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語文老師,我的很多同事經常跟我抱怨:「教古詩詞太難了,學生們中總有人會提出不同的看法」。確實如此,教數理化有標準答案,但讀古詩詞卻是1000個人心裡有1000個哈姆雷特。但筆者認為,這恰恰是文學最大的魅力之一,正因看法時常不同,所以品詩論詞就像品茗一樣有樂趣。
近幾年,筆者在看《中國詩詞大會》時,經常能找到這種樂趣。蒙曼、酈波、康震、楊雨、王立群幾位嘉賓,一個個都是文史領域的專家,他們對同一首詩詞、同一個名句,往往有不同的看法。誰對誰錯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聽到不同的觀點。
本期筆者就來和大家說一道很簡單的題。當時場上考的是從9個字中,識別一句宋詞,題目很簡單,選手答對了,百人團錯的人也不多,因為這是一個千古名句:人比黃花瘦。 此詞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陰》,我們看看原詞: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是李清照婚後思念趙明誠所寫,是宋詞中絕對的經典。在場上,董卿看到這首詞,提了件趣事:在外出差的趙明誠看到妻子寄來的這首詞,燃起了和她比試之心,於是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寫了幾十首詞,最後還是比不過李清照。
董卿說的這件趣事確實是真的,被記錄在《琅嬛記》一書中。場上的兩位男導師酈波和康震,聽到她這樣說,都不淡定了。兩人就此事,發表了不同的看法,大家都紛紛鼓掌。
康震是這樣認為的:趙明誠可能是一時激動,忘了自己的身份,這純粹是自己添堵。你說你跟你夫人比別的,一萬樣都沒問題,你偏跟她比這個,這不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嗎?
酈波不同意康震的說法,他表示:這其實就是他們的相處之道,我特別佩服。趙明誠是一個金石學家,是文物學的開山鼻祖;而李清照是一個詞人,是大才女。但趙明誠願意跟李清照學寫詞,所以後來他也成了一個詞人;而李清照則願意跟趙明誠學金石,所以她後來也成為了一個金石學家。他們這就是最好的婚姻。
他們二人的這一番爭論,也逗樂了一旁的董卿,她用4個字概括這夫妻二人:琴瑟合鳴。筆者這之所以要把二位導師的這段話拿出來說,就是因為關於李清照和趙明誠的關係,近些年來有不少爭議。
首先是「一首詩逼死丈夫」之說。咱們都知道,趙明誠確實不算是個很有責任感的男子,任職之城出了事,他就自己跑了,所以李清照在路過烏江時,才會寫下了《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成為了千古名句。這首詩問世後不久,趙明誠就一病不起,離開人世。很多人把他的死歸罪於李清照頭上,直言趙明誠娶此女實屬不幸。
其次是趙明誠走後,李清照再嫁張汝舟的事。趙明誠走後,李清照病了許久,此時孤苦無依的她,帶著丈夫留下的大量文獻典籍、金石玉器,她一門心思想的就是把丈夫的《金石錄》編撰好,完成丈夫的心願。可惜,適逢大亂,她一介女子根本無力保護這些東西,此時張汝舟的出現成了她能抓住的稻草。最後李清照看清了張汝舟的虛偽,不惜入獄也要和他和離。對於這件事,後世文人諸多譏諷。宋代文人胡仔稱「傳者無不笑之」。
一個是一首詩逼死丈夫,一個是丈夫走後再嫁,這兩件事讓李清照備受質疑。對此筆者只想說,如果能真正地理解他們夫妻二人的關係,或許就不會如此刻薄。
正如酈波和康震評點《醉花陰》一樣,他們二人是相得益彰,志趣相投的。丈夫做得不對的,李清照寫詩說他正是他們的相處模式;而再嫁本來也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趙明誠留下的藏書等,也不能證明她無情。如果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就斷章取義地評說,個人覺得對李清照是不公允的。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