校長」走了···一封遺書讓人感概
    贛州市公安局章貢分局2018年6月5日隨後贛州的各個微信群都在轉發著劉愛平校長跳樓自殺的消息他是一名好校長,人很好,性格也很好,一直專注著教育事業。」    「劉校長謙謙君子,儒雅大方,思往日舊事,長歌當哭。」
  • 校長薦書丨杭州市青藍小學校長婁屹蘭:親子閱讀繪本推薦
    中國閱讀 CHINA·READS每一次人類重大事件的發生總會帶給我們很多啟示經歷這次疫情人們對自然、對生命有了更深刻的審視和思考而讀書是認識自我、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在4.23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中國閱讀、杭州文廣集團、FM89杭州之聲誠意推出"疫去春來的閱讀"全媒體薦書活動
  • 【睢州姓氏】軒轅氏初探(二)
    《史記•五帝本紀》云:「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索隱:「皇甫謐云:『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是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鄉黨圖考》卷二,《春秋左傳註疏》卷四十八,《周禮註疏》周禮正義序皆云:「黃帝軒轅氏,姬姓之祖也。」黃帝雖有公孫姓、姬姓之說,但直接以軒轅為姓,或由軒轅簡化而來的軒姓、轅姓,才是黃帝軒轅氏最正宗的直系後代。
  • 網紅校長跳樓自殺:你永遠看不到,老師偷偷抹過淚
    6月5日,所有人眼裡的模範「網紅」校長劉愛平不堪重壓,只留下一封遺書,就從七樓跳下,離開了人世。老師不是神仙,也不是超人,他們只是群背負難以割捨的使命感的平凡人。
  • 與國與民共振,才有風骨與氣象 重慶一中校長開學談《八佰》勵學子
    2020年9月1日,在重慶一中的開學典禮上,校長唐宏宇以電影《八佰》的故事勉勵一中學子,要志存高遠,擔當有為。重慶市第一中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唐宏宇在開學典禮上致辭附:重慶一中校長唐宏宇在2020年秋季學期開學致辭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經過一段並不算長的暑假,伴隨著尚未消退的暑氣
  • 導師薦書 唐波校長——《科技想要什麼》
    「山東師範大學研究生」微信公眾平臺正式啟動「導師薦書」欄目。我們誠摯邀請了不同專業的導師,給予廣大研究生推薦值得閱讀的好書,豐富精神文明生活,期待在導師的引領下,我們暢遊知識的海洋。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微信公眾平臺每周將推出一期「導師薦書」欄目,同學們請密切關注哦。接下來小編為大家展示第一期——唐波校長推薦的書目。
  • 何為軒轅紀年?
    中國古代,每個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時以冬至月為正月,商朝推後一月,周朝又推後一月,漢朝定立太初曆,太初曆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漢族曆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以後每朝雖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間不再改變,始終以正月為新年,但子月仍然維持在11月。可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曆法。
  • 清華學者獲薦任港大副校長,學生會又來「作妖」
    清華學者獲薦任港大副校長,學生會又來「作妖」 2020-10-26 1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