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昨天,有一位蠻優秀的同學私信,說剛剛結束了某八大事務所的校招面試,感覺表現不錯,自己也想再試一下面試四大,但勇氣不足。
我:為什麼勇氣不足?
同學:感覺自己讀書時候沒好好學英語,聽說四大都是英文面試,所以沒有投簡歷。
我的回覆和建議:
首先,四大都是英文面試,這是一個謠傳或誤解。四大各家的面試流程不盡相同,但通常有網測、小組面試、經理面試、合伙人面試這些常見環節,並不是每一個環節都是全英文。工作後,也並不是每個項目上都是全英文的工作環境。
以自己的經歷為例,我早些年一直在做美股審計,確實要求全英文底稿,但之後做A股或國內的併購重組項目,毋庸置疑是全中文底稿,後來在技術部日常需要聯合香港、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同事一起研討和處理工作,又開始需要大量的英文讀寫。可見,是否需要大量英文技能,非常取決於崗位和項目的具體情況。
其次,在上面的流程中:
⭐網測一般是需要做英文閱讀和答題的,但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英文,不太難,大家可以在應屆生論壇搜索一些題目練習,也可以在斯爾公眾號後臺回復「斯僧情」下載乾貨集,相信我,這個部分絕對不是很高的門檻。
⭐小組面試一般情況下,除非面試官是外國合伙人和經理,否則僅要求在最終陳述環節使用全英文,時間也就是三五分鐘,這個部分的英文陳述是比較結構化的,俗稱有套路,大家提前準備好一些常用商務英語表達就可以了,不會非常難,我自己這些年參加校招面試的經驗是,不一定要多麼高端的詞彙、純正的發音,能表述清楚、狀態自信是最重要的。
⭐經理和合伙人面試就需要看運氣了,可能全英文,可能程序性問幾句英文,也可能完全不問英文。如果面試官是外國合伙人,那肯定是全英文面試了,否則,很可能就考查一下基本的問題,例如興趣愛好、實習經歷等等。
我自己的慣例是如果在小組面試環節英文已經考查過的,面談的時候就輕輕鬆鬆地中文聊一聊就好了,如果小組面試裡沒有太多展示英文的,或者明顯人多的情況下比較緊張沒發揮好的,我會面談的時候再請候選人回答1-2個英文問題,只要自信一些、把意思表達清楚,就滿足基本要求了。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英文面試只要認認真真做準備,往往問題不大的,我回憶了一下最終沒有發放offer的案例,基本沒有是因為英文這一項決定不通過的,反而更多的是在校的表現、實習的內容、個人的思考力和合作性等等。即使在面試裡英文講得不好,合伙人或經理在很多情況下也會表示理解的。
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和一位很資深的香港合伙人一起面試,一個男生英文回答問題磕磕絆絆,但合議的時候,合伙人說,我們不能因為他剛才這一段沒講好就否定他,很多人是內向的,或者當眾講話會害羞的,他很可能是緊張了,我們要去挖掘一下他其他方面的亮點,這是下面更重要的事情。
這段讓我印象很深刻,很多很厲害的面試官往往不會炫耀自己的英文多麼好,因為這只是個溝通工具,對面試者平和,這也是面試官素養和企業文化的體現。
結論:英文面試沒有想像中比重那麼高、那麼苛刻,大家要積極投遞簡歷、爭取更多的面試機會,校招季,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