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古村落脫貧記:荒山坡變桃園 進城老農又歸鄉

2020-12-23 川觀新聞SCOL

四川在線記者 史曉露 楊樹 封面新聞記者 吳楓

6月9日上午,雨過天晴,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鎮白石村的桃園裡,村民們正忙著採摘桃子。「今天要摘2000斤,平昌和達州的商販一早就打電話催了。」產業園的技術指導周孝貴指著一片桃園,「這裡有早中晚熟多個品種,從6月份一直要採收到8月份,現在成熟的是春蜜桃,批發價3元/斤。」

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鮮桃綴滿枝頭,白裡泛著紅暈。然而幾年前,這片坡地還是撂荒地。白石村曾是貧困村,交通閉塞,村民大量外出務工,全村326戶1030人,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2戶273人。

為了帶動村民增收,從2017年開始,該村引進業主,種植了900畝桃樹,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村集體和公司分別佔70%和30%的收益,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紅。目前已有300畝桃樹投產,帶動50多名貧困戶務工。

村民夏長衛腿有殘疾,是村裡的貧困戶,他將家裡7畝多土地流轉給桃園,一年有3000多元土地流轉費,平時還在桃園務工。「除草施肥修枝打藥,去年在村上的勞務收入有1萬多元。」夏長衛說。

興產業、強基礎、助增收。如今,白石村發展起特色水果、水產養殖等產業,村內道路環境改善,2018年建成了11.7公裡的村社道路,村民到鎮上趕集時間從過去的1個多小時縮短到10分鐘。在充分尊重村民的意願下,按照「宜聚則聚、宜散則散」的原則,該村還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和危房改造,全村19戶貧困戶搬進了新村聚居點,44戶村民的危房得到改造。2018年底該村脫貧摘帽,2019年底所有貧困戶脫貧。

隨著村內條件改善,一些久居城市的村民也有了回鄉養老的打算。白石村的孫家大院是明末清初修建的古村落,曾居住著30多戶村民。但過去山區生活條件落後,院子裡大部分村民已遷往城市。去年春節後,85歲的孫高玉卻和老伴返鄉了。

「我有5個子女,2006年就進城跟他們生活,樂山、達州、成都都待過。」孫高玉說,不過隨著年歲增長,兩位老人愈發想念故土。「剛開始子女也不同意我們回來,但現在農村的條件好了,空氣也比城裡好,就慢慢做通了他們的工作。」去年村裡實施危房改造後,子女還為老人添置了家具家電。

說話間隙,孫高玉接到了女兒的電話,「女兒今晚要回家吃飯,問我們想吃什麼菜呢!」孫高玉笑了笑,女兒住在平昌縣城,抽空就會回來。

青山掩映,道路暢達,瓜果飄香……如今,位於大巴山深處的這個古村落又有了生機。白石村村主任楊春介紹,該村還毗鄰國家4A級景區——大石童話小鎮,未來將依託村內的民俗和自然資源,舉辦水果採摘節,發展鄉村旅遊業,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相關焦點

  • 「決戰脫貧攻堅」龍山:「搬進新居笑呵呵,荒山換了安樂窩」
    龍山縣跟進監督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群眾動情地唱起山歌——「搬進新居笑呵呵,荒山換了安樂窩」【龍山速覽】龍山縣位於湘西北邊陲、武陵山脈腹地。這裡是靛房鎮牛欄坡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惠和家園小區,昔日荒蕪的牛欄坡,如今變成了幸福家園。搬遷戶彭武根在家門口動情地唱起了山歌:「紀委常來牛欄坡,護航脫貧故事多,搬進新居笑呵呵,荒山換了安樂窩。」他說自己做夢都沒想到,這輩子能從深山老林搬遷到集鎮所在地,還能住上國家修建的「小洋樓」,從「鄉下人」變成了「街上人」。
  • 鑽石種「仙草」 荒山變「金山」燕峒鄉在山腳裸石堆上種出脫貧大產業
    原標題:鑽石種「仙草」 荒山變「金山」燕峒鄉在山腳裸石堆上種出脫貧大產業   在大石山區的農村,山腳怪石嶙峋,什麼也種不了,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 京西大地上的古村落,知道的人不是很多
    北京西南面的門頭溝區,有好多的古村落,坐落在各處的山溝裡,喜歡古村落的人,都喜歡它的古樸與寧靜,一種遠離城市喧囂的淨土,吸引著各地的朋友來探訪,古樹落好多都在京西大地的深山裡,都有著古老的故事和傳說。今天我們介紹的這個古村也是這樣,位於北京門頭溝區雁翅鎮西部的碣石村,一個原來100多人的小山村,現在村裡居住的好多都是老年人了,年輕人都進城打工去了,村裡大概還有50多人在這裡居住著。
  • 「白雲生處有人家」 探訪淄博市淄川區牛記庵古村落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順著彎彎曲曲的山路,在白雲之上,隱約看到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牛記庵村就像是唐朝詩人杜牧那首《山行》所描述的樣子。這個居於深山少人識,源自清代的村落,因為一個神話故事聲名遠播,又因為修舊如舊的保護性開發復原,讓更多的人慕名前往。
  • 河南鶴壁淇濱鄉村振興園迎客 激活千年古村落
    鄉村振興示範產業與旅遊新經濟激活了所在地的古村落。作為河南全省目前規模最大的鄉村振興示範園,龍崗鄉村振興示範園有著田園綜合體的屬性。崗坡村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村落。據當地史料記載,早在北宋時期這裡就有村莊人們生息,這裡還是明代尚書詩人、名將王越故裡。2019年12月,崗坡村還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認定為首批國家森林鄉村。
  • 清水縣賈川鄉梅江村:古村落煥發勃勃生機
    古村落煥發勃勃生機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陳義宏 餘碧波幾百年的古樹、重新修繕錯落有致的泥牆和青瓦建成的土房、歷經歲月洗禮的清中期古建築朱家大院……近日,當記者來到清水縣賈川鄉梅江村時梅江古村落約形成於元代以前,現存古建築6處,為清代中期進士朱正南故居,自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以來,梅江村積極作為,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讓這座古村落煥發勃勃生機。「梅江村為全縣6個未脫貧村之一,現有貧困人口15戶56人,貧困發生率降至4.31%,努力爭取6月底實現整村脫貧退出。」
  • 淄川古村落之牛記庵
    牛記庵,一個住在山上的村落。一座隱藏於淄博市淄川區崑崙鎮西南13公裡的群山深谷中,有著400年歷史的古村落,只聞其名便有「世外桃源」的憧憬。夕陽西斜,大山深處更顯幽靜。夜幕降臨,三五人擇一院落住下,遠去了都市的繁華嘈雜,山下偶爾幾聲的犬吠卻聽的越發真切。小院裡沏一杯淡茶,談天說地,仰望天際,不自覺的想起「手可摘星辰」的詩句,甚是愜意。
  • 「山灣夢谷」脫貧記:昔日懸崖貧困村變藏羌遊勝地
    【脫貧故事】「山灣夢谷」脫貧記:昔日懸崖貧困村變藏羌遊勝地  在甘肅隴南市宕昌縣南部深山中,山背、羅灣村這兩個緊鄰懸崖陡壁的村落因長期「與世隔絕」而處於貧困狀態,加之耕地緊缺等因素制約讓其脫貧希望渺茫。三年前,當地對兩個村子進行了易地扶貧搬遷,並依託藏羌特色建築開發田園綜合體,通過文旅產業促脫貧。
  • 古村落的數字記憶
    一句「記得住鄉愁」,不知撥動了多少人的心弦。    中國傳統社會的根基在鄉村,鄉土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層面。古村落是人類邁向工業文明進程中的重要文化遺存,是鄉土中國的重要象徵。馮驥才曾表示,古村落文化是中國最大的文化遺產,堪稱中國文化中的萬裡長城。然而在快速的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古村落正在迅速消失。
  • 大別山革命老區脫貧記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大別山革命老區脫貧記  地處大別山區的河南省信陽市,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在歷史上留下光輝的一筆,但貧困的帽子也曾讓這座紅色名城如芒在背——它曾是全省唯一一個轄縣均為貧困縣的省轄市。
  • 探訪齊魯民宿(17)|牛記庵古村落養生度假村:來「天上的村落」修心...
    牛記庵村位於淄川區崑崙鎮西南13公裡,是一個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的大山深處古村落,具有「天上的村落」之稱。從村口順著山路登高而上,各種石頭砌成的房屋不規則地出現在山體之間,依山就勢,高低錯落,或盤旋於巨石上,或隱沒在叢林中,自然之景與人工建築融為一體,渾然天成。
  • 遺珠遍布人未識 山西與世隔絕千年古村落(全文)
    古村落,是能駐留時光的一樣東西。如果鄉村不復其美,我們將在何處安頓這漂泊的靈魂?幸好,地處封閉境地的山西大地遺存了大量為人所知或不為人知的古村落,它們神秘、秀美。因為古老而神秘,因為山美、水美、人美、村美……而處處秀美。
  • 古村落保護須活態傳承
    光明日報記者 王國平攝/光明圖片  論壇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文物學會古村鎮專委會、福建省文聯和南平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圍繞古村落價值、古村落地方區域特色、古村落保護與發展途徑等話題展開探討。其中,如何正確看待古村落的文化內涵、如何認識古村落保護中「人」的地位成為討論的焦點。
  • 千年古村落的煥新——桂林市歌陂村
    千年古村落的煥新——桂林市歌陂村歌陂村,位於桂林全州縣廟頭鎮西北方向4公裡處的越城嶺腳下,距桂林市區180公裡小時候去附近村子玩,別人就說,大村子來的人,很是羨慕的樣子。歌陂雖在桂林市的知名度不高,但在全州縣或者說在對中國蔣氏族譜了解過的人來講,還是名聲在外的。歌陂村先祖是蔣琬後裔念三郎和念九郞三子聖瑞公,兩位伯侄關係的蔣氏先人。據記載在北宋慶曆年初因家變先祖由梅潭搬遷到當時還是荒山野外的瀧溪(現在的歌陂村),由此開始了歌陂村的蔣家人的生活,掀開了歌陂村的輝煌。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地貌 皖南古村落地域處在黃山山脈及其南北兩坡上,境內峰巒綿延,山高谷深,具有明顯的皖南山區特點。 皖南古村落地貌的發育形態,是在地殼變動和外力作用下發展演化的結果。
  • 建德最美7處古村落,新安江畔古韻清幽卻少為人知
    江入新安清,江畔兩側,無數美好古村落,如今依昔。這是一個讓人遺忘的村落。以大家比較熟悉的「越中第一秀」壽峰山而名,位於建德三都鎮東部。現在裡陳古民居群依然美麗。由於地理位置較為閉塞,得幸保存有較為完善的古建群。
  • 山西這個古桃園村,建村至今六百年歷史:遠看像一座小布達拉宮
    古桃園村位於山西臨汾翼城縣西閆鎮東南7公裡,是建在一個半山腰的村子,因為村子下面是窯洞、上層是土木結構的四合院,遠遠看去就像一座古堡、細看又像一座宮殿,於是大部分外地人看了都稱古桃園村為小布達拉宮。古桃園村z2016年11月入選中國傳統古村落,2017年一月入選山西省第五批歷史文化名村。古桃園村裡住著一百多戶人家,走進村裡顯得安靜、冷清,因為大多是留守兒童、老人居多,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或者搬離村子,村子一道道青石臺階古磚牆,歷經風雨依然輝煌。
  • 從新安縣土古洞茅房看農村古村落旅遊的發展
    衛生間在古代叫「茅房」,為了還原,運營者不僅保留了古建築常用的坡屋頂,頂上還蓋了一層「茅草」,將其打造成名副其實的「茅房」。從圖中可以看出,就連洗手池的設計,運營人員也站在古村落的角度上進行了整體考慮與設計。與一般景區所採用的家用瓷洗手池不同,新安縣土古洞村的洗手池利用了以前農村專門用來餵牛的牛槽。
  • 小坡村裡看變化|脫貧攻堅基層採訪行
    「小坡村變了,變得我都快認不出了。」這是近年來多次前去採訪的記者郭然的感受。「感謝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感謝各級黨委、政府的幫扶,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小坡村繼續發展?小坡村人應該做些什麼?這是許多小坡村人在思考的問題。
  • 河北遷安桃園農莊 打造荒山上的原生態觀光園
    一位小遊客在桃園農莊滑草。李建軍 攝  長城網唐山11月26日電(李建軍 李曉松 記者 金宗明)晴暖的冬日、彎彎曲曲的石板路、連綿起伏的燕山、氣勢恢宏的明代長城、青綠的松柏……站在桃園農莊的山頂,這美好的冬日景觀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