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脫貧智慧】「家鄉人富了才是富!」她讓昔日荒山飄果香

2021-01-09 網易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

  (記者 董淑雲):循著山腳水泥路,繞過一彎不大的水塘,再翻過幾個緩坡,極目之處儘是果樹,在南方陰冷的初冬,綠意不減。果農在埋頭忙碌著,有的在套果袋,有的在挖地裡的芍藥根。

  這是四川中江縣輯慶鎮的柳河村,三年前,由於外出務工的村民太多了,這裡的土地都閒置著,留守在村子裡的老人偶爾種種青菜,或者是一些經濟價值不高的作物。

  「土地荒著太浪費了!」在成都打了32年工的唐武瓊回到村子時,看到除了村民修建了一些樓房外,家鄉似乎沒有多大變化,她下定決心,要將這裡的土地利用起來。

  

  柳河村航拍(四川新聞網供圖)

  不惑之年回鄉創業

  2017年4月,唐武瓊以每畝200元的價格租賃荒地 260 餘畝,計劃用於水果和藥材套種:柑橘林下種芍藥,秋天還能收藥材白芍。

  對於在工地打了三十多年工的唐武瓊來說,種水果和藥材幾乎要從零開始學起,而當時她面對的未知,遠遠不止這些。

  柳河村地處淺丘地帶,溝渠河流縱橫交錯,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唐武瓊需要的樹苗、有機肥都很難運進村來。她租賃的幾百畝土地處在6組和7組的交界處,原來被叫做「爛泥塘」,唐武瓊清清楚楚地記得,為了給「爛泥塘」清淤壘土鋪肥,她僱了6臺挖土機沒日沒夜工作了三個月。

  

  唐武瓊(左一)在果園採摘柑橘(受訪者供圖)

  近幾年,國家大力扶持農業,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唐武瓊回鄉創業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全力支持。村社道路升級改造完成後,當地政府為唐武瓊回鄉創業投入100多萬元,重修山坡上的人民渠、魯班溝,方便她利用都江堰的水灌溉林地。

  「剛開始的時候很痛苦,什麼也不會,完全沒有栽培果樹管理果園的經驗。」唐武瓊只能邊做邊學,先是到南寧武鳴學柑橘栽培技術,再到日本引進新品種,每周不忙的時候還去蒲江、丹稜等「水果之鄉」學習取經。

  經過3年的精心管理,目前唐武瓊的種植園漸漸進入良性發展期。「柑橘畝產大概6000斤,年產大概是300萬斤。」唐武瓊介紹,林下套種的芍藥,在盛花時節一畝地產花3000至5000朵,銷價平均每朵2元,經深加工成香精油後銷往中東。

  帶動數百人脫貧奔康

  2018年,唐武瓊得知四川各地積極打造油茶基地,毫不猶豫地爭取低丘崗荒山改造項目,計劃租賃荒山400餘畝種植油茶和林下芍藥。

  「千山萬水都是情,家鄉人富了才是富。」回望唐武瓊的創業致富夢時, 她總是這麼說。

  除了通過租賃荒山推動農業生產為自己創收之外,唐武瓊還僱用當地老百姓做種植和管護工作,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對於熱愛種植的村民,她也毫無保留地傳授種植經驗,並免費為當地老百姓提供技術指導。

  田間地頭忙碌著的,都是五六十歲上了年紀的老人,看著在地裡忙碌的他們,唐武瓊的眼神變得溫柔起來。

  「你看這些老人,有的兒女在外面掙到錢了拿回來還可以,有的沒掙到錢,回來也沒什麼錢,老人在家裡要靠把糧食種出來賣了以後才能有錢,才能買自己想買的東西。」唐武瓊說,最高興的時候,就是給員工發工資時,自己帶動了他們增收,這讓她有一種成就感。目前,果園裡有貧困戶18人,流轉了300多戶村民的土地,帶動數百人脫貧奔康。

  

  村民在種植基地挖芍藥(攝影:央視網記者 董淑雲)

  這些村民外出打工已經沒有多大的競爭力了,他們現在在唐武瓊的種植基地裡工作,每月能拿到1000多元的勞動報酬,還能看家、照顧小孩。唐武瓊當然希望他們能在基地長期工作,但村子裡勞動力還是太缺乏了。

  預計再過幾年,唐武瓊的柑橘、油茶及林下芍藥能帶來年均百餘萬元的收入,解決更多當地貧困戶增收及留守人員務工問題,而她也希望到那時有更多外出務工的村民回到家鄉,在家門口就能賺錢。

  踏實苦幹闖出致富路

  三年前,當唐武瓊決定回鄉創業,家人卻並不看好,甚至說她「瘋了」。如今,看到原來的小枝條長成了這麼大一棵樹,看到柑橘掛滿枝頭,原來荒廢閒置的土地如今結出了致富果,唐武瓊的「折騰」終於被家人理解和認可。

  唐武瓊再次用她的努力證明,憑著一股不甘受窮、不甘服輸的勁頭,憑著吃苦耐勞和聰明才智,她一定可以闖出屬於自己的路。

  時間撥回到1990年,從輯慶鎮中學畢業後唐武瓊就回家務農,一家幾口人,只靠種幾畝地,勉強維持生活。

  那時只有過年時才能吃上幾頓細糧,才能吃著肉,才能買身粗布衣裳。跟父親種那幾畝地,她總覺得有勁使不上,總感到生活沒啥奔頭,因此,唐武瓊暗暗發誓:「不能光守著家裡的幾畝薄拉地,過窮不窮富不富的日子,一定要幹點啥,掙點錢改變眼前現實生活!」

  

  唐武瓊在工地工作時的照片(受訪者供圖)

  終於,她做出了有生以來第一個屬於自己的決定――遠赴成都,投身打工潮。在人生地不熟的成都,無技術無經驗,迷茫的一天天過去,幾經周折來到一個工地,跟著一位油漆師傅,開始了塗料施工打工生涯。

  1992年,「不安分」的她決定承包建築工地的塗料油漆雙包工程,可是事與願違,唐武瓊回到老家怎麼也找不到工人,身邊沒有人相信她一個女人能接得到工程,當時她的心情一下跌入低谷。

  但是唐武瓊不甘心,挨家挨戶去講前景、講未來、講改變,苦口婆心,終於有十幾個鄰居、親戚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答應跟著唐武瓊上工地看一看。

  於是她帶領老家親戚朋友等十幾個人組成建築裝修隊進省城,走上了塗料施工的漫長打工路。她不斷承攬業務,幾年下來,這支隊伍壯大成了200餘人的施工隊。

  

  村民在果園套果袋(攝影:央視網記者 董淑雲)

  三十多年過去了,從施工隊「轉行」到種果樹、管理果園,唐武瓊對於自己看準的事情依然那麼堅定,靠著不服輸的拼勁,成了當地名副其實的致富能人。

  「人這一輩子應該有點兒追求,窮的時候,我追求富裕的生活,這個目標我達到了。富裕後,家裡不愁吃不愁穿了,但我總覺得還缺少點什麼,內心時常有種失落感。」

  踏實苦幹讓唐武瓊帶領老百姓走的致富路格外平坦而悠遠。如今,漫山遍野的柑橘與芍藥苗,在暖陽下綠意盎然,往年的荒山薄田也變身金山銀山,那果實的飄香,或許就是村民們幸福生活的味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⑯】詩詠浙江遂昌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編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當前,中國鄉村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變化,農村更美了,農民更富了,小康社會就在眼前。
  • 「商機無限」貞豐返鄉創業發展協會:根植家鄉熱土 創業帶富鄉鄰
    貞豐縣返鄉創業發展協會堅持「根植家鄉熱土、創業帶富鄉鄰」理念,以整合優勢資源和抱團取暖發展的模式,吸引大批在外貞豐籍創業者返鄉創業,協會通過推進黔貨出山、招商引資、愛心幫扶等舉措,助力家鄉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 安徽廬江樂華村:靛青藍莓高高掛,美了鄉村,富了農家
    安徽廬江樂華村:靛青藍莓高高掛,美了鄉村,富了農家■中國軍網記者姬彩紅盛夏時節,瓜果飄香。當盛夏的目光鎖住了深邃的藍,礬山「富硒」藍莓基地,再一次收穫了成熟的色彩。礬山「富硒」藍莓基地標誌牌。中國軍網記者姬彩紅 攝礬山,位於安徽省廬江縣礬山鎮樂華村牛頭山。在礬山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大自然賦予了她神奇的「長壽因子」——硒。硒具有增強免疫力、保護肝功能、防癌抗衰老等食療功效,是人體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經國家權威機構檢測,這片土地的硒含量高達1.32mg/kg,是一般土壤含硒量的4.5倍。
  • 雲南麗江華坪縣:昔日荒山禿嶺煤灰,今日碧樹果園滿坡
    昔日荒山禿嶺煤灰,今日碧樹果園滿坡。這是記者近10年間先後3次到雲南麗江華坪縣最直觀的感受。華坪地處金沙江中段北岸,曾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煤炭一度佔全縣工業產值的70%以上。2200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上,原煤分布達1800平方公裡。
  • 三權分置 綠了荒山富了百姓
    贊皇縣入選全國首批林改試驗示範區兩年多來——  三權分置 綠了荒山富了百姓  2015年,贊皇縣入選全國首批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進行集體林權綜合改革,並確立了「三權分置」改革方向。該縣是我省唯一入選的林改試點。
  • 綠了山川 富了百姓
    6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中國退耕還林還草二十年(1999—2019)》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年來我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15億畝,成林面積佔全球同期增綠面積的4%以上。改善生態環境、助力脫貧攻堅、調整經濟結構……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在我國乃至世界上都是一項偉大創舉。
  • 牛油果綠了田野富了群眾
    牛油果產業也在2019年8月被納入全省20個「一縣一業」名單。  從引進試種到地域名片  入夏的孟連天藍地綠,滿眼蒼翠。各種農作物在坡地、平地上茁壯成長,不時飄來果實的清香,更有群眾在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路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 今年回家過年 明年在家創業 昔日荒山禿嶺 今日致富樂園
    俗話說「靠山吃山」,阜平山場多耕地少,人稱「九山半水半分田」,如何盤活山場資源,跟荒山要效益,成為脫貧攻堅的戰略突破口
  • 樂享果玩牽手天九共享 昔日荒山上演美麗蝶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傳統企業不同,天九共享創新性地踐行「輸血+造血」扶貧新模式,在捐助善款的同時,更積極引入項目為地方經濟注入可持續發展動力,樂享果玩便是此類項目的代表。據悉,樂享果玩田園綜合體集生態旅遊產業和精品果樹苗木開發、種植、銷售為一體,融合了果樹苗木、新奇特果品、農業網際網路資源共享平臺等元素,公司自有5700畝示範基地,年產1100萬株精品果苗,實力強勁,前景可期。
  • 新泰張蓉蓉:一人富不算富!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新泰家鄉群」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加入新泰家鄉群了。作為麥稈扇製作工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張蓉蓉一心想將這門老手藝傳承下來,為打破地域限制,她開了淘寶網店。張蓉蓉不斷進行市場調研,並積極吸納客戶反饋意見,不斷改進工藝和樣式,麥稈扇的銷路越來越好。「一人富不算富,更要帶動千百戶」。
  • 江西吉水:好人劉富可脫貧記
    一席交流,勞動者氣息滿面撲來,他的脫貧「可富」之路,正印證著「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這一生活真理。貧困,讓他一度消沉 現年65歲的劉富可,系尚賢鄉米頭村人,家庭人口3人,是村上出了名的貧困人家,全家一直居住在祖上流傳下來的一間破爛不堪的瓦房內,每逢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室內下小雨,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十一:「艾」經濟 富農家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十一:「艾」經濟  富農家 2020-12-17 20: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麗鄉村 詩畫中國㉖】詩詠深圳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
    編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當前,中國鄉村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變化,農村更美了,農民更富了,小康社會就在眼前。
  • 特色農業「瓜果香」生態鄉村「綠富美」
    原標題:特色農業「瓜果香」生態鄉村「綠富美」   早上6點半,合口村的陳信飛哼著小曲在田間摘黃秋葵,自從村裡發展種植黃秋葵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讓這片紅色熱土「富」起來 青龍吉利峪村...
    吉利峪村屬於「十三五」貧困村,由秦皇島軍分區、市旅遊和文化廣電局駐村工作隊共同幫扶,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10戶,共1028人,幾乎佔了總人口的一半,到2019年,貧困戶全部脫貧。4月23日,記者走進吉利峪村,千畝慄苗,滿山翠綠;革命史館,莊嚴肅穆;23.6公裡生產作業路,村民駕駛三輪車便可到達自家田地,昔日的貧困村煥發著別樣生機。
  • 精神富養 才是「富養女」的精髓
    人們總是說「窮養兒子,富養女」。於是家長會在物質上儘量滿足女兒,帶她嘗遍各地美食,穿上最美的裙子,甚至將孩子寵出一身公主病。其實這是對富養的誤解,富養不是一味的物質滿足。  富養女兒指的是讓她生活精緻、無憂無慮,讓優越的生活成為一針強勁的免疫針,讓她以後能抵抗誘惑,明辨真偽,成為知情識趣優雅美麗的女子。
  • 陳水燕:勇戰荒漠「女愚公」脫貧路上綻芳華
    她用28年時間,將一片「天空無飛鳥,地上無荒草」的700多畝石漠化荒山披上綠裝,變成「花果山」,並帶動10多戶貧困戶脫貧增收,先後榮獲「全國農村科技致富女能手」「雲南省雙學雙比女能手」「紅河州勞動模範」、雲南省脫貧攻堅「社會扶貧模範」等榮譽。
  • 近富口袋 遠富腦袋
    截至2019年1月,迪慶州全州147個貧困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9630戶73998人,其中已脫貧16437戶63412人,貧困發生率從脫貧攻堅之初的近25%下降到3.57%。增收致富靠產業「別處賣雞論斤,尼西雞按只」不管是否搬遷,群眾脫貧,產業是關鍵。
  • 武鐵友:「鄉親們真正富起來,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灤州市農民企業家武鐵友「鄉親們真正富起來,就是我最大的心願」「鄉親們真正富起來,就是我最大的心願」多年來,他一直堅持為家鄉人民辦實事、做好事,先後為家鄉捐資1000餘萬元。他也因此榮獲感動灤州道德模範、感動唐山人物、「河北好人」、「中國好人」等多項榮譽。今年春節,武鐵友連續第6年為家鄉父老送年貨,他拿出32萬元,為灤州市九百戶鎮、雷莊鎮、王店子鎮800餘戶69歲以上老人和困難群眾送去米、面、油及慰問金。不僅送年貨,武鐵友還為鄉親們做了很多實事。
  • 黔西縣五裡鄉:1000多畝百香果成熟上市,香飄千裡
    眼下正值百香果成熟上市的季節,黔西縣五裡鄉種植的1000多畝百香果陸續進入採收期,豐收上市。 走進五裡鄉金雞村百香果種植基地,只見綠油油的藤蔓爬滿棚架,一個個如拳頭般大小的百香果掛滿藤蔓,果香四溢,讓人垂涎欲滴。工人們忙著管護藤蔓上飽滿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