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史曉露 楊樹 封面新聞記者 吳楓
6月9日上午,雨過天晴,巴中市平昌縣板廟鎮白石村的桃園裡,村民們正忙著採摘桃子。「今天要摘2000斤,平昌和達州的商販一早就打電話催了。」產業園的技術指導周孝貴指著一片桃園,「這裡有早中晚熟多個品種,從6月份一直要採收到8月份,現在成熟的是春蜜桃,批發價3元/斤。」
站在山坡上放眼望去,鮮桃綴滿枝頭,白裡泛著紅暈。然而幾年前,這片坡地還是撂荒地。白石村曾是貧困村,交通閉塞,村民大量外出務工,全村326戶1030人,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2戶273人。
為了帶動村民增收,從2017年開始,該村引進業主,種植了900畝桃樹,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村集體和公司分別佔70%和30%的收益,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紅。目前已有300畝桃樹投產,帶動50多名貧困戶務工。
村民夏長衛腿有殘疾,是村裡的貧困戶,他將家裡7畝多土地流轉給桃園,一年有3000多元土地流轉費,平時還在桃園務工。「除草施肥修枝打藥,去年在村上的勞務收入有1萬多元。」夏長衛說。
興產業、強基礎、助增收。如今,白石村發展起特色水果、水產養殖等產業,村內道路環境改善,2018年建成了11.7公裡的村社道路,村民到鎮上趕集時間從過去的1個多小時縮短到10分鐘。在充分尊重村民的意願下,按照「宜聚則聚、宜散則散」的原則,該村還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和危房改造,全村19戶貧困戶搬進了新村聚居點,44戶村民的危房得到改造。2018年底該村脫貧摘帽,2019年底所有貧困戶脫貧。
隨著村內條件改善,一些久居城市的村民也有了回鄉養老的打算。白石村的孫家大院是明末清初修建的古村落,曾居住著30多戶村民。但過去山區生活條件落後,院子裡大部分村民已遷往城市。去年春節後,85歲的孫高玉卻和老伴返鄉了。
「我有5個子女,2006年就進城跟他們生活,樂山、達州、成都都待過。」孫高玉說,不過隨著年歲增長,兩位老人愈發想念故土。「剛開始子女也不同意我們回來,但現在農村的條件好了,空氣也比城裡好,就慢慢做通了他們的工作。」去年村裡實施危房改造後,子女還為老人添置了家具家電。
說話間隙,孫高玉接到了女兒的電話,「女兒今晚要回家吃飯,問我們想吃什麼菜呢!」孫高玉笑了笑,女兒住在平昌縣城,抽空就會回來。
青山掩映,道路暢達,瓜果飄香……如今,位於大巴山深處的這個古村落又有了生機。白石村村主任楊春介紹,該村還毗鄰國家4A級景區——大石童話小鎮,未來將依託村內的民俗和自然資源,舉辦水果採摘節,發展鄉村旅遊業,帶動村民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