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喜歡古詩詞的朋友,對於《中國詩詞大會》這檔節目應該都不陌生。這檔弘揚古典詩詞之美的節目,自第一季開始就吸引了很多愛好詩詞的觀眾,而筆者就是其中之一,基本上每一季節目我都是從頭看到尾。
而在看的過程中,我發現詩詞大會的題目總體種類其實並不繁多,基本上就是飛花令、字句填空、字句理解、查找錯別字等。這些裡面我個人覺得難度比較高的當屬字句理解題目,因為古詩詞流傳久遠,很多字詞的意思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而且有一些專有名詞,古代很常見,但是到了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用,所以想要答對這些題目並不容易。
有些時候即便是一些很多人都很熟悉的詩句,考查其中某個特定字眼,也是錯誤率極高。就像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舊符。」這首詩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但詩詞大會的舞臺上曾考過「爆竹」、「屠蘇」、「瞳瞳」的意思,當時錯誤率都超過了50%。可以說這類題目確實是比較困難的。
與之相比,字句填空題則會簡單很多,因為題目會給出包含有正確字句的很多漢字,讓選手從中選出正確的字,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出來即可,這種題目普遍錯誤率都在5%以內。不過有一期詩詞大會考「三顧頻煩天下計」,現場的百人團選手卻有55人答錯,這讓主持人董卿都不由感嘆:這也能錯?
雖然董卿不理解為何會錯,但實際上這道題本身就充滿了迷惑性,答錯其實也是在情理之中。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一詩句的原詩,一起來探究一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答錯。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杜甫一生有兩大偶像,一位是和他處於同時代的李白,他有很多作品都是寫給李白或者表達對李白的敬仰之情的。另一位就是三國時期的蜀國丞相諸葛亮,杜甫一生寫的關於諸葛亮的詩歌也是多達20多首,其中這首最為出名。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值他定居成都浣花溪畔之時,有次他去探訪諸葛武侯祠,心有所感,於是便寫了這首千古絕唱。
這首詩前四句寫的是武侯祠的周遭環境。開篇以問句起首,一問一答之間形成了濃重的感情氛圍,同時也表達出了詩人對於諸葛亮的崇敬。錦官城外柏樹森森處,便是丞相祠堂之所在,春草茂盛,在臺階之上浦沿開來,滿目都是綠色,幾隻黃鸝在樹葉間嬉戲,傳來悅耳的鳴叫之聲。
後四句則是對諸葛亮生平的概括以及對他功業未成病逝軍中的慨嘆。「三顧頻煩天下計」說的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為之謀劃天下。「兩朝開濟老臣心」說的則是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蜀漢政權,同時輔佐劉禪,為蜀國「鞠躬盡瘁」。
詩詞大會考的也就是這兩句,當時答錯的人基本上都是將句中的「頻煩」寫成了「頻繁」,其實這樣的錯誤我們也能理解,畢竟我們現在平時都是用「頻繁」,基本上沒有看到過「頻煩」的用法。但實際上在古詩詞中,「頻煩」這種用法是很常見的,像辛棄疾的《玉樓春》中便有「不辭長向水雲來,只怕頻煩魚鳥倦」,蘇轍的《送韓祗嚴戶曹得替省親成都》中也有「宦遊東土暫相依,政役頻煩會合稀」的用法。
而關於「三顧頻煩天下計」中的「頻煩」二字,其實一直也有兩種不同的解讀,一種就是我們現在常用的「頻繁」的意思;另一種則是,頻是「多次」之意,煩則是「煩擾」之意,也就是劉備三顧茅廬多次煩擾諸葛亮求教天下大計。其實這兩種解讀都說得通,不過第二種解讀更容易讓我們記住這首詩中的用的是「頻煩」而非「頻繁」。
如果是你遇到詩詞大會這道題,你能答對嗎?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