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諮詢角度分析,成為霸凌者和受害者都有三個特性與共性

2020-08-27 心之音

校園暴力已經不是新鮮話題,見多了聽多了這類事件,不足為奇,只是還是不太相信,都是未成年的學生,而且大多都是同學,如果只是鬧鬧矛盾,吵架打架都可理解,怎麼會形成霸凌?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是什麼使孩子成為霸凌者的呢?

1、校園暴力其實反應出大人的世界,通常霸凌者都有一個有權或有勢或有錢的家長,他們以一種優越感凌駕於同學之上,有死黨有同盟有呼之及來為之效勞的後援軍,欺負人是理直氣壯,毫無同情心和憐憫之心,更無後顧之憂,一點點小事,或一句不中聽的話,甚至單純的嫉妒都會是他們霸凌的理由。無疑是家庭養成了他們這種飛揚跋扈秉性,家長言傳身教的都是弱肉強食,使他們成為霸凌者。

2、不是因為有個叫李剛的老爸,相反這類霸凌者出生貧寒,信奉的是:不想被欺負就要先欺負人,或為了得到利益而欺負弱小。通常有強壯的身體,靠拳頭成為孩子王。

3、脾氣暴躁,心態變異,稍有不順,就會十倍萬倍報復回來,哪怕自己弱於對方也不服輸。這種人通常兇惡殘暴,不知輕重,不懂收場,殺人都不解氣的心態,這種十分危險的心理讓他們成為霸凌者。

那麼我們又來看看為什麼又會成為受害者的?在我們的心理諮詢中,所接受的都是受害者,他們都有以下三個共性:

1、膽小。第一種凌霸者他們並不為財也不為利,霸凌的理由有時就是瞧不起,瞧不起膽小怕事之人!遇到欺凌又不敢聲張,就這麼被欺負習慣了。什麼又讓他們如此的膽小?自卑!自卑有時不僅僅是因為貧窮,精神的貧窮更能使人自卑。

2、人際交流障礙。通常受害者不懂得與同學交流,不會與老師及家長交流,也許一點小事或小誤會卻不知道如何處理,而演變成大問題大麻煩,成為受害者,甚至自殺身亡了也不被人理解。

3、性格懦弱。在我們大人眼中看來,會認為只有那種身體弱小的孩子才會被欺負,而且家長也會特別關照和保護瘦弱的孩子。其實霸凌者的對象往往不是這種孩子,顯得沒水平沒意義,而是性格懦弱的孩子。特別是那種身高體重都佔優勢卻十分懦弱的學生。原因就是這種欺凌起來沒有負罪感,出了事也好逃避。

縱觀霸凌者與受害者兩方面來看,一目了然就可以看出,如何教育和保護好自己的孩子了吧!在《少年的你》中霸凌者也會成為受害者的,死也不會受到同情,家長的優越感在面目全非的女兒屍體前而顯得無能為力,所以做人要低調,不要把自己孩子教育成霸凌者,當然更不願孩子成為受害者。從小培養孩子的優秀品格是所有家長的責任與義務。才能真正杜絕校園暴力!

相關焦點

  •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羅玲專欄】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他們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原創作者|羅玲01近日,校園題材的電影《少年的你……有太多的「如果」,我們都沒有重視。02看了很多影評,很多人對陳念一類的被霸凌者給予了高度的同情。誠然,心懷善念,體察、同情被霸凌者這樣的弱者,這是好事兒。但今天我想說的是:其實,霸凌者同樣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他們同樣應該受到我們的關注和同情。影片中的霸凌者魏萊,她是一個高中復讀生。
  • 家庭教育做到這三點,孩子不會成為霸凌者
    我們實在難以估計,小孩子的惡到底有多可怕。這樣的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一項由騰訊新聞發起的,由3萬6千多名網友參與的調查表明:受訪者中,超過一半的人親身經歷過校園霸凌,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欺負過別人,而其中絕大部分霸凌者也都被別人欺負過。我們可以看到,校園霸凌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而要抵禦校園霸凌,家庭教育責無旁貸。
  • 心理關注|趨利避害本能下的校園霸凌受害者
    擁有一個穩固的社會位置,保證他們不會失去日常互動的參與權,並受到同齡人的尊重和接納。霸凌者好比校園內的「黑社會老大」,於是非觀念尚模糊的孩子而言,他們未必討人喜歡,卻不失為值得敬畏、甚至欽佩的對象。其背後慘痛的代價,由霸凌受害者獨自承擔。不管霸凌者謀求社會地位的目的是否實現,他們無疑將霸凌受害者推向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很難分辨,一些孩子是因為不合群而遭遇霸凌,還是因為霸凌經歷而被排斥。
  • 《少年的你》細節設定讓人心寒,陳念既是受害者,同時又是霸凌者
    電影《少年的你》已經上映一周時間,在抄襲爭議和好評如潮的矛盾中,票房一路飆升,已超過8.4億,成為一部國產爆款。影片的題材是關於校園霸凌的,因為霸凌行為存在的普遍性,因此也引發了一場全民熱潮。很多人都回憶,自己曾經有過被霸凌的經歷。還有一些人,身處霸凌傷害中,無法抽身。
  • 怎樣破除受害者心理?
    受害者心理怎麼破?1.必須明確沒有人會故意迫害你要說有那也是你的氣場吸引而來比如在家總被父母責罵評判辱罵甚至毆打攻擊的氣場微弱形成受害者劇情容易成為霸凌者下手的對象比如從小父母總鞭策你吃苦耐勞你形成吃苦才能得到認可的劇情那麼你總有被派不完的任務2.事實是
  • 校園欺凌:每個霸凌者心裡,都住著一個魔鬼
    校園欺凌再次上的熱搜:全世界每三個學生就有一個曾遭欺凌。長久以往,校園欺凌和網絡暴力一直是社會發展路上的兩顆毒瘤,等到群眾意識到這兩顆毒瘤的危害性時,它們已經對社會有了嚴重危害,不再是一個"微創手術"就能解決的問題。
  • 少年的你:導演人物設定引思考,陳念是受害者,同時也是霸凌者?
    她既是受害者,同時也是霸凌者。(聲明:呼籲更多人反對霸凌,幫助受害者走出困境,是本文的目的)為什麼這麼說?陳念怎麼可能是霸凌者呢?電影中的主要情節,其實都在講述陳念在遭受著魏萊等人的霸凌,在胡小蝶死後,她成了霸凌者盯上的新目標。
  • 校園霸凌裡最受害的竟不是純粹的霸凌者
    前段時間上饒10歲男孩疑似因為霸凌女同學而被對方父親捅死的新聞下有個點讚非常高的評論,"家長不管教好孩子,自有人替你管教",我們尚且不去評價這句話背後的惡意,但事實上,管教好霸凌者確實是阻斷霸凌的是有效手段,對牽涉其中的所有人都有重要意義。
  • 從心理諮詢角度看,家暴究竟是誰的問題?| 心理小課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公眾人物曝出家暴醜聞,使得家暴這個問題,成為一個熱議話題。今天就來講一講,心理諮詢的角度,是怎樣看待家暴這個問題的。先給大家介紹一個心理諮詢領域的分支——伴侶諮詢。我們最常見的心理諮詢,一個來訪者和一個諮詢師,這種是個體諮詢,解決個人問題。而伴侶諮詢,就是伴侶雙方一起來諮詢,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兩個人關係的問題。
  • 心理諮詢師:怎樣避免成為家暴受害者 | 心理小課
    這兩個部分,聽起來完全相反,其實有很多相同之處,下面三個建議都是適用的:謹慎進入關係,從源頭上減少家暴發生的可能性。怎麼減少呢?從這個角度講,避免家暴,不是像避免電器燒壞那樣,你只要加一根保險絲從此就能高枕無憂;而是像避免火災一樣,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起初可能要費點心思和精力。不過一旦形成習慣,後面就比較容易了。
  • 加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心理角度解讀劉鑫事件
    被輿論推上浪尖的不僅是單親家庭江歌被殘忍的殺害,更多的是作為被江歌保護的對象劉鑫的行為,她在此過程中到底有沒有責任?成為輿論的焦點。也許我們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找到一點答案。被害者、加害者與拯救者。 美國心理學家Karpman卡普曼發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這樣的三角戲劇:受害者-拯救者-加害者。受害者的內在聲音是「我好可憐!」
  • 我的孩子成為了校園霸凌者......
    這是一個關於幫助父母讀懂孩子內心、情緒和行為問題的系列故事集。每次的故事都是會發生在我們身邊看似普通卻又讓你不知所措。裡面包含了心理諮詢師給各位爸爸媽媽們的教養建議,希望你們喜歡       前面幾集故事我們講到(點擊藍字即可查看):        孩子做事情總是丟三落四,怎麼辦?        為什麼孩子做錯事要對我撒謊?
  • 在隱秘的角落,校園霸凌者與被霸凌者都需要被拯救
    霸凌行為往往發生在暗處,而被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心理都有一塊陰影,那些霸凌者身後,常常是破碎的家庭、缺位的教育。一位受訪者說,霸凌的雙方都需要被拯救,或許拯救一個霸凌者,能拯救很多個被霸凌者。在校園霸凌面前,我們能做什麼?
  • 校園霸凌背後的深度心理分析,細思極恐!每個人都應該看看
    從心理學角度看,霸凌者的心理往往是這樣想的: 我受到的挫折,要「還」給不相干的人 米勒、伯克威茨等心理學家認為,當遭受了挫折卻無法向其根源發洩時,有人可能會轉移目標向他人攻擊[6]。
  • 校園霸凌——什麼樣的孩子容易成為霸凌者的目標?
    小編的中學時就有這樣一個女同學,成績平平,性格內向,總是被班級裡個子高高的那幾個男生欺負,像「推搡幾下」這樣子的動作在「校園霸凌」中已經算是很拙劣的表演了,我清晰地記得有一次打掃除,清掃完畢,大家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男生去倒垃圾的時候直接在全班人面前把垃圾桶扣在她的頭上,引來班級裡的哄堂大笑,而她什麼也沒有說,也沒有哭,這種「小場面」對她來說已經習以為常。
  • 《獵心者》校園霸凌:施暴者冷漠和受害者沉默,讓拯救者束手無策
    《獵心者》主要講述的是微反應分析專家戴猛,因為工作失誤辭去警察的職務和富二代花笙、情感分析專家廖朵朵創辦了一家替別人查明真相、解決麻煩的萬有諮詢服務有限公司。其中有一個故事就講述了大家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校園霸凌。
  • 成為有自己特色的心理諮詢師
    從心理諮詢師的角度來講,包括從我們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心理健康工作角度來講,我們都做不到機械化大生產。比如有50個人坐在這聽同樣的課,50個人學到的東西都是完全一樣的。你不太可能跟別人100%一樣。在諮詢師成長的歷程當中,無論是知識技能還是其他一些,你有要和別人學習的那一部分,也要保有的自身特色的那一部分。
  • 心理諮詢技術之房樹人繪畫心理分析的理論基礎及應用
    繪畫心理療法:呈現心像、處處兼容隨著心理學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心理諮詢師和心理工作者愛上了「繪畫治療」。如果說每一種心理諮詢技術和治療方式都有其獨特的優勢,那麼繪畫治療無疑是優勢最多的一種。無論是與其他任何一種諮詢技術和治療方式的兼容程度,還是在心理諮詢和治療領域的適用程度,都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繪畫治療的理論基礎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心理投射理論,二是人類大腦半球分工功能理論。從心理投射理論的角度來看,繪畫過程可以輕鬆完成個體「主體感受客體化」。
  • 教育心理學|《少年的你》:這3種家庭生態,最易養出霸凌者
    接下來,我會以影片情節為線索,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從這三個方向:1.哪些行為屬於校園霸凌、2.哪3種家庭生態,最易養出霸凌者、3.父母應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霸凌者,來為大家剖析這部豆瓣評分8.3,獲獎無數,關於校園霸凌的經典之作——《少年的你》。
  • 有三類孩子最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
    今天,杭州市家長學校總校開了一個跨界的會,不僅有學校家委會會長、老師參加,還請來了知名心理專家趙國秋、婦聯副主席丁立燕、派出所民警,一起探討——校園霸凌現象與家庭教育。派出所的朱警官說,從每年接到的報警量來看,校園霸凌現象主要發生在放學後,學生走出校園,幾個學生欺負一個學生。「我曾接到過一個爸爸的電話,他發現孩子臉上有傷,就報了警。我調查後發現,原來他被8個同學拳打腳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