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期詩詞大會播出後,很多觀眾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這些選手好歹也是挑選過的,為何經常會答錯一些挺小兒科的題目。
其實作為一位一線教師,筆者倒是認為這種現象很容易理解。一方面,現場答題受到了時間的限制;一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區,這就是為何很多知名的專家學者,也會有寫錯簡單漢字的時候。這就要求我們在讀詩詞的時候,一定要更加注重理解,不然很多背得滾瓜爛熟的詩詞,也會理解錯。
隨便給大家舉幾個簡單的例子。詩詞大會曾考過一次「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這是小學課本裡的詩,結果卻有31人以為「葵」是向日葵。而白居易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中的「綠蟻」是什麼,也是難倒了很多人。就連李白的那句「我輩豈是蓬蒿人」,都有34人不懂什麼是蓬蒿人。
如果這些題還算有點兒難度的話,那本期筆者就跟大家說一個關於《琵琶行》的題目,錯得就讓人有些不解了,大家且看題目: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江州司馬是誰?
A.劉禹錫 B. 白居易 C.元稹
說起來,這應該是一個送分題。一來,這首《琵琶行》身就是唐詩中的絕對經典;二來,這一句又是《琵琶行》中的名句,是這首詩的結束語。
很顯然題目的答案應該是B,江州司馬指的就是作者白居易本人。但誰能想到,這樣的題居然有15人答錯。節目播出後,筆者在評論中也看到有中學老師表示無語,感覺當年自己都白教了。可見,雖然很多人會背這句詩,但從來沒有真正地理解它。連字面意思都沒有理解清楚,就更別提這14個字的藝術魅力了。
《琵琶行》含序言一共是700多個字。其中金句很多,比如敘事性很強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動詞用得很到位的「輕攏慢捻抹復挑」、概括性很強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些千古名句,都是文學性很強的。
相比之下,「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這14個字,單獨拿出來似乎只是簡單地敘述自己哭了這件事,沒有比喻、典故,也沒有什麼想像力。那它到底美在哪裡呢?筆者把自唐代以來,數位名家的觀點概括了一下,得出了它的兩個厲害之處:
首先,就是選擇了用「江州司馬」來代替白居易、樂天居士等其它說法,來指代自己,這是極有水平的。寫這首詩時,強調自己是被貶至江州,並當了一個司馬這樣的小官,就是為了說明自己之所以會對琵琶女的身世那麼感同身受,就是因為他自己也是一個天涯漂泊的失意人。這就讓前文的「同是天涯淪落人」,有了落腳點。
其次,刻意強調「青衫」,也是很高明的。青衫在古詩詞裡往往就是用來形容落魄書生、被貶的低階官員,所以詩人的苦楚中也有仕途不順的無奈。後來,元代戲劇家馬致遠還專門根據白居易和琵琶女的這次相遇,編了一則名叫《青衫淚》的雜劇。自此後,青衫淚也成了文學史上一個經典意象。
這樣一解釋,大家就能明白,為何這看起來很簡單的結束語,能有這麼強的藝術魅力,1000多年來備受推崇。簡單樸素的字眼裡,藏著深厚的文字功底,這也是白居易被尊為「詩魔」的原因。
一首好詩,一定要慢慢品,才能品出味道來的。詩詞大會上這樣一道簡單的題,之所以會有15人答錯,原因就在於在讀詩詞時,很多人喜歡死記硬背。如果是這樣,就當真是浪費了這些好作品了。大家如果答這道題,能對嗎?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