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小編跑了10年的老車又罷工了,這臺德系品質的兩廂車小車,頂過了旁人異樣的眼光、親戚朋友的嫌棄,卻敵不過層出不窮的小毛病。年紀大機器壞,換車吧。換啥呢?精打細算的小編(主要還是窮),把目光落到了"超高性價比""德系品質"的捷達品牌。
地圖一搜,最近的捷達4S店也就30分車程,這家4S旁邊是比亞迪和上汽大通,就店面形象而言,還是非常寬敞大氣的,完全不輸合資品牌。偷偷溜進維修車間,面積不大,接待臺也較為醒目,功能區域劃分合理,整體裝修和布局和大眾4S店非常相似。
總體來說,如果你是首次到店的消費者,捷達4S店會給你不錯的印象,至少不比旁邊的自主品牌差。那麼車怎麼樣呢?咱來看看"旗艦"車型-VS7。
這車厚道嗎?那要看對誰說關於捷達旗下車型的議論,網上非常多,大多集中在大眾共用技術、性價比超高兩大方面,但對它在個別地方的用料和做工,同樣質疑不斷。
捷達VS7中高配車型售價為12.68萬,若單看配置表和技術數據,你會覺得它並不差。譬如1.4T動力輸出150馬力,匹配6AT變速箱也比雙離合耐用,2730mm的軸距完全是中型SUV的標準,18寸輪轂、四輪獨立懸掛、全景天窗、LED大燈一應俱全。
咱買東西,講求的是價格和價值匹配最大化,那捷達VS7的價格,符合其價值嗎?
拋開品牌的因素,不符。放眼當今車市,12.68萬買一臺自主車型,比捷達VS7尺寸更大、配置更豐富、動力更強勁、用料更豪華的一大堆。需要舉例子嗎?長安歐尚X7、捷途X90等等先去看一看。
銷售在講解中,強調捷達品牌和VS7的"厚道",即我的東西都是大眾同款的,但比大眾又便宜很多,這車就是實在。站在捷達本身,這個說法沒錯,但站在消費者角度看,咋有一種被"歧視"的滋味?意思是說我買不起大眾,才跑來看捷達?
就產品本身而言,除去大眾光環的三大件技術,捷達VS7中高配車型在細節上實在拿不出手。譬如中控的硬塑料件太多,不小心一碰手肘都覺得痛;全車4個安全氣囊,銷售說這車車身框架夠結實了;後門板上全是硬塑料,包個皮質和軟塑料應該不貴吧。
之前,有捷達粉絲說,沒有隔音棉的VS7,沒什麼大不了。我們特意在試駕路上把VS7開到80km/h,風噪、胎噪、發動機噪音全都齊全了,如果跑高速的話,更大的噪音難道不鬧心嗎?
畢竟,車是造給客戶用的,漂亮的數據廠家領導們看著樂呵,發布會上吹PPT也流利。但車一到消費者手上,用起來就這麼多瑕疵,說好的德系品質呢?難道非要碰撞的時候才能體驗?
皮實耐用?經不起推敲有人說,捷達品牌的定位,就是皮實耐用。要我說,這是偷換概念,經不起推敲。在大眾旗下的捷達車型,皮實耐用是建立在數量巨大、方便維修的基礎上的。當修理捷達的修理店遍布大街小巷,小毛病維修成本也低的時候,車主當然覺得這車耐用,路邊修一修就能用了,能不皮實嗎?
但這並不等於捷達本身的故障率低。真要拼故障率,日系車不更低嗎?以前的捷達買回去,車主可能要用個10年8年不換車,但現在的消費者第一臺車能用幾年?3-6年的換車率是最高的。
所以說,皮實耐用,不能成為捷達品牌的賣點,在現今的汽車技術之下,捷達旗下的車型在故障率和耐用度上的優勢,何以見得?
說白了,皮實耐用、德系品質,是捷達產品找不到亮點之下拋出的唯一亮點,即使銷售反覆強調,但都經不起消費者的一句反問:現在還有啥車不皮實耐用?
在汽車市場智能化、舒適化的需求潮流之下,捷達品牌的價值理論,顯然已經過時。
性價比之路,其實是死胡同吐槽了這麼多,捷達的粉絲又不願意了。看看價格,你有什麼好說的?雖然捷達VS7不比自主同級產品便宜,但和合資產品相比,便宜多了!
但便宜,並不能成為我買捷達的決定因素啊。如果真要比性價比,那捷達就更心虛了。很簡單的道理,你的品牌,能支撐得起,去和合資相比嗎?
比捷達貴的新興品牌有的是,領克、WEY成立的時間不比捷達早多少,但人家的產品賣得一點也不便宜,而且銷量不低,消費者的口碑也不錯。
性價比之路,其實是死胡同。
如果一臺車單單把它的製造成本再加上經銷商的利潤去制定價格,那虧的不單是廠家,還有經銷商,因為根本沒有附加值可賺。
那附加值從何而來?貼心的設計、人性化的配置、更講究的細節,一輛車能給你超乎想像的體驗,消費者難道還會在乎那幾千元的差價嗎?現在的消費市場,消費者缺的不是錢,是優質的服務和體驗。
捷達這個品牌,並不等於低端。它在很多人心中,是一個美好的回憶,有溫度的名字。但如何開發這個品牌,如何讓消費者享受它的理念,捷達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失去大眾的光環,捷達不應該只剩下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