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中丨《琵琶行》解讀:江州司馬為何青衫溼?

2021-03-05 七彩語文中學語文論壇

當年做學生,課堂上讀白居易《琵琶行》。分析到「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時,老師聲音洪亮地說:「白居易的傷心,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他讓我們接下去,於是成績好的、聽話的學生有氣無力地接道:「——未到傷心處。」老師很滿意。可是,他為什麼傷心?我問。被貶啊,從京城被打到一個偏遠的地方……你上課沒聽嗎?老師有點兒生氣。我於是坐下。但我的意思是他到江州有閒職有俸祿可遊山可玩水連喝酒都需要有音樂,自在著吶,雖有貶官之煩,但也不至於一曲琵琶淚溼青衫啊,他心傷在了哪裡哭得衣衫溼透?老師沒懂我的意思,看我坐下也就不再理我,轉身在黑板上抄寫《琵琶行》的中心思想。

 

多年後,自己也教學《琵琶行》,學生在課上毫不客氣:長詩的最後實在是個敗筆。白居易再怎麼有天涯淪落感慨,也不至於在朋友和陌生人面前哭得男人失態、青衫溼透。「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二句把男人做作成了一個女子,失真到無趣。

 

真是時代不同了。我以為是個討論的重點。

 

那時剛好有學生在問,「白居易在夜裡送客……」他把「夜裡」作了重讀,「到了江邊,他已下馬,客已在船,作別便是,可他又跑到船上舉酒欲飲,還嘆無背景音樂,這可能嗎?」我反問那個學生:「大中午送客,你覺得有勁嗎?秋陽當頭,乾坤朗朗,一個年老色衰、皮膚鬆弛的女人跑到艙門口彈琵琶,你以為白居易樂意聽?」在一個教室的爆笑裡,我說:「先申明,他問的問題很好。我的意思——這是文學。你得讓白居易把這首《琵琶行》寫出來,你得允許他要借琵琶聲宣洩自己的心情。白居易必須讓琵琶女以最撩人的身影出場,琵琶聲響起時必須有攝人魂魄的穿透力量。所以,白居易需要一個最恰切的情境,他最終選擇了秋夜、江邊、冷月和舉酒無弦樂之際。」

 

「可是,詩前小序有交待事情來去,難道不是真的?」學生追問。我回應:「你要是把序當成白居易在描述一個真實事件的發生,那當然也可以。但是,白居易確乎在用文學的手段表白自己。」不過,我還是給學生證明了白居易在詩前的小序裡說了假話。白居易在小序裡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句話半真半假。江洲不是唐人柳宗元到的柳州,也非宋人蘇軾被貶的海南,在唐代,距離廬山僅僅二十餘裡的江州與京城的燈紅酒綠雖不能比,但也是個還算繁華的城市。白居易至江州後在廬山香爐峰下「見雲木泉石,勝絕第一。愛不能舍,因立草堂」,建了房子;與僧人交遊,「每相攜遊詠,躋危登險,極林泉之幽邃。至於翛然順適之際,幾欲忘其形骸」,高興起來,「或經時不歸,或逾月而返」;而郡守則「以朝貴遇之,不之責」;在《與元九書》裡,白居易還說:「今雖謫佐遠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萬,寒有衣,飢有食,給身之外,施及家人。」據此看,白居易在小序裡說自己「恬然自安」並非妄言。然而,元和十年白居易在京城出於極強的責任心和忠誠度越級幹事被貶後,一點失落之意、遷謫之心都沒有?看他前往江州途中所作《初貶官過望秦嶺》,一詩道破真實心境:「草草辭家憂後事,遲遲去國問前途。望秦嶺上回頭立,無限秋風吹白須。」這種悽惶、憂懼、悵惘,哪裡是「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呀,淪落之傷,失寵之嘆,被逐出京城的那一刻即已滿心滿懷。

 

相關焦點

  • 詩詞大會考「江州司馬青衫溼」中江州司馬是誰? 居然會有15人答錯
    如果這些題還算有點兒難度的話,那本期筆者就跟大家說一個關於《琵琶行》的題目,錯得就讓人有些不解了,大家且看題目:「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江州司馬是誰?A.劉禹錫 B. 白居易 C.元稹相比之下,「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這14個字,單獨拿出來似乎只是簡單地敘述自己哭了這件事,沒有比喻、典故,也沒有什麼想像力。那它到底美在哪裡呢?筆者把自唐代以來,數位名家的觀點概括了一下,得出了它的兩個厲害之處:
  • 詩詞大會考「江州司馬青衫溼」中江州司馬是誰?居然會有15人答錯
    每一期詩詞大會播出後,很多觀眾都會發出這樣的感嘆:這些選手好歹也是挑選過的,為何經常會答錯一些挺小兒科的題目。其實作為一位一線教師,筆者倒是認為這種現象很容易理解。一方面,現場答題受到了時間的限制;一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區,這就是為何很多知名的專家學者,也會有寫錯簡單漢字的時候。
  • 2020高考考白居易「江州司馬青衫溼」,難住不少考生,題目有水平
    不遠處傳來陣陣琵琶聲,曲聲哀怨,這讓白居易心中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千古名作《琵琶行》。此詩問世後,受到了大批文人追捧,也成了白居易的又一篇封神之作。詩中金句頻出,特別是最後一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更是令人動容。這句詩看起來容易,卻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點,《中國詩詞大會》考過它,2020年高考全國卷也考過它,每一次都難倒不少人。
  • 江州司馬青衫溼,到底為啥那麼溼?
    01上學的時候「朗讀並背誦全文」過一首長詩,名字叫做《琵琶行》,這首詩的結尾一句膾炙人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 江州司馬的典故——賞《琵琶行》
    在上一篇文章裡,小僧賣了個關子,大詩人白居易,又別稱「江州司馬」,這個典故就出自白詩《琵琶行》。白居易與元稹共同推廣「新樂府運動」。這首《琵琶行》就是白居易樂府詩的雙頂峰之一,當然另一首就是膾炙人口的《長恨歌》了。今天小僧與廣大讀者分享一下讀《琵琶行》的感悟。
  • 《琵琶行·並序》教學設計
    江州司馬青衫溼。【譯文】唐憲宗元和十年,我被貶為九江郡司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裡聽到船上有人彈琵琶。聽那聲音,錚錚鏗鏗有京都流行的聲韻。探問這個人,原來是長安的歌女,曾經向穆、曹兩位琵琶大師學藝。後來年紀大了,紅顏退盡,嫁給商人為妻。於是命人擺酒叫她暢快地彈幾曲。
  • 【粵韻詩詞】白居易的代名詞——江州司馬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白居易就被貶為江州刺史,被逐出長安,但還有官員覺得不夠,於是就上書皇帝,說「刺史」這個官位並不適合像白居易這樣有傷教化的人做,因為刺史是要治理州郡的,建議皇帝再貶他的職,所以白居易在赴任路上又接到了另一封詔令,上面說他去江州當的不是刺史而是江州司馬。
  • 新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第8課《琵琶行並序/白居易》賞析+朗讀解析+教案+課件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清衫溼。作者簡介:《琵琶行 並序》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白居易【772年—846年】,號香山居士,河南省新鄭人。唐代先生主要詩人。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時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的精湛技藝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著名的《琵琶行 並序》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二、文本解讀(一)信息篩選1.基礎知識梳理(1)關於歌、行、引《琵琶行 並序》原作《琵琶引》。
  • 【新教育天地】琵琶女與白居易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秋,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白居易送客到湓浦口,得遇失意的原長安藝伎(琵琶女),「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遂作此詩。《琵琶行》與《長恨歌》同為白氏知名長詩,白氏去世後,唐宣宗寫詩悼念他:「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可見彼時《琵琶行》廣為流傳,影響極大,近乎盡人皆知。
  • 新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8課《琵琶行並序/白居易》賞析+朗讀解析+教案+課件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清衫溼。作者簡介:《琵琶行 並序》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白居易【772年—846年】,號香山居士,河南省新鄭人。唐代先生主要詩人。被貶潯陽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時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的精湛技藝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兩人在琴聲中相互理解,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著名的《琵琶行 並序》由此寫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二、文本解讀(一)信息篩選1.基礎知識梳理(1)關於歌、行、引《琵琶行 並序》原作《琵琶引》。
  • 閒讀《琵琶行》:為什麼會覺得琵琶女一點都不悽慘?
    我不知道琵琶女的「悽慘」,是怎樣造成的先入為主。如果跳出詩歌,用普通的標準來衡量的話,琵琶女的確沒有什麼悽慘的。琵琶女本來是京中名妓——除了一句「妝成每被秋娘妒」之外,作品並沒有太多地描寫琵琶女的美貌,反而是對她的技術進行了正面側面、濃墨重彩的描寫。那麼,琵琶女並不是「以色事人」的代表,而是用藝術與客人交流的典範。大唐真是個文採風流的時代啊。經歷了多年的繁華之後,琵琶女年老色衰,於是嫁給富商為婦。
  • 琵琶女究竟在哭啥?
    我給同學們布置了一條作業:白居易和琵琶女告別之後,不久就回到了長安。多年後,他想起琵琶女和她彈的琵琶曲,寫下兩道作文題:1.《我想再見你一面》2.《我想再聽一次琵琶曲》請參照期中考試作文「我想再……」的講評思路,任選一題寫作。【提示】「我想再」的關鍵是「變」。
  • 詩詞| 琵琶行 白居易(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 / 琵琶引唐代: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
  • 中年再讀《琵琶行》,才發現所有的中年危機都來自於不甘心
    故事的開篇是這樣一幅場景,被貶江州的白居易在潯陽江頭送一位歸客,忽然聽得江面上傳來琵琶清脆聲,原來是琵琶女在彈奏琵琶,千呼萬喚喚她出來再彈奏一曲。弦弦悽楚悲切,百轉千回,聲音隱含著沉思,一曲過後,悲傷已上心頭,不免幾聲嘆息。
  • 白居易《琵琶行》裡的琵琶女不簡單,她的德行配得上這篇千古絕唱
    在這些文人裡,有一位40歲出頭,身著青衫的中年男子,他被一曲琵琶聲吸引。說了這些,大家應該知道我們要說的是哪位文人,哪首名作了。沒錯,這位青衫男子就是白居易,他在這一天寫下了風靡1200多年的《琵琶行》。
  • 琵琶行導學案(學生版)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行,又叫「歌行」,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於變化,可多次換韻。
  • 潯陽江上聽琵琶
    抬眼望去,只見亭子上懸掛一面匾額,顏體榜書「琵琶亭」三個大字。這時辰,惟有細雨從樓閣的翹角滴下,雨珠打在地面的小泥窪裡,濺起一朵朵水花。我漫步遊廊之上,只見四下裡,楓葉荻花,點點漁火,一番水鄉景象。那岸邊上的蓼花葦葉,池內的翠荇秋荷,搖搖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