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種「仙草」 荒山變「金山」燕峒鄉在山腳裸石堆上種出脫貧大產業

2021-01-10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鑽石種「仙草」 荒山變「金山」燕峒鄉在山腳裸石堆上種出脫貧大產業

  在大石山區的農村,山腳怪石嶙峋,什麼也種不了,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只能丟荒。但在脫貧攻堅大會戰中,德保縣燕峒鄉政府卻另闢蹊徑,變廢為寶,引進廣西山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3200萬元,在旺屯村、興旺村等地的荒山裸石上連片種植近野生鐵皮石斛,帶動1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令人稱奇!12月20日,記者走進燕峒鄉,一睹為快。

  是日,在旺屯村,記者見到了神奇的一幕:一片峭壁裸石上,穩穩地長著一株株鐵皮石斛,數名群眾正在進行護理。

  「在家附近就能打工掙錢,還可以照顧家裡,特別滿意。」村民勾仕珍高興地說,「每天收益120元,一個月最少收入2000多元。」

  「除了到基地務工獲得收益外,入股的村民還可以按比例獲得分紅。」旺屯村第一書記盧巍告訴記者。

  裸石栽出「致富草」,荒山妙變「金銀山」。這片荒山裸石既能出租給公司種植鐵皮石斛,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又能給村集體經濟帶來收益。

  「沒辦法,我們也是被『逼』的。」談到如何想到這一妙招時,鄉黨委書記潘高望坦率地說。燕峒鄉地處大石山區,山多地少,土地資源匱乏、群眾增收路子單一、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發展特色產業無疑是群眾脫貧奔康的最有效途徑,但該鄉地處廣西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按政策不宜發展菸草、桑蠶等產業。

  可利用的土地資源本來就少得可憐,適宜發展的產業政策又不允許,怎麼辦?

  「燕峒鄉地處北回歸線上,我們經過多方考察,得知可以把石斛種植作為一項產業來發展。」潘高望說。說幹就幹,從2016年開始,該鄉引進山記公司,在旺屯村、興旺村等地的山腳裸石上鑽石,連片種植鐵皮石斛。項目基地包括核心區和拓展區。當年,山記公司租用興旺村250畝山地開展核心區建設,種植鐵皮石斛。

  2018年,旺屯村鐵皮石斛種植拓展區第一期開建,山記公司出資51萬元,村民合作社出資49萬元。基地集苗種馴化、石斛加工、技術培訓等為一體,為該村100多戶貧困戶提供產業支撐,解決220名周邊村屯群眾就業問題,其中貧困勞動力105名。

  「目前,基地核心區、拓展區共種植290萬株鐵皮石斛,年產值達3770萬元。下一步,我們再整合19個村的村集體經濟,種植400畝鐵皮石斛,預計年產值可達5200萬元,將荒山變成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潘高望信心滿滿地說。

(文章來源:右江日報)

(責任編輯:DF513)

相關焦點

  • 燕峒鄉在山腳裸石堆上種出脫貧大產業
    燕峒鄉在山腳裸石堆上種出脫貧大產業 www.gxbszx.gov.cn  2020-12-25 09:12  閱讀:3536次  作者:葛軍獻 蔡 明 黃榮盛  編輯:盧曉麗  來源:右江日報
  • 荒山變「金山」!樂山這個農場讓村民致富「有道」
    作為一家集佛手柑中藥材種苗繁育、種植、加工、銷售、研發於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蜀景苑生態觀光農場堅持「發展現代農業,帶動群眾增收」理念,輻射帶動太平鎮、福祿鎮、葫蘆鎮等周邊鄉鎮農戶2400餘戶、7360餘人(其中貧困戶1500餘戶、貧困人口3600餘人)發展佛手柑產業,讓荒山變成致富一方群眾的「金山」。2019年,蜀景苑生態觀光農場榮獲「樂山市脫貧攻堅奉獻獎」。
  • 「荒山」變「金山」 福建這個地方到底經歷了什麼?
    這裡,紅旗躍過汀江「荒山」變成「金山」。86年前,紅九軍團的戰士們從這裡走上長徵路,86年後,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裡是——龍巖市長汀縣。 7月31日,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記者見面會,在「紅軍長徵第一村」——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舉辦。 這次亮相的主角都有誰?
  • 湖南資興:「仙草」變身致富果 點石成金助脫貧
    李芳森 攝立冬將至,今年的最後一縷秋風,吹入了湖南省資興市,24萬畝東江湖上,泛起一抹抹水波。純淨的水汽也跟隨這波秋風,潛入岸邊的沙子堰山上,滋潤著石壁上一種精靈般的植物——鐵皮石斛。石斛,常見於山谷之中,因其保健功效,有著中華九大仙草之首的美譽。
  • 德昌:改造荒山變良田 種下草莓大豐收
    荒山荒坡變良田遊客採摘草莓12月10日,時令已過大雪,再燦爛的冬日暖陽也抵不過寒氣浸透,整個安寧河谷都比平時多了幾分沉靜。在看準德昌這一資源優勢後,黃紹祿毅然決定投資冬草莓產業,並大膽地將項目點放在荒山荒坡上,決心「變廢為寶」,以儘可能小的投入,產出儘可能大的效益。於是,他首先投入100餘萬元,於今年在德昌縣德州街道辦紅廟村六組,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將村裡100多畝荒山荒坡全部承包下來,進行了一番扎紮實實的土壤改造。
  • 花甲之年二次創業——榛子達人把荒山變林海,帶動百姓發家致富!
    2015年老魏到了退休年齡,退休後開始種起榛子,這一種便是一萬兩千畝,將荒山禿嶺變為「綠色銀行」。 他始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帶著使命和情懷來發展榛子產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老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一個可複製的樣板。
  • 各地林草頭條丨河南:荒山成青山 沙丘變綠洲
    荒山成青山 沙丘變綠洲——河南省防治荒漠化的新探索 濟源克井鎮閆營村的山坡上,林木茂盛,綠意盎然,而三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禿嶺 資料圖片 今年6月17日,是第26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我國的宣傳主題是
  • 昔日荒山變青山變金山——我縣打造鄉村旅遊網紅景點
    誰也想不到,六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如今,荒山變青山變金山,成為鄉村旅遊網紅「打卡」地。 洣江生態園位於高湖鎮,毗鄰泉南高速,交通十分便利。 六年前,園區負責人單欽敏滿懷建設家鄉的豪情回到了高湖,開始了打造洣江生態園漫長而艱辛的路程。
  • 雲南麗江華坪縣:昔日荒山禿嶺煤灰,今日碧樹果園滿坡
    昔日荒山禿嶺煤灰,今日碧樹果園滿坡。這是記者近10年間先後3次到雲南麗江華坪縣最直觀的感受。華坪地處金沙江中段北岸,曾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煤炭一度佔全縣工業產值的70%以上。2200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上,原煤分布達1800平方公裡。
  • 【中國的脫貧智慧】「家鄉人富了才是富!」她讓昔日荒山飄果香
    帶動數百人脫貧奔康  2018年,唐武瓊得知四川各地積極打造油茶基地,毫不猶豫地爭取低丘崗荒山改造項目,計劃租賃荒山400餘畝種植油茶和林下芍藥。  「千山萬水都是情,家鄉人富了才是富。」回望唐武瓊的創業致富夢時, 她總是這麼說。
  • 好生態 好產業 好生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贛縣區白鷺鄉古塘村村民陳宗嶢說,他家30畝自留山地難以種莊稼,他成了四處打零工的貧困戶。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贛州便一直在與崩崗做鬥爭。這些年,理念一變舉措變,從就崩崗而治崩崗轉為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山上與山下同治,治山與理水同步,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統籌兼顧,全方位蓄水保土。與此同時,贛州將崩崗治理與農林開發、鄉村旅遊、精準扶貧相結合。2015年,在政府引導下,老陳開始上山種臍橙。
  • 昔日荒山變「金山」
    長期以來,山區農業開發更多地依靠財政直接補助,資金少而分散,難以達到帶動整個區域和產業發展的目標。為此,青州市農業開發辦公室在山區農業開發項目規劃實施過程中,積極推動財政資金與社會資本相結合,通過完善項目區農業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條件等措施,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到項目園區的建設中來。
  • 河南衛視《脫貧大決戰》第五季創新欄目形式播出
    《脫貧大決戰》第五季圍繞脫貧攻堅這一主題,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黃河灘「三山一灘」等重點貧困地區的脫貧成果為表現點,用細節展現了脫貧攻堅戰的河南答卷;從普通人入手,通過他們的脫貧故事講述中原河南的發展變化。
  • 遍種橄欖樹 鄖陽3萬畝荒山變「金山銀山」
    脫貧攻堅鄖陽3萬畝荒山變「金山銀山」棵棵橄欖樹,種出綠水青山;滴滴橄欖油,淌出致富希望。因為能人帶動,滿山橄欖樹不僅讓荒山變綠、生態變美,自身的高附加值也讓它成為引導百姓致富的「黃金樹」。多年的餐飲經驗,她總結出一個心得,再好的食材,沒有好油,飲食的健康和美味也會大打折扣。人們對健康飲食越來越挑剔,她必須尋找到那一滴好油。橄欖油被稱為「液體黃金」「植物油皇后」,它富含橄欖多酚,對腸胃和心腦血管都有很好的保健效果。鄖陽悠久的種植歷史和得天獨厚的種植條件,成為朱瑾豔與鄖陽成功牽手的良好契機。
  • 安龍:做優刺梨品種讓「荒山」變「金山」
    今年,隨著「貴州刺梨」公共品牌及其系列標準的正式發布,安龍縣運農刺梨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做好「貴農5號」刺梨示範種植的基礎上,又積極培育適宜安龍地理氣候的優質新品種——「貴農2號」,並已育苗3萬株。同時,企業正在著手深加工產品的開發,全力做強安龍特色刺梨品牌。
  • 荒山變金山 百合照亮鄉村振興路——井岡山大學科技引領村民走上...
    荒山變金山 百合綻放新希望2017年4月,井岡山大學和蓮花縣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以肖宜安教授為負責人,胡文海、胡雪華等年輕教師為骨幹的省高水平學科生物學團隊,瞄準鄉村振興主戰場,建立了多個博士、教授團隊,聯合政府、企業組建協同創新中心,在現代生態農業領域揮灑汗水。
  • 開州:產業鋪平致富路 綠色發展創金山
    行走在開州廣袤的田野上,一幅幅煥發勃勃生機的綠色生態畫卷徐徐展開:大進鎮生態茶葉觀光體驗園茶香馥鬱,趙家街道南山村黑泥溝李子漫山飄香,大德鎮磨梁村五彩桃園夢幻甜蜜,鐵橋鎮億世村翠冠梨個大果甜,長沙鎮福城村柑橘掛滿枝頭……開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種植經濟林作為國土綠化和產業發展的結合點,依託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促進群眾增收的致富路。
  • 竹山村:荒山變「金山」 泥路變「通途」
    楊親情今年65歲,老婆疾病纏身,沒有勞動力,一雙兒女精神上都有問題,每個月要花費幾百元醫藥費,前兩年依靠政策幫扶在農場找到了工作,每月能賺取1500餘元工資收入,實現脫貧。2014年,「精準扶貧」的春風吹進了竹山村,從那一刻起,貧窮落後的小山村成功「蝶變」,村民都喝上了乾淨的自來水,一條條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竹山村修建竹泥公路4.8公裡,通組公路7.7公裡,共計12.5公裡,總計投資2000餘萬元,道路兩旁栽滿了各種綠化苗木8000多株。如今山上已是鬱鬱蔥蔥,果林遍地。
  • 脫貧攻堅一線報告丨揭陽惠來縣孔美村:文化、產業、教育齊發力...
    截至2019年底,孔美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94戶437人全部脫貧,孔美村正式從貧困村出列。學校黨委書記和校長親自掛帥,舉全校之力,出動頂尖團隊重新設計全村景觀,夯實黨建根基,規劃「留得住」的產業。這個曾經以「毒村」聞名的潮汕農村,從此越變越美,越變越好。「毒村」變「打卡地」,涉毒貧困戶蓋起了新房李美芳是孔美村典型的貧困戶。她的丈夫唐烏金2015年7月因涉毒入獄,留下她和3個兒子。
  • 博白鎮春石村:產業扶貧結碩果,小豆角種出脫貧新希望
    ▌【決戰決勝走基層 總攻之勢大採訪】博白鎮春石村:產業扶貧結碩果 小豆角種出脫貧新希望博白鎮春石村是「十三五」貧困村,於2016年脫貧摘帽。博白鎮春石村豆角種植戶 龐建珍▼今年我種有一畝二的豆角,剛開始摘的時候是三塊多一斤批發,自產自銷。現在是尾聲的時候,是一塊一一斤。一共一年(收入)是兩萬多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