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了山川 富了百姓

2020-12-23 光明日報

6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中國退耕還林還草二十年(1999—2019)》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年來我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15億畝,成林面積佔全球同期增綠面積的4%以上。

改善生態環境、助力脫貧攻堅、調整經濟結構……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在我國乃至世界上都是一項偉大創舉。退耕還林綠了山川、富了百姓,為增加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化、參與全球生態治理作出了重要貢獻。

生態工程:濯濯童山變秀美山川

初夏,江西省瑞金市日東鄉贛源村滿山披綠,生機盎然。山上種植著油茶,山腰經營著臍橙,山下則是榿木、楓香。近年來,贛源村因地制宜優化種植業結構,退耕還林223畝,92戶農戶因此受益。「退耕前,這裡全是荒山荒坡。如今山也綠了,百姓的日子也好了。」村民黃昆祿共種植榿木、楓香2.8畝,如今林地枝繁葉茂,生態優美。黃昆祿告訴記者,他已獲得第二輪退耕還林補助,第一輪補助每年每畝230元,第二輪補助每年每畝125元。

1998年,長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災後,黨中央、國務院果斷作出了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把生態承受力弱、不適宜耕種的坡耕地退耕,種上樹和草。

退耕還林主要安排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嚴重地區,安排在15度以上坡耕地尤其是25度以上陡坡耕地。20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5174億元,完成造林面積佔同期全國林業重點生態工程造林總面積的40.5%,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4個多百分點,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在陝西延安,退耕還林還草讓昔日「山是和尚頭、水是黃泥溝」的黃土高坡變成了山川秀美的「好江南」,實現了山川大地由黃變綠的歷史性轉變;在貴州省銅仁市,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扭轉了治理區生態惡化的趨勢,種植在石頭山上的桃樹、李樹,讓石旮旯、荒山坡變成了豐收果園;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雙山坪,退耕還林在全區增加了11.3萬畝生態林,水土流失等生態惡化現象得到有效緩解。

20年來,我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15億畝。按照2016年現價評估,全國退耕還林當年產生的生態效益總價值量為1.38萬億元。防治水土流失、減少自然災害、綠化固碳增匯……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綠染神州大地,讓一片片濯濯童山變成秀美山川。

惠民工程:從越墾越窮到林茂糧豐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最高峰羊峰山下,萬畝油茶林連綿起伏,成為石堤鎮羊峰、青龍、獅子、毛土坪村民的致富林。

退耕還林使傳統農用坡耕地資源大幅減少,林下可利用空間大面積增加。在政府引導和龍頭企業帶動下,當地群眾利用豐富林業資源,充分利用林下空間,通過發展林下種植業、養殖業等林下經濟產業,實現了脫貧增收。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涉及全國25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2435個縣。白皮書顯示,20年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建設過程中,在政策直補農戶的同時,通過機制創新和模式推廣,培育了優勢資源,發展了特色產業,有力推動了農民增收和精準脫貧。

數據顯示,全國4100萬農戶參與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1.58億農民直接受益,截至2019年年底退耕農戶戶均累計獲得國家補助資金9000多元。

2016至2019年,全國共安排貧困地區退耕還林還草任務3923萬畝,佔4年總任務的75.6%。據監測,截至2017年年底,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覆蓋率達31.2%,工程扶貧作用顯著,一些地區真正實現了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促進農業結構由以糧為主向多種經營轉變,糧食生產由廣種薄收向精耕細作轉變,許多地方走出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實現了地減糧增、林茂糧豐。

可持續工程: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

20年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為確保我國在全球森林面積和蓄積不斷減少的情況下,連續多年保持「雙增長」和人工林保存面積長期處於世界首位作出重要貢獻。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2019年研究結果,2000至2017年全球綠色面積增加了5%,其中我國綠色面積淨增長和淨增長率均排名全球首位,綠色面積淨增長面積佔全球淨增長總面積的25%。根據同期數據推算,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貢獻了全球綠色淨增長面積的4%以上。

更為重要的是,退耕還林,讓農民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

「以前老百姓砍樹種糧,現在經常有老百姓主動找我們要樹苗。」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白廟鄉林業站站長譚紅兵說,從某種意義上講,退耕還林退出的是廣大農民傳統保守的思想觀念,還上的是文明綠色的發展理念。

面向未來,白皮書指出,目前退耕還林還草也面臨不少問題與矛盾。我國人口基數大,生產、生活、生態用地空間相對緊張,退耕還林還草任務落地困難;補助、補償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已實施工程的質量效益有待提升,鞏固成果長效機制還需健全。

專家指出,新形勢下做好退耕還林還草工作,要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要求,統籌謀劃好退耕還林還草頂層設計;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指導原則,妥善解決好還什麼、怎麼還、如何補的問題,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打造多元共生的複合生態經濟系統,實現多樣化的產品供給;要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防止「輕保護」和「唯保護」兩個極端,在確保生態目標的前提下,兼顧百姓的長遠生計和發展,實現生態經濟可持續。

(本報記者 李慧)

相關焦點

  • 退耕還林還草20年:綠了山川 富了百姓
    改善生態環境助力脫貧攻堅調整經濟結構……實施大規模退耕還林還草在我國乃至世界上都是一項偉大創舉退耕還林綠了山川、富了百姓 為全球生態治理作出重要貢獻6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中國退耕還林還草二十年(1999—2019)》白皮書。
  • 三權分置 綠了荒山富了百姓
    贊皇縣入選全國首批林改試驗示範區兩年多來——  三權分置 綠了荒山富了百姓  2015年,贊皇縣入選全國首批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進行集體林權綜合改革,並確立了「三權分置」改革方向。該縣是我省唯一入選的林改試點。
  • 黔南:百姓富 生態美——走進綠博園貴州展園看我省綠色發展成果
    黔南:百姓富 生態美——走進綠博園貴州展園看我省綠色發展成果 發布時間:2020-11-12 17:38:11      來源:黔南州政府辦公室
  • 綠了山川 富了鄉親:河南淅川「短中長」結合育產業助脫貧
    如今的淅川,山川更美,鄉親更富,今年2月正式脫貧摘帽。淅川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在2015年底,全縣尚有159個貧困村近10萬人處於貧困線下。「淅川的情況,既有交通閉塞、生態脆弱等共性原因,也有其特殊性。」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介紹,淅川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然而,發展腳步不能停。
  • 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
    原標題: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 積極營造綠色宜居環境——百姓富 「以疏堵結合、因勢利導」為原則,完成過芸溪流域的山、水、田、林、路、村莊等系統性的綜合治理,使流域的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功能得到修復,綠道系統基本形成,沿線村莊有效整治,傳統農業轉型升級,周邊百姓更加富裕,實現水清、岸綠、景美、民富的目標。
  • 百姓富 鄉村美
    百姓富 鄉村美——恩施市板橋鎮推進鄉村振興探索全媒體記者 鄒明鎮 通訊員 張迅銀裝素裹、玉樹瓊枝,12月29日,走進恩施市板橋鎮,道路寬敞明亮、房屋乾淨整潔。地處鄂渝兩省交界的板橋鎮,平均海拔1666.5米,是典型的高山鄉鎮。
  • 內蒙古鄂託克旗烏蘭鎮:生態美助力百姓富
    從傳統放牧到以草定畜,從粗放式放養到精細化圈養,烏蘭鎮邁出生態美助力百姓富的穩健步伐。沙日布日都嘎查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百姓的錢袋子也更鼓了。在村容村貌整潔、生態環境優美的基礎上,嘎查依託域內草原、沙漠、溼地、湖泊等得天獨厚的資源,積極打造沙日布日都草原文化旅遊區。旅遊區的建設,有效拉動了肉產品、奶食品、手工藝品、有機蔬菜的銷售,預計到年底,旅遊收入可達200萬元,農畜產品銷售收入達80萬元。
  • 春花爛漫 遊人觀賞:千畝桃園花盛開 鄉村振興百姓富
    春花爛漫 遊人觀賞:千畝桃園花盛開 鄉村振興百姓富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3月31日 11:37 A-A+        江蘇泰州:千畝桃園花盛開 鄉村振興百姓富       在江蘇泰州宣堡鎮千畝桃園,成片的桃花嬌豔盛開,各地遊客紛紛來看美景,品美食
  • 一多故裡,山川秀麗
    詹佑麟鄂東浠水,秀美山川。自古文人雅士,竟相參觀遊覽。鳳棲山,茶聖陸羽煮茶品茗,遺「陸羽茶泉」;書聖羲之洗筆揮毫,留「羲之墨沼」。清泉寺,詩人劉禹錫吟詩,文豪蘇東坡賦詞。月湖公園內羲之墨沼景點宜人浠水,山川秀美鳳棲山漫山秀色,龍鳳山滿眼茶園;白石山聳立雲天,
  • 從「致富茶」到「扶貧茶」 白茶一片 富多方百姓
    如今,這片葉子在湘川黔三省四縣落地生根,帶動老鄉們脫貧致富,續寫了一段「東部幫西部,先富帶後富」的白茶佳話。緣起——「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黨的恩」「楊老師,您看這白茶現在長勢怎麼樣?」「白葉化程度不夠,要再施點葉面肥才行。」在青川的白茶基地裡,安吉黃杜村茶農楊學其正在查看「白葉一號」茶樹生長情況。
  • 水土流失治理的福建答卷:山河披綠 百姓致富
    原本光禿禿的荒山荒地變山林,坡耕地和拋荒地也綠起來了,連房前屋後和河岸邊都變成生態公園和綜合文化廣場,真是做夢也沒想到!」 水土保持生態村建設為鄉村振興描繪了生態底色,讓產業振興有了支撐。如今,霞溪村利用生態資源發展起了周末經濟、假日經濟,吸引城裡人到村裡採摘果蔬和休閒旅遊。
  • 既讓山頭綠 又讓群眾富
    全縣9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治理,10萬多畝跑肥、跑土、跑水的「三跑田」變成了增綠、增產、增收的「三增田」。近幾年年均造林2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54.69%,居全省前三位。記者了解到,在生態文明的實施過程中,蒙陰縣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鎖定「既讓山頭綠、又讓群眾富」的林果作為基礎產業,大力實施建鏈、補鏈、強鏈工程,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融合發展,構建起以生態為本、農業為基、農商文旅互促共融的「大健康產業」,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 熱點話題:讓大地山川綠起來
    又一年的春風開始吹拂河湟大地,它帶來了春天,也帶來了綠意,山川、河流、峽谷等在綠化人的努力下,又開始披上新的綠衣。  好春光,也是植樹綠化的好時節。要實現省委「一優兩高」戰略部署,生態環境的改善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開展國土綠化,是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
  • 荒漠化治理的鄂爾多斯經驗:鄂爾多斯綠將浸染「地球村」
    從植樹治沙第一代領軍人寶日勒岱到執著植綠的老隊長賈道爾吉,從「種樹種到聯合國」的王果香,到「治沙女傑」殷玉珍……他們一代接一代幹,每一位治沙人背後都是幾十年與沙漠的持續較量。  目前,東勝區每年從事沙棘種植及銷售的農戶有6000多人,人均年增收近千元,年新增沙棘種植面積10萬畝,實現了「沙漠增綠、資源增值、農民增收、社會增效」的良性循環。  綠一片山川,興一群產業,富一方百姓,產業拉動讓政府、企業和農牧民形成了三方共贏的利益共同體。目前,鄂爾多斯已建立了荒漠化治理示範區200餘個,衍生了生態產業化基地30餘個。
  • 牛油果綠了田野富了群眾
    從引進試種到地域名片  入夏的孟連天藍地綠,滿眼蒼翠。各種農作物在坡地、平地上茁壯成長,不時飄來果實的清香,更有群眾在脫貧攻堅成果鞏固路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牛油果是速生常綠闊葉喬木樹種,有「森林奶油」「植物肉食」「糧食水果」等美譽。
  • 在百姓心中「植綠」 大興區魏善莊鎮園藝驛站建成開放
    「園藝驛站是向百姓展示大興園藝建設成果的重要窗口,同時也是向百姓普及園藝知識、傳播綠色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載體,成為讓園藝走進生活、讓生活融入自然、讓自然感動心靈的驛站。」在組織日常園藝活動的基礎上,園藝驛站還開展林果產業技術培訓、林果產品展示銷售、生物多樣性科普、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物保護、護林防火和義務植樹宣傳等系列活動,為百姓享受生態成果、豐富園藝生活提供新平臺。
  • 南通平園池村:千畝藕香荷韻富了百姓
    旅遊業發展熱火朝天,不僅美了平園池,更富了村民口袋。如今,平園池全村3400人中,800多人直接從事旅遊行業,村集體年收入從2015年的30萬元增加至去年21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3萬元。省裡領導到平園池調研後豎起大拇指點讚道:「綠了一片天地,活了一個產業,富了一方百姓。」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生態美 產業興 百姓富——圍場在綠水青山間...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生態美 產業興 百姓富——圍場在綠水青山間實現百姓「小康夢」 2020-08-11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魚米之鄉」綏濱農場推進百姓綠廚房(圖)
    綠博會上,綏濱農場拿出了看家品牌「龍門福地」系列。米、面、油、豆、乳、肉、蛋一應俱全,綠廚房的美譽名不虛傳。「龍門福地」系列農產品。「龍門福地」是綏濱農場的品牌,綠色有機是該品牌的底牌。綠博會上,綏濱農場場長李思軍向記者介紹,隸屬於寶泉嶺管理局的綏濱農場是黑龍江省境內為數不多同時擁有黑龍江、松花江「兩江」資源的農場。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丨(16)「紅」一方水土 「富」一方百姓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丨(16)「紅」一方水土 「富」一方百姓 2020-12-10 10: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