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大會考魯迅的「我以我血薦軒轅」,56人錯,蒙曼的點評有水平

2020-12-11 美詩美文

近些年,有一個很熱的文化熱詞,一遍一遍地被提及,它就是:去魯迅化。這個名詞是從哪裡來的,其實大家都不太能說清楚。之所以會有這個詞,很大原因是有些朋友發現語文課本上有一部分魯迅的經典小說節選被刪除了。

頗有意思的是,在「去魯迅化」被不斷提及時,莫言、餘華、賈平凹、陳丹青、馬未都等文化名人,又多次在不同場合承認:魯迅是對我影響很大的作家。莫言先生甚至表示,如果能用平生所有小說,換一部《阿Q正傳》他是很願意的。其對魯迅的敬仰之情,可想而知。

其實筆者很清楚,那些認為魯迅的作品在今天不太適合孩子們讀的朋友,也有自己的理由:比如魯迅小說風格比較犀利;比如通假字比較多,常被認為是錯別字;比如有些內容太深刻,孩子們不一定能讀懂。

如果真的這樣想,筆者倒是建議大家從魯迅的詩歌開始入手,因為魯迅的詩相對來說更容易理解,而且也同樣很經典。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與小說相比,魯迅的詩作更是長期被遺忘和忽視。以至於一些很經典、很有水平的作品,很多朋友都不知道。這一現象,在詩詞大會的一期節目上被體現了出來。當時考的是這樣一道題:

給出了後兩句,讓選手們對出前兩句。愛看詩詞大會的朋友都知道,這個節目是不涉及現代詩的,所以現代詩人也很少被提及。魯迅這首七言絕句,也是首次入這個節目。

說起來後兩句中的「我以我血薦軒轅」是經典的名句,臺上這位選手也是多次突圍的高手,但他卻支支吾吾半天才想出答案。百人團則更是慘,100位選手共有56人答錯了,這個錯誤率在詩詞大會並不算多見。

難道魯迅這首詩不夠經典、不夠有水平?所以不值得大家讀一讀?我們來看看全詩就能明白:

《自題小像》(現代.魯迅)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這首詩是魯迅在日本留學時寫的,在那裡他一直惦記著國內的情況,並積極參加了同學們的反清活動。為了與清庭劃清界限,他剪掉了長辮子,也就成了我們現在在很多照片裡看到的髮型。剪完後,年輕的魯迅挺高興,便去照了張照片,並在其背後即興題寫了這首詩,寄給好友。

這首詩,在現代人寫的絕句裡,算得上是經典了。首先,從遣詞來說,它既用了神話傳說又不著痕跡地化用了典故,十分地道。其次,從意境上來看,風雨、寒星等極具象徵意義的意象,讓全詩充滿了美感。最讓人喜歡的,當然是最後一句「我以我血薦軒轅」,很多不知出處的朋友,或許還會以為這是金庸武俠小說裡的句子,它酷酷地、霸氣十足。在這樣一首詩裡,我們看到了魯迅極強的古文功底,以及他對家國的赤子之心。

魯迅的詩成為題目,自然引起了在場老師們的熱烈點評。王立群老師,深深地敬佩魯迅的筆力。而蒙曼老師的點評,則更有意思,她的點評大概是:

我們現在拍了張新照片,也喜歡曬在朋友圈裡。黃巢等古人,也都曬過。但魯迅與他們不一樣,雖然是自題小像,但寫的並非誇自己多玉樹臨風。他首句說自己被丘比特之箭射中了,但不是愛上了某個人,而是把整顆心交給了國家,這就是他為何會被稱為「民族魂」。

筆者認為,這段點評是很有水平的。她把我們現在曬照片和魯迅的曬照,以及古代的黃巢三者相對比,讓我們看到了魯迅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一般人曬照片,只是單純地秀自己的顏或者身後的美景;黃巢當年,則是有感於自己身份地位的變化。但一向不太喜歡照相的魯迅,卻在照片後賦上了這樣一首高水平的作品,確實令人欽佩。

這首詩傳到現在已經100多年了,在這100多年裡,很多老一輩的文化名人都提到過它,比如茅盾和鍾敬文就非常喜歡它。然而在詩詞大會這樣的詩歌盛會中,這麼有名的句子卻有56位選手不會,這讓人不得不感嘆:魯迅先生難道真的被遺忘了嗎?

筆者不反對從課本中刪除一些魯迅的作品,畢竟課本篇幅有限,偶爾作一些調整,讓大家見識到更多優秀的作品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對於像這《自題小像》這樣的作品,哪怕它沒有在課本裡,也真的不應該被遺忘。本身先生留下的詩作就不多,不是嗎?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自題小像》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薦:奉獻。軒轅:即黃帝,是古代傳說中的氏族幫落酋長。賞析  「靈臺無許逃神失」,詩一開頭就用希臘神話白虹神箭射心這個形象的比喻,傾訴了作者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思。作者魯迅當時對人民群眾的力量是有一定認識的,但是另一方面,由於歷史的局限,魯迅對人民群眾的革命積極性還估計不足,因此發出了「寄意寒星荃不察」的慨嘆。魯迅慨嘆「荃不察」,是迫切希望祖國人民能儘快覺醒,以便擔當起拯救祖國的任務。  最後一句「我以我血薦軒轅」,是魯迅對祖國、對人民發出的莊嚴誓言,決心為祖國、為人民而獻身。
  • 劉愛平校長,血薦軒轅!
    實在是當下的教育,讓人壓抑甚至是窒息,且似乎永遠看不到出頭之日。昨天看到這個消息時,不敢相信是真的。因為才看到了那位小學教師辭職的信箋,那隨後冒出來的遺囑信箋,很有可能是誰搞的惡作劇。然而遺憾的是,子彈飛了一會兒之後,還是被證實了。贛州四中(江西省百年名校)校長劉愛平留下一紙遺書,跳樓殞命。從此,劉校長的時間定格在2018年6月5日。
  • 我以我血薦軒轅(2020年高考作文預測及範文升格點評)
    【升格作文】我以我血薦軒轅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一句臺詞不知激起多少人心中翻湧的波濤,一句「我輩」更不知喚醒多少人內心深處厚重的責任感。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責任早已如種子般深深埋下,經歲月洗禮,終會長成參天大樹,散發著當仁不讓的氣勢,以我之見,是我輩之責任,必會當仁不讓。相信兒時,父母經常會教導我們「犯了錯要學會獨自去承擔責任」,那「責任」是什麼?「責任」是你應當去做的事兒,以及對做這件事結果負責。
  • 我以我血薦軒轅 ——銘記歷史,迎接挑戰(八省聯考範文)
    2020.5.1-5.31  3.試題彙編2020.4.1-4.30  4.試題彙編2020.3.1-3.31  5.初中試題倉庫請點這裡 6.小學試題倉庫請點這裡本文作者:龐錦霞獨家授權語文月刊發布2021屆「八省聯考」下水文我以我血薦軒轅
  • 詩詞大會新節目蒙曼精彩點評被贊,備受質疑的她還是那個睿智才女
    又有人說她理解錯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種種質疑,讓觀眾懷疑後面的詩詞大會她是否還會參加。 10月4日晚,《中國詩詞大會.中秋詩會》如期播出,還是那麼歡樂,還是那些熟悉的人。主持人仍然是龍洋,嘉賓仍然是蒙曼和康震。這一次,蒙曼又會有怎樣的表現呢?這也讓她的真愛粉替她著急。
  • 詩詞大會考「引無數英雄競折腰」,35人答錯,導師蒙曼:不應該錯
    比如提到《江城子》,會想到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提到《虞美人》,會想到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提到《青玉案》,會想到辛棄疾的「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但有一個詞牌除外,提到它我們想到的是一位現代詞人。這個詞牌叫《沁園春》,提到它我們想到的是「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它的作者是偉人。
  • 《中國詩詞大會》裡誰的點評更具學術性?康震,蒙曼,還是酈波?
    看待每一件事情要客觀,公正,不以自已惡好去不負責任的評說,以貶低,謾罵發洩自己快感的人最垃圾。康震第一,蒙曼第二,酈波第三,王立群跟前面幾位比差一點,點評的時候有時記不住,還要低先看一下,不接受反拔,我老公也這麼認為,我只發表自己的看法。
  • 詩詞大會決賽龍洋再出現口誤,錯用魯迅經典詩形容選手,彭敏笑了
    詩詞大會第5季決賽落下帷幕,彭敏奪冠,11歲小選手亞軒亞軍,小帥哥坤健季軍。5位嘉賓老師同坐鎮,加上選手的精彩展現,為我們奉獻了一場高水平決賽,但細心的觀眾還是發現了點小瑕疵:主持人龍洋再次口誤了。關於龍洋的水平問題,前幾期筆者和大家討論過,個人覺得龍洋還是挺謙虛地,而且也做足了功課。比如在第9期中,她念對了「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中的「雨」字,這個雨是第4聲,作動詞用。還有她還曾念對了辛棄疾《破陣子》中的「馬作的盧飛快」,這裡的「的」念「DI」,很多人經常念錯。
  • 詩詞大會考「三顧頻煩天下計」,55人寫錯一個字,董卿:這也能錯
    這檔弘揚古典詩詞之美的節目,自第一季開始就吸引了很多愛好詩詞的觀眾,而筆者就是其中之一,基本上每一季節目我都是從頭看到尾。而在看的過程中,我發現詩詞大會的題目總體種類其實並不繁多,基本上就是飛花令、字句填空、字句理解、查找錯別字等。
  • 蒙曼老師——我的偶像
    春節的時候看了幾期《中國詩詞大會》。知道了蒙曼老師,對她的名字很喜歡,感覺特別有詩意。她一襲旗袍坐在那裡端莊素雅,完美的詮釋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最好狀態。整場詩詞大會她一直笑眯眯的,而且出口成章,博學多識,讓人如沐春風。
  • 畢業於北大,擔任中國詩詞大會評委,蒙曼教授:腹有詩書氣自華
    在《中國詩詞大會》的評委中,蒙曼老師對於詩詞的點評很獨特,富有見解,她也是教育君的學習榜樣。蒙曼老師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老師,她的父母也都是教師,因此從小也是受到了父母的影響。對於教師的這份職業,蒙曼老師很執著,她說道:「教書育人,當我的學生都逐漸成熟,走出校園,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覺得我是最快樂的。」
  • 蒙曼在「中國詩詞大會」上了解釋錯了詩,孫紹振先生有沒有資格批評她「褻瀆詩聖」
    看到有更多人願意接觸古典詩詞,老先生有多麼高興,但話鋒一轉,孫先生就提到了節目中有些地方讓他很痛苦。 矛頭直指蒙曼。孫先生指責的基本邏輯是:1. 蒙曼老師缺乏讀解古詩詞的專業背景,她「是歷史專業的」;2. 蒙曼在這檔節目中至少有兩處明顯的錯誤:首先,錯解了劉禹錫的《烏衣巷》。
  • 《壯士出川》:以「血薦軒轅」澆歷史塊壘
    魯迅先生曾將自己在困頓和冷遇中,堅定不懈的愛國情懷寫入詩中,其文曰:「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這部四川廣播電視臺製作的電視劇,為抗戰史中「川軍」的悲涼與悲壯,書寫了一首盪氣迴腸的頌歌。它的敘事基調,有似於魯迅先生的《自題小像》 。   這部作品很好地駕馭了史事和傳奇敘事的關係,史事有根據、傳奇有韻味、角色體系設計得虛實得當、輕重得體,為抗戰題材電視劇創作增添了地方系統抗戰故事的新樣式,是一部可圈可點的好作品。
  • 詩詞大會第五季,龍洋開場白吸引人,點評嘉賓很耀眼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第四場的比賽開始的時候,主持人龍洋閃亮登場,氣場很足,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主持人龍洋很漂亮,聲情並茂地說出了詩句:「一片彩霞迎曙日,萬條紅燭動春天。」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我很好奇這句詩的出處,我還真是第一次聽說。經過查證資料,知道了這句詩是唐代詩人楊巨源的作品。
  • 國學大師蒙曼,為何會在「詩詞大會」上犯低級錯誤
    因此,但凡是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不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犯錯。無論這個人有多厲害,做成了如何非凡的成就,他同樣有犯錯的時候。甚至有時候還會犯一些在常人看起來特別低級的錯誤。
  • 魯迅年輕時的一首詩,慷慨激昂直抒胸臆,最後一句讓人熱淚盈眶
    魯迅是他的筆名,原名叫周樹人,算是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曾經考中秀才。不少人通過閱讀魯迅的短篇小說,被他犀利的寫作手法徵服,從而知道並喜歡上他,《孔乙己》、《吶喊》和《狂人日記》等,都是魯迅的代表作。在散文《秋夜》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家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經常有網友不理解其用意,認為略顯囉嗦,直接說有兩棵棗樹就是,何必多此一舉。此種寫法帶有深意,小編不做過多闡述,感興趣的朋友可翻閱資料,可以明白魯迅為何這樣寫。
  • 詩詞大會蒙曼賞析它受質疑
    說實話筆者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也是頗為驚訝的,沒想到蒙曼老師會這樣理解,不少觀眾也對此提出了質疑,甚至有人懷疑她的水平。大家認為,本來挺有禪意的一句詩,這樣解釋顯得俗氣了不少。
  • 我薦|張文江:魯迅論「猛人」
    一個古典研究者眼中的魯迅本文系2016年4月,《探索與爭鳴》編輯部、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東方青年學社共同主辦的
  • 中國詩詞大會上,李白這題讓蒙曼、康震吃驚,又讓董卿重重點頭
    中國詩詞大會辦了四季,每一季都有很多精彩的畫面。而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的,是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上,因為一道與李白詩詞有關的題目,而引起的插曲。在這個插曲中,蒙曼、康震吃驚,而後來董卿與他們又重重點頭,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漳州監獄抗「疫」前線剪影,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在漳州監獄,有這麼一群平凡的人兒,正以實際行動堅定信念,堅守平凡,踐行入警誓言,用自己堅強的身影,齊力匯聚成對抗疫情的鋼鐵長城。 「都說三十而立,疫情當前,國未立,我如何立。」這一家人民警察,在這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中,用自己的身軀鑄成一個保衛人民的堅強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