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了凡易經學院】整理與轉載。
查找微信公眾號:JZ6877,關注易經國學,提升靈性。
大家好:了凡易經學院內容更新時間一般為16:00-22:00,周日休息,此平臺只做分享和傳播信息,沒有其他功能和服務,對於分享的內容只希望幫助大家對儒釋道產生一定的興趣和漸次修行學習目的;其次對於微信平臺的任何留言,我們不給予任何回復服務,望朋友們周知,謝謝大家,感恩眾生。
符簶與咒術是道教最重要的法術。在道教科儀齋醮、煉養修持中,隨時隨地都可見到符咒的應用。可以說,無符無咒不成道,符咒是道教宏道濟世的主要手段。《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三六說:「夫大法旨要有三局,一則行咒,二則行符,三則行法。咒者上天之密語也,群真萬靈隨咒呼召,隨氣下降。符者,上天之合契也,群真隨符攝召下降。法者,主其司局仙曹,自有群真百靈,各效其職,必假符咒,呼之而來,遣之而去,是曰三局。"。
[1]道教符簶的種類很多,依據用途,可把它們分為三大類,即天象符、地理符、人體符。
[2]其中有相當大的部份是用養生治病的,並由之構成符咒養生,成為道教獨擅的一門特殊技能。從《黃帝內經》、《雜禁方》、《諸病源候論》、《千金翼方》及眾多道經來看,符咒與養生、醫學的聯繫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祝由之術,首見於《素問·移精變氣論》。書中謂黃帝說:「餘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所謂「祝由」,是指病患者向天講述病由病狀,祈求神靈解除痛苦,恢復健康,而不用藥物、針石。《醫學祝由十三科》曰:「太古先賢治傳醫家十三科,內有祝由科,乃軒轅氏秘制符章,以治男女大小諸般疾病。凡醫藥針灸所不及者,以此佐治,無不投之立效,並能驅邪縛魅,有疾病者對天祝告其由,故名曰祝由科。」
關於祝由療法,歷代不少名醫均有探究。如唐王冰說:「夫志捐思想,則內無眷慕之累;心無願欲,故外無伸宦之形。靜保天真,自無邪勝,是以移精變氣,無假毒藥,祝說病由,不勞針石而已。」這是古人僅用祝由便可治病的原因。後世之人則心系優患,形苦煩勞,不懂攝生,疾病叢生,故僅靠祝由是難以奏效的。正如明代馬萌所言:「後世必得毒藥以治其內,針石以治其外,乃可以已人,而非祝由之言育施也,其不同者如此。」
[3]那麼,祝由術中的關鍵「移精變氣」的內涵是什麼呢?「移」為移易,「變」謂改變,皆指扶正壓邪,精神復強而內守。明吳昆說:「古之治者明見其情,為之祝說病由,言病有所偏,則氣有所病,燈心之所勝,和以所生。」清張志聰說:「移益其精,傳變其氣也。對神之辭曰祝,由,從也,言通祝於神明,病從而可愈也。」「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言能養其精氣神者,可祝由而愈病,湯藥針石亦能治之。如精神散失,雖有靈丹,無能為已,故有愈有不愈也。」
[4]秦漢之際,祝由之術亦相當流行。史載名醫扁鵲及其老師長桑君,皆擅長祝由之術,並傳《禁方書》於世。在雲夢秦簡《日書》、馬王堆帛書《五十病方》中都有祝由療法的記載。尤其在吳、越之地,此風最盛,故又叫「越方」。《後漢書·徐登傳》註:「越方,善禁咒也。」《抱樸子內篇·至理》說:「吳、越有禁咒之法,甚有明驗,多炁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與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以群從行數十人,皆使無所畏,此是炁可以禳天災也。……以炁禁金瘡,血即頓止。又能繼骨連筋。以炁禁白刃,則可蹈之不傷,刺之不入。若人為蛇虺所中,以炁禁之則立愈。」
[5]道教符咒療法正是從古老的祝由發展而來的。《太平經》卷五十《神祝文訣》說:「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民得之,謂為神祝也。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傳經辭也。其祝有可使神玄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無不愈也。」
[6]由祝由術發展成為符咒療法,其包含的內容更為豐富。因為在實施符咒療法時,實質上往往將精神療法、暗示療法、信仰療法、氣功療法、藥物療法、物理療法和自然療法等綜合使用。現代醫學已反覆證明了每一個巫醫方士都熟習的事實:「假如病人相信治療是有效的,其療效常常非常明顯」,這是基於精神——身體相互影響的原因。
[7]美國弗蘭克教授專門從事研究精神——健康之間的聯繫,並報導了許多病例,說明精神是怎樣在治療中起主要作用,有時甚至是唯一作用。他說:「研究表明,在許多病例中,特別是在那些涉及精神狀態的病例中,藥物的效果是受到病人對治癒的信心影響的,並同醫生的信心連結在一起,正是醫生以某種未知的途徑傳遞了他對於藥物力量與效能的感覺。」
[8]美國的科學家通過對服用安慰劑治療疾病的患者的研究發現,許多患者服了安慰劑或糖丸後,疼痛幾乎可以立即緩解。當然,服用這些丸劑的人並不知道這些是安慰劑,相信它們是真正的止痛劑。在這裡,「相信」與否成為有無療效的關鍵。現代醫學正在探索這種效果的神秘機制。因為安慰劑不僅可以鎮靜、解痛,而且也治療了象胃潰瘍、燒傷和感染這些疾病。實驗發現,有一些病人服用後能夠下意識地使自己體內的鎮痛系統活躍起來,他們的腦內會釋放出大量的天然麻醉劑,即腦啡肽和內腓肽,從而緩解或消除了病痛。事實上,大腦內釋放出的這些化學物質的多少,可能正是代表了病人對醫生和他使用的藥物、治療方法信任程度的多少。醫學家們認為,安慰劑療法的生化基礎,可能是由於病人對一種藥物或一種療法的信任,就把信息傳遞給影響身體受傷患病部分的腦細胞,這些腦細胞接著發揮效應,就象製造了真正藥物的作用一樣。
你的精神狀態能使你生病,但也能使你早日康復。事實上,人類自我治療的能力遠遠比我們想像的多得。弗蘭克教授評論說:「信仰醫療所報導的治癒奇蹟,其原因可以用精神狀態來加以說明。」由於精神——身體相互影響的極端重要,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在第三世界國家行醫的西醫,如果有這些國家的傳統治病者象沙門、術士、巫醫和接生婆等伴同工作,在某些情況下或許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9]道教運用符咒為人治病,即包含著精神療法。凡採取此法,首先要求病人相信符咒是有靈力的,否則不與治療,《祝由十三科》說:「不誠不敬者不治,毀謗天醫者不治,疑信不決者不治。」為了增強病人對符咒療法的信任,道教宣稱符咒是由天尊、老君親自傳授的,因此具備種種超凡的神力。其根本的目的遠是強化患者對道士及其符咒的認同與信任,從而藉助信仰的力量來配合治療。事實證明,符咒療法的效果如何,往往與施法者個人的名聲大小有著直接的關係。一個德高望重的法師,為人治療的效果必定遠遠超過一般術士,至於歷代祖師皆有畫符咒水、治病祛疾的「超自然」的能力,他們解除病痛的境界已達到隨心所欲,可以不拘形式,不擇手法,或寓氣泥丸、莎草,或假之草木、飲食,皆有奇效。
通過語言(祝咒)、圖文(符簶)、動作(指訣、禹步)等形式,並輔助以藥物符水,道教法師首先取得了患者的積極配合,從而可以轉移患者對病痛的注意,調動病人體內的積極因素,形成移精變氣、精神內守的狀態。在這種治療實踐中,亦非常巧妙地運用了暗示療法。
暗示療法是一種古老的治療方法,通常用於對心理疾病的治療。但在內科、牙科、婦產科及一些機能性疾病與心身疾病的治療中,常常結合運用催眠療法。關於暗示療法的內在機理,目前尚無統一的定義,它可以理解為醫生通過給患者的積極暗示來消除或減輕病症的一種治療方法。日本心身醫學家池田酉茨郎指出,受暗示「就是一個人不加批判地接受他人語言或其它刺激,由此產生特定的知覺、觀念、信念、情感和行動的現象。」美國心理學家康克林認為,喑示就是人的認識作用不加批判的接受,這種接受即表現為一種信仰或行動的態度。
[10]由於各種信息都能起到暗示作用,因此語言、聲音、文字、圖案、手勢、表情等均可作為暗示手段,這樣就使得暗示療法多種多樣。臨床上常用的有語音暗示、圖文暗示、感覺暗示、記憶暗示、藥物暗示、情境暗示、手術暗示等,其適應的範圍是很廣的,除以治療意病和其它神經症外,對疼痛、瘙癢、哮喘、心率過速換氣綜合症等心身障礙、心身疾病以及陽痿、性冷淡等性機能障礙、遺尿、口吃、壓食等行為習慣障礙等均有療效。
應該知道,人是一定社會、文化的體現者,而暗示性又是人們心理的普遍現象,因此,在施行暗示療法時必須了解病患者的社會、文化背景。在科學知識、醫學尚不發達的民族、地區,人們大多相信疾病的由來是因為鬼神作崇,整天「疑神怕鬼」,從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負擔,加重病痛,難以自拔。
針對各種癔病、神經症、心身障礙、機能障礙和行為習慣障礙,道教法師使用各種充滿神秘色彩的符簶和咒語、音樂,同時配合以手印、禹步和藥物符水,使患者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中不加思索地接受治療。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病人相信符咒之術可以驅除病痛,故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配合狀態;而施術者樂觀的態度,緊定的言語,神秘的氣氛,都是強烈的有效的暗示,這樣一來,往往會產生神異的效果,運用符咒療法治療癔病、「附體」、「恐怖」、「焦慮」、「中邪」、「入魔」等成功的例子,歷史上有著大量的記載。
符咒療法往往藉助信仰的力量,故又與信仰療法緊密相聯。醫學家指出:「信仰療法是一般人對以信仰(宗教)為基礎的治療方式的統稱。其實,這種治療靠的是治療者和病人間的接觸,而不是通常採用的藥物治療或會談治療。據記載,許多用傳統治療失敗的病例,用信仰療法卻可獲得成功。這種治療歷史悠久,我國在公元前5000年就業開始採用了。埃及人相信疾病的所有治療方法只有上帝知道。最早的治療者是因波特普,他生於公元前2700年左右。聖傳耶酥被認為是上帝之子,是神授治療者中的突出代表。在現今的天主教堂,仍可時時看到那些有著治療天賦的人。」
[11]在道教的歷史上,擁有這種「神授天賦」能力的大師甚多,如葛越善氣禁之道,「甚能治病,千裡寄姓名與治之皆愈,不必見病人身也」;章震以器盛水「吹而距之,水上直有赤光輝輝起一二丈,以此水治百病,病在內者飲之,在外者澡之,便立愈」;
[12]許遜以其神方、符咒治療大疫,「所及登時而愈,至於沉痾之疾,無不痊者」;
[13]萬振「有符咒濟物,治人疾苦立效」。
[14]此外,《神仙傳》、《續仙傳》、《江淮異人錄》、《仙苑編珠》、《三洞群仙錄》、《甘水仙源錄》、《搜神記》中亦有許多具備超常治療能力者,故被世人稱之為「神仙」。
這類治療究竟是靠甚麼力量呢?至今尚無明確的答案。不過科學家們通過對一些神父、巫師與患者的腦電活動的測量時發現,具備特異治療能力者的腦電波型不同尋常,可稱為「第五波型」。尤其令人感興趣的是:「當治療者行按手禮時,他就能夠影響病人的腦電波形。所以,他們可相互協調,病人變得放鬆、更機敏,其身體也進入一種最易自愈的狀態。此時,能量似乎從治療者流向病人。有時,治療者和病人均述說他們感覺手熱或手冷,但這種現象不一定在所有的場所都出現。有時候,治療並不真正需要治療者去觸摸病人,僅僅舉起手靠近病人就足夠了。治療是如何進行的呢?無人知曉。然而有一點很明了,就是人類高於一般生物,人類是軀體、腦和靈魂三者相互作用的產物。弗洛伊德和榮格揭示了人的大腦潛意識,在那兒存貯了時代的經驗。信念能夠創造奇蹟。所有的醫生都知道安慰劑的效果,給病人一片無治療功用的安慰劑,以不告訴他們這是安慰劑為前提,其反應與給真藥的那些病人相同。但是,信仰治療卻有個奇特的事實:即治療不依賴於病人對治療本身了解。除按手禮外,還有一種很普通的治療形式,那就是缺席治療。給一張照片、一縷頭髮、一滴血或僅僅是病人需要幫助的簡況,就能使一些治療者專注於該病例。治療根本不需要身體接觸。在這裡,距離不是障礙。這種理論認為潛能似乎通過太空傳送,與射電電子學的能量傳播方式相同。」
[15]需要指出的是,道教治病所用的「符水」、「神水」,遠不僅僅是類似安慰劑的「安慰水」,其中還包含著人體的精氣神和天地的「靈能」。也就是說,符水療法中暗藏著氣功療法。在製造符水的過程中,要求施術者必須聚精會神,閉息布氣,氣隨意行,貫注水中。正如明張善淵所說:「息群動於一靜,斂萬有於一無,使吾神炁歸海,元神發現,握筆對心,瞠目視之,運身中神光,從兩目合於眉心,注睛迸光,和一圓象,然後書此符。此光如電耀,如金蛇,隨吾所書符篆,繞筆飛動,閃爍璨爛,從微至著,漸漸擴大,充塞宇宙,變化莫究,如是則一點靈光通天徹地,妙合自然,神機應會,一靈萬通,貫諸內秘,變化無究。」
[16]原來在畫符制水的過程中,不僅融入了施術者的精氣能和意念力(神)同時還吸取了自然的能量,從而使法師、患者與天地靈能融為一體,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所謂「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氣,合彼之氣,精以御神,神以御氣,氣以御符,符以御靈,此作而彼應,此感而彼靈。初不勞於苦志存想,亦不勞乎費力作用,但不過行一氣於先天,運元神於自己。靈者從其自靈,不必問其所以靈;應者從其自應,不必問其所以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
[17]使用這種融入了人體精氣神及宇宙靈能的符水治療中邪疾病者,當然應該有效。
使用符咒治病,有時還十分巧妙地運用了物理療法。如治療刀傷、跌傷了血,用一杯冷水,畫符念咒,銜幾口猛噴傷口處,然後用黃裱紙迭成幾層,浸透冷水貼上,確能止血、定痛、消炎、除腫。因為書符化水,水中布有精氣、元神,此為氣功療法;所用黃裱紙是經白礬處理過的,白礬有止血、消毒、定痛、斂口、生肌的作用,是為藥物療法;銜水噴在傷口,即巧妙地使用了「冷則凝縮」的作用以止血,是為物理療法;再加上精神治療的作用,多種療法綜合的運用,故有明顯的療效。
道教符咒之術是建築在元氣說的理論之上。五代譚峭指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氣相乘而聲。」「聲導氣,氣導神,神導虛,虛含神,神含氣,氣含聲,相導相含」
[18]《太上靈寶淨明飛仙度人經法釋例》說:「字者氣所結也,符者字之精也。咒者字之理也,含者字之音也,以丹染紙,字之與符,託此而形容也,以口念咒,由此而感召鬼神,氣之靈也,氣之和也。」
[19]他們依精氣神而施行符咒,如果不持內煉功夫而僅徒外飾,「朗誦行持,只在口而在心」,則經咒皆為平常之文經,豈能靈驗?《太極祭煉內法儀略》卷下說:「凡太上一切經、一切咒,皆說人身中至妙造化,今人盡作言語誦之,惜哉!」
[20]修誦咒術,要在靜坐默念功夫。卷中曰:「默念者,心念也,謂無聲而動意也。如能於靜室中閉目寂默,坐一更餘,乃默念行持作用,是為內煉,靜坐愈久,則愈妙愈玄,勝如朗誦行持實萬萬倍。祈雨、祈晴、祈雪諸法,一切要緊處,皆在坐功作用。」
[21]《道法會元》卷八五亦說:「千咒何如一點虛,念中無念妙中居,登壇號召為行用,咒乃名曰祝將書。」
[22]這些都說明了咒術的要害。
將符咒用於治病,即要求道者必須有濟世救民的情操,又要求其精通醫道藥理。正如《正一法文修真旨要》所言,首先要能夠「察候四大」,「四大和調生之徒,不調病之徒。當以唇口察之,冷為風增,熱為火增,澀為地增,滑為水增,聲為風增,動為喘增,癢為氣增,不聲不喘為調和。或從外起,或從內起,由寒熱勞逸飽實飢虛為外起,由名利喜怒聲色思營為內起」。其次要善於「察候形色」,「凡病人兩目黃色起者立愈,病人面目俱赤者愈,病人面赤目青者死,面黑目青者不死,面黑目赤者不死,病人兩頰顴赤團而不散者死,病人及健人色變如馬肝、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病人口不能開而氣出者死,病人足腫、兩膝頭大如鬥者死,病人妄語錯亂者死……」
[23]「夫道法救人疾厄,至於察候,不可不知。欲行禁治病,預令病人家早朝天氣晴和,盛潔室宇,絕喧靜寂,道士到病人邊焚香,仔細察病人神氣。」
[24]尤其重要的是,道者必須有崇高的醫德:「夫治病且須輕財。道有拯救之心,神靈必祜,真氣必應。若動則心冀於財,無拯救之心,所行無效,禍反克身。」
[25]符、咒之術往往並用,符為天人神氣相合之感應,咒為精誠心靈所至之心聲,施法畫符時要念咒,用符時要念咒,作一切科儀、法事都必須持咒,咒語是煉功施法者精誠布道之心聲。如祈禱時,則咒語為讚頌神靈及祈禱求願之詞;呼風召雷時,則咒語為請神運化之辭;治病驅邪時,則咒語為道法靈光、病邪俱亡等語;內煉修持時,則咒語為安神定意,煉精化氣之訣。念誦咒語時,不但要踏罡、掐訣,而且要存想、變神,有如佛教密宗的「三密相應」。如此一心專注於某一境界,以形成一個多信息渠道聯絡的發動信號,以調動體內外的潛能,從而實現養生治病的願望。
應用符咒為人治病祛疾,屢顯奇效,這是道教對中國社會的一種貢獻,因為在這種獨特的療法中,還包含著許多有相當價值的臨床經驗與奇妙藥方。如從畫符時所用的材料、各種藥物之中,都能找到科學的成份。
畫符時常用砂,硃砂亦名丹砂、丹粟、赤丹、汞沙、辰砂。為一種礦物藥。主要成份為硫化汞。性味甘、涼,有毒。功用主治:安神、定驚、明目、解毒、鎮心、闢邪、益氣。可治癲狂,驚悸,心煩,失眠,眩暈,目昏,腫毒,瘡瘍,疥癬,抽風,牙疼。《本草正》說:「硃砂,入心可以安神而走血脈,入肺可以降氣而走皮毛,入脾可逐痰涎而走肌肉,入肝可行血滯而走筋膜,入腎可逐水邪而走骨隨,或上或下,無處不到,故可以鎮心逐痰,祛邪降火,治驚癇,殺蟲毒,祛中惡及瘡瘍疥癬之屬。」
[26]道士用硃砂畫符,便巧妙地使用了硃砂的藥性,如在治療瘧疾時,道士用一個燒餅,念咒書符,在大餅上用硃砂畫符,輕者三筆,重病五筆,小兒減半,食後瘧疾確實可以不發。就醫療角度上看,是合乎科學道理。因為硃砂鎮靜一切痙攀,所含的汞質,能滅螺旋菌。飽蘸三筆硃砂,至少有一錢重,患者一次頓服重齊的硃砂,故有顯效。燒餅能飽和胃氣,理脾消食,也是合乎治療瘧疾的原則。
如果把硃砂畫在紙上,焚化後放入水中,符紙雖已憂灰,但硃砂的藥性仍存,它融入水中,患者服後亦有效果,這種焚化吞服的方法,與道教服食金丹之術有關。硃砂不僅是畫符的要藥,也是煉丹的至品。道教認為硃砂是屬於「益人萬倍於五穀」的上品仙藥,煉化成丹,服後能令人不老不死。可見,道士們選擇硃砂畫符,並非隨意的選擇,一是出於硃砂的實用藥性,一是出於對硃砂的崇拜心理,硃砂的顏色十分豔紅。它使人們聯想到太陽,聯想到旺盛的生命,太陽可以驅散黑暗與鬼魅,旺盛的生命能夠戰勝病痛,而製造疾病的鬼魔最怕的正是朱紅與太陽。
畫符也常用墨。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種象徵。在醫藥學中,又叫做烏金、陳玄、玄香、烏玉塊。它是由松煙和入膠汁、香料等加工製成,後來又有用桐油煙為主要原料製成的。從醫藥的角度上看,入藥以陳久的松煙為佳。其性味辛、平。功用主治:止血,消腫,可治療吐血、崩中漏下,血痢,癱腫發背。《醫林纂要》說:「墨,古用松煙,性近溫,今用桐油煙,性近寒,然氣味輕虛,俱不失為平,珍之者加入珠、金、冰、麝,陳久為良。」《本草求真》曰:「墨,專入肝腎,色黑味辛,氣溫。凡血熱過下,如瘟疫鼻衄,產後血暈崩脫,金瘡並絲纏眼中,皆可以治。如止血,則以苦酒送韭汁投;消腫,則以豬膽汁、嚴醋調;眼有絲纏,則以墨磨雞血速點;客忤中腹,則磨地漿潔吞,各隨病症所用而治之耳。」
[27]為了提高墨的藥用價值,人們又在墨中加入一些名貴藥材,如珍珠、麝香、犀角、藤黃、虎骨、硃砂、黃金等,其臨床的範圍就更廣泛了。在《登真隱決》中載有「青墨」、「虎骨珍珠墨」的製法與用途,《東坡志林》有「墨龍髓墨」,其墨「自然有龍麝氣,以水調勻,以刀服,能已鬲氣,除痰飲。」
畫符的材料很多,如絹、錦、錢、石、竹、木、金、銀,都可在上面畫符,不過用的最多的是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儘管離不開紙,但它的藥用價值卻知者甚少。紙可以入藥。其性示甘、平、無毒。不同質地紙可用於治療不同的疾病。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八考證了紙的來源及藥用價值,並留下了不少驗方:如用楮紙,「燒滅,止吐務、衄血、血崩、金瘡出血。」用竹紙,「包犬毛燒末,酒服止瘧。」用藤紙,「燒灰,傅破傷出血,及大人小兒內熱,血不止。用故藤紙(瓶中燒存性)二錢,入麝香少許,酒服。仍以紙捻包麝香,燒煙燻鼻。」用草紙,「作捻,紝癱疽,最拔膿,蘸油燃燈,照諸惡瘡浸淫溼爛者,出黃水,數次取效。」用麻紙,「止諸失血,燒灰用。」
[28]《普濟方》亦載:「吐血不止,白薄紙五張,燒灰水服,效不可方。」「衄血不止,屏風上故紙,燒灰,酒服一錢,即止。」《聖惠方》載:「血痢不止,白紙三張,裡監一匙,燒赤研末,分三服,米飲下。」《玉廖百一選方》載「皮膚血濺出者,以煮酒罈上紙,扯碎如楊花,攤在出血處,按之即止。」《劉禹錫傳信方》載:「月經不絕、來無時者,案紙三十張燒灰,清酒半升和服,頓定。冬月用暖酒服之。」
[29]由此可見,紙本可以入藥。道教用紙畫符,焚化內服,其原有的硃砂、墨及紙藥性存。再者許多符紙或已用藥物治過,或造紙時已加入藥物,如加入白礬、硃砂、桑木、葵葉、雲母、黃柏、皂角、蒼朮、生薑、燈草、槐花等。如果用這類藥紙治療,效果當會更佳。
道教運用符簶養生治病,許多時候都要用水,這謂之「符水」。唐司馬承禎《修真精義雜論·符水論》說:「夫符文者,雲篆明章,神靈之書字也,點畫有所象,故神氣存焉;文字所生,故服用朱焉。夫水者,元氣之津,潛陽之潤也,有形之類莫不資焉。故水為氣母,水潔則氣清。氣為形本,氣和則形泰,雖身之榮衛自有內液,而腹之臟腑亦假外滋,既可以通腹胃,益津氣,又可以導符靈,助咒術。」
[30]符水療法也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基礎上。在實施符法之際,要求法師洞曉陰陽變化,精通五行生剋辨證施治。白玉蟾指出:「行符咒水,治病驅邪,積行累功,與道合真,超凡入聖,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若治病之法,宜仔細察其病證,次當以符水治之。蓋人之氣運於三焦五臟之間,順則平康,逆則成病,或嗜欲失節,或心意不足而成邪,故邪氣侵則成病。以我正真之氣,滌彼不正之邪,以我之真陽,敵彼之陰,若患者執迷邪道,可方便而化之。符水而治之,救人功滿,而證仙階,而為妙果歟。」
[31]符水的作用在於調和人體內的陰陽,安和五臟,滋益榮衛,使身體恢復健康,關鍵仍在於「氣」的功能。《清微道法樞紐》說:「《素問》云:虛無恬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人之有疾,或寒或熱,或重或輕,皆戾攝調,嗜欲不節,故六氣之邪得以乘之。治病以符,符朱墨耳,豈能自靈。其所以靈者,我之真氣也。故曰符無正形,以氣為靈。」
[32]在使用符水之際,往往都要配以藥湯,如治心脾疼,畫符焚灰,同蛤蜊粉調服,蛤蜊粉主治痰飲喘咳,水氣浮腫,胃痛嘔逆,心脾疼痛等。治氣積成塊,書符化灰,用紫蘇、木香湯調灰內服。紫蘇有下氣、消痰、潤肺、寬腸的功用,木香主治心腹氣痛、溫中和胃、健脾消食,兩藥合劑,正是治療氣積氣痛的良方。治痢疾,書符化灰,如赤痢用甘草湯,白痢用白礬湯,赤白痢用烏梅湯,口噤不開者用石榴皮湯,依症調服,一一皆合中醫治療痢疾的原則。治喘滿,書符焚灰,用款冬花湯調服,款冬花主治咳逆喘息,喉痺,有潤肺下氣、化痰止咳之功,故有效。治婦女難產,書符化灰,用桃仁或桃實做湯,湯中點醋而調服,因桃仁,桃實均有治療難產與產後百病的功效,醋亦有防治難產的作用。治療暈厥,書符化灰,以薄荷湯調服,因薄荷之性能消散風熱,清利頭目,故有效。治飲酒大醉,書符化灰,以葛根湯飲之,葛根性散火,解酒毒,故有效。治脾病,用大棗湯調報,大棗可補脾和胃,益氣生津,主治胃虛食少,脾弱便糖,治肝病,用赤豆湯調服。治賢病,用鹽湯調報。治肺病,用藿香湯調服,治心經病,用柏枝湯調服。治寒溼氣、腳氣,用忍冬藤調服。治頭腦疼,用白芷末,茶水調服。治頭風傷人,用乳香湯調服。治五癇病,用酸棗湯調服。治瘧疾,用桃枝、柳枝湯調服,忌暈腥數日。治腰腎痛,用木香湯調服。治霍亂吐瀉,用丁香或霍香湯調服。治心驚悸,口眼吶斜,半身不遂,用遠志、門冬湯調服。治血崩,用新綿燒灰,同符灰和,以荊芥湯調服。治月經不調、痛疼,用當歸煮酒調符灰服用。治胎動不安,用淡醋湯調服。治胎孕不牢,用棗湯調服。治婦女一切冷病,用姜鹽湯調服。治婦女氣暈,用木香湯調服。治眼赤爛、風毒,用荊芥或銅青,煎湯調灰洗目。治赤腫風毒眼,用蔓荊子湯調服。治眼腫癢痛,用五倍子湯調服。治內障眼見黑花,用枸杞子湯調服。治哆淚視物不明,用熟地黃湯調服。治青盲眼,用川芎湯調服。治小兒夜啼不休,用棗湯調灰塗頭頂心。治小兒吐乳,胃中痞塞,用白朮湯調服。治牙槽潰爛,用荊芥、蜂房湯調灰漱口,或揩患處、治風蟲牙,用管仲湯調服。治牙根濃臭,用白礬和符灰抹塗。治喉閉,用艾葉湯調服。治木舌,用蛇床子和灰,燒燻之。治疔瘡惡證,用石灰和符灰調貼,或用綠豆調灰貼。治腎痛腎漏瘡,用黑豆調灰塗。治五痔,用積殼湯調灰燻洗。治諸漏瘡,用貝母末調灰傅。治一切毒物瘡腫,用護花草搗調灰貼抹。治瘡及瘡潰爛,用竹葉枝燒灰,和符灰調傅。治大風瘡、溼癩,用蒼耳草末、茶水調符灰內服,別用韶粉和符灰外塗。治小兒惡瘡,用輕粉和符灰調塗。治破傷腫毒,用魚鰾調符灰,一半外塗,一半用酒內服。
類似的符水、藥物並用的處方尚很多,如《靈寶領教濟度金書》、《上清靈寶大法》中所收各種治病符篆,絕大多數使用時都要配以藥湯。在《祝由十三科》、《天醫神書符篆》中,配合符簶使用的藥物亦我達上百種。總而言之,各種符咒的臨床運用,往往與藥物治療密切配合,應該承認,當我們層層提示符咒療法的外衣後,看到的卻是藏在道家葫蘆裡的一付付良藥妙方。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主幹——中草藥學與方劑學,其來源十分複雜,道教的符水藥學,也是其來源之一,可以肯定。道士們的這些成果都來自上千年的臨床實踐,其中包含的合理成份當然難以抹煞。
道教符簶的特點是以氣為基礎,即符中有氣,有信息,有能量,可用於調場聚氣、養生治病,其中根本的依據就是天人合一。正如江永《河洛精蘊》所言:「甚矣!天人之相符,妙合無間,至理本在人身,而人不覺也。」那麼,天人相符的記錄在哪裡?原來就是在河圖、洛書、太極、符簶一類的圖像中。道教有著大量的內煉符、修真符、治病符、驅邪符,多是用於養生延命。其中尤以靈寶派、淨明派、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東華派、北帝派所傳最有特色。
如靈寶派有始青變化圖、碧落空歌圖、大浮黎土圖,即是表示天、地、人演化進程的一組象徵圖。所謂「靈寶」,是指宇宙間的原始能量——神與炁。《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符圖》卷上說:「神降為靈,炁聚為寶,神降炁聚,具質成形,無所不生,無所不明,無所不立,無所不成。」它總括三才,包容無涯,天地草蟲,莫不由之營化。「故其道也,彌綸萬天,範圍十地,推運陰陽,調和寒暑,統行八卦,率御三元,部制鬼神,保育民物。」
[34]也就是說,此圖不僅是天地初分的象徵,亦是養生修真的瑰寶。
碧落空歌圖則顯示了天象與人類的關係,道教認為天人同體,都是根基於先天元始之氣。由宇宙中的靈寶之炁與始青之炁交合,便產生了碧落之炁,碧落之炁在天則聚星成鬥,在人則變為脈絡,連貫穿注如圖環:「生三百六十脈,三百六十經,三十六百絡,又生眇絡、支絡、絲絡、隍絡,大範之炁以為其元,中結此文以成圖,佩用者神仙。」
[35]這即指明,該圖實質是一幅人體經絡脈象圖。
大浮黎土圖,所謂「浮黎」,乃先天真土之名。浮者虛浮,以其虛而不實故曰浮;黎者黑,暗然無光故曰黎。當宇宙混沌未開之際,浮黎真土遍滿太空;後歷陰陽運化,天地分判,浮黎真土凝結而成世界,因此,天真皇紫筆定書,「以青為地,黃為文,赤為界,封此圖為浮黎土者,區貫庶穴之地所在也。」在人而言,「此圖主人脾胃,榮養太和」,
[36]故可用於內服外觀,養生固命。
淨明派有三十道用於內煉的符,其中最重要的是黃素真文與五臟真形圖。黃素真文是由八十一個符字組成,它即表示天地祖氣運行的狀態,亦是人體內氣吐納的軌跡。《淨明黃素書》卷一說:「人之身不得黃素真文不生,皆天寶、靈寶、神寶之祖氣也。祖氣結而成字,合而成人。」「真文八十一字者,脾、腎中氣也。天地五行,土、水中氣也,得之故生。如學道之土能逐日燒香,觀之真文,則知脾、腎吐納之氣形也。自一至八十一。吐之則見其出,咽之則見其入,各長三寸寬三寸也。」
[37]這些表示內氣運行的符圖,僅從表面是難以理解的,需要入靜觀想。有黃素真文者,可將其懸掛靜室,按時打座修持。當使心靜息調,聚精會神,靜觀真文,一筆一划都要牢記,開目則凝神符圖,閉目則精思真形,如此精心修持,不調息而息自調,不攝念而念自伏,自然可以體驗到體內元氣運行的情況,「見」其出入的「氣形」,進而還可感受到與天地混融、宇宙同呼吸的境地。所謂「靜坐調息,均靜出入,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心中淡然,無一絲毫之掛確,逍遙無為,與道合真,此謂之靜應道體也。」
[38]在靜觀黃素真文的基礎上,還可修持五臟真形圖法。人之五臟,各有其神,凡修持者先當知其真神。《淨明黃素書》卷一說:「五臟各有神,神各有形,形各有氣,氣者神之本也,形者氣之體,而脾之形寓於四者之中,此人所以未達其理也。欲理五臟,先知其神,知其神長生。使之亦有道,想之亦有法。」
[39]「想」即「存想」、「意想」,這是秦漢以來的一種古老的方術,道教十分重視。如《大洞真經》、《黃庭經》中,便以存想為要訣。存為意念的存放,想為深層次的冥想。在此則指精思五臟真形圖的形態,由精思入神,則身神可見,修真有成。
除這類用於靜觀煉神的符圖之外,淨明派還有一些內服鍊氣的符,如三華符即為這類的典型。三華符共有三道,書符時要求術者收心靜坐,「存思己身丹田下有池,皆金玉砌岸,上有金闕玉房樓臺三層,太上老君在下層,太上道君在中層,元始天尊在上層,其臺真向頂門,而三君所坐,正當丹田、絳宮、泥丸三處,有三色雲氣毫光自泥丸出。」然後叩齒九遍,念誦咒語:「天中之天,鬱羅蕭臺,玉山上京,上極無上,大羅玉清,渺渺劫仞,若亡若存,三華離便,大有妙庭,金闕玉房,森羅淨漲。」咒畢,手掐「都監訣」,持筆書符。
符書好後,化灰以水飲服,內服之時,同時存想鍊氣:「吞一道符,存入丹田,有紅氣上透泥丸。吞第二道符,存入丹田,有紅氣上透絳宮。吞第三道符,存入丹田,有紅色與前二氣升降交合,凡九次,成青、黃、白三氣,衝頂門,作祥雲如車蓋。」乃微咒曰:「金房之內有三君,變化大梵生寶霖,正氣真精入玄玄,結成瓊臺體自然,巍巍凌空高三層,流霞丹霄翼瓊田,上通稜層九重天,下有萬丈幽谷泉,合會洞門造靈根,三華寶輝生明鮮。」
[40]咒畢,咽氣九口,止。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卷二八六,收有東華派的120種治病符,治療範圍非常廣泛,有「心脾疼」、「氣塊」、「瘧」、「痢」、「喘滿」、「腰腎疼」、「寒溼氣」、「頭腦疼」、「霍亂吐瀉」、「虛損」、「傷寒壞證」、「傷寒不正氣候」、「傷寒汗不出」、「不明異證」、「雜病」、「諸風」、「風顛異證」、「頭風傷人」、「心邪」、「心驚悸」、「風搐搦」、「胎前產後」、「婦人異患」、「久無子息懷妊不安」、「產中不虞惡候」、「月水不調」、「血崩」、「經候痛疼」、「辨血氣」、「胎動不安」、「胎孕不牢」、「血塊氣癖」、「婦人一切冷病」、「婦人氣暈」、「一切眼疾」、「內障晴散」,「眼目昏眩」、「眼赤風毒」、「眼腫癢痛」、「青盲」、「小兒驚吊」、「小兒驚吊」、「小兒雜病」、「小兒瀉痢」、「小兒潮熱」、「口齒患」、「咽喉惡疾」、「牙槽潰爛」、「牙根膿臭」、「喉閉」、「木舌」、「口舌生瘡」、「喉風」、「身體惡證」、「難明證候」、「丁瘡惡證」、「腎癰腎漏」、「下部病」、「五痔」、「漏瘡」、「惡患癰疽」、「一切傷損」、「損傷疼痛」、「蛇犬傷」、「耳內惡證」、「鼻內患」、「惡瘡」、「毒物瘡腫」、「大風瘡」、「破傷腫毒」、「刀傷骨損」等各種傷病,並按臨床分科,分為「風科」、「大方脈科」、「眼科」、「產科」、「小兒科」、「外科」、「耳鼻科」、「口齒科」、「傷折科」、「金簇科」、「砭石科」、「瘡腫科」、「書禁科」,這就是世人所說的「祝由十三科」。每一種符皆有文字說明,告之配以什麼藥物、如何調藥以服符、療病的方式和宜忌;猶如中醫之配方,從而形成了一套較為系統完整的醫用符法系統。
此外,尚有除妖治病符、資福治病符、九天生神符、日魂符、月魄符、五芽真文、玉嬰神變符、天罡正氣符、青帝護魂符、赤帝養氣符、白帝侍魄符、黑帝通血符、八十一品符、十八玉符、二十四真符、十二經絡符、五帝育魔真符、五帝御魔真符、五天大魔制邪玉文等,都是用於鍊氣存神的人體符。如「八威龍文」,乃天書雲篆。其釋文為:「黃中理炁,統攝無窮。鎮星吐輝,流煉神宮。」內藏修煉之妙旨,「故按六十四卦而成其句,以象中黃之數。凡修當擇丙丁火旺之日,面東南設香幾再拜,以黃素書之書之,或鎮或佩,則萬靈振伏,召集真元,以和三田。更於本命、庚申、甲子、八節、太歲、吉辰服之,召真致靈,日生智慧神光,百神昭感,飛真太虛,萬災不幹,神靈擁護,坐役朝謁,所謂無所不闢,無所不禳也。」
[41]神霄派以傳雷法而聞名,道內亦有許多用於養生的符,如神光符,「吞符一道,百邪見之奔走,聲若急雷,百脈和通,小兒驚風飛屍所中,布氣即安。」
[42]明魄符,「投水中,鼻引氣三十六口,閉氣吞符,以淨水洗耳目,使兆面有金玉光,反老回童,治風病,婦人飲之生貴子,神水順行,百脈安然,為之日月高奔也。」還有腦符,吞服以補腦,「不頭疼,百日諸神朝拱。」目符,飲以清水,「夜神百步有光,不患目疾也。」舌符,「和百毒,生液津潤。」心符,「補心定志,神知神靈,預聞吉兇之事,服百日功成。」肝符,服後「存神放青光益目,永不患眼病,補肝壯骸不老。」脾符,服後「存神在黃氣之中,能造化百物,永氣去病。」肺符,服後「存神放白玉之光,服之永不患嗽疾痰涎之患。」腎符,服後「存玄氣滿室,益精壯元陽不倦,深根固蒂生華萼。」
[43]此外,尚有陰符、胞符、胎符、結符、節答、血符、精符、氣符、神符、命符、三十六天符、三十九章符、混合百神符,去三屍符,制魂符等,皆被用於護命養生、鍊氣修真。
清微派用於內修功夫的符,主要有五元保生符、關脈通開符、氣字符、胄字符、通命符、通靈符、解厄符、衝和符、通真符、服食符、服氣符、明性符、明目符等;天心派有三光符、天皇保命符、真火九芒符、真水十芒符、初陽赤輝化生內景圖、真陽初生玉虛內景圖、明陽輝光赫真內景圖、雲陽火雲赫赤內景圖、洞陽光龍奔飛內景圖、神光無上虛澄內景圖,素華始玄初元內景圖、清光太初生耀內景圖、晶光清明耀華內景圖、金光清虛含真內景圖等;北帝派有安魂符、鎮魄符、上元符、中元符、下元符、獅子符、青龍符、白虎符、朱雀符、玄武符、通目符、天蓬符等,都是用於鍊氣存神、修真通靈的人體符。
道教符簶之術被廣泛運用於人體修煉與性命領域,有存想符簶的入靜法,有吞服符圖的內養法,有佩帶符圖的護身法,有書符召靈的感應法,有化符治病的符水法,其形式和內容儘管變化多端,但究其根本,起決定作用的都是人的意念——元神的功能。因此,天地人體之元氣,亦可運化,打入符中。符以靈光為根本。所謂「靈光」,是指在靜定內修中體證的元神與精氣。當你具備了通神達靈的靈光之後,符咒朱墨等外在形式亦可有可無,無關緊要了。正如《清微道法樞紐•法序》所說:「莫問靈不靈,莫問驗不驗。信筆掃將去,莫起一切念。道者,靈通之至真;法者,變化之玄微。道因法以濟人,人因法以會道,則變化無窮矣。當知法本真空,性源澄湛,了一心而通萬法,則萬法無不具於一心。返萬法而照一心,則一心無不定於萬法。如是當知道乃法之體,法乃道之用。」《道法樞紐》亦曰「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今之行持者不明道法之根源,妄於紙上作用,以為符竅。殊不知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當於身中而求,不可求於他也。」又說:「符者,天地之真信。人皆假之以朱墨紙筆,吾獨謂一點靈光,通天徹地,精神所寓,何者非符?可虛空,可水火,可瓦礫,可草木,可飲食,可有,可無,可通,可變,夫是謂之道法。」
[44]需要指出的是,道教之畫符表面上看似乎簡單,實則複雜。在實際的操作時,需把符分為幾個部分,以便書寫,這種分解叫做「散形」。每一散形在書寫時,都配有不同的咒語、指訣,有時還需存想、布氣、變神,須依次、準確、連續的施行,然後聚合成符。當由各種字本、圖案、線條的散形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成為一道道符時,就叫做「聚形」。由散形到聚形,就如同若干百草靈藥經醫生精心配伍,而成的一劑劑方藥一樣,整個書畫符圖的過程,就叫做「筆法」。
道教養生學是以氣論為核心的。按照氣生萬物的世界觀,道教認為從天、萬物、人,乃至形形色色的東西,都是由於陰陽二氣運化而產生的結果,作為通靈達神的符咒也不例外,它們都是先元氣演變而成的。《雲笈七籖》卷七說:「一切萬物莫不以精氣為用,故二儀三景,皆以精氣行乎其中。萬物即有,亦以精氣行乎其中也。是則五行六物莫不有精氣也。以道之精氣布於簡墨,會物之精氣,以卻邪偽,輔助正真,召會群靈,制御生死,保持動運,安鎮五方。然此符本於結空,太真仰寫天文,分置方位,區別圖像符書之異。符者,通取雲物星辰之勢。書者,另析音句詮量之旨。圖者,畫取靈變之狀。然符中有書,參以圖象;書中有圖,形聲並用。」
[45]符錄依元氣運化而成形,符者合也。「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氣,合彼之氣,神所無形而形於符,作此而彼應,此感而彼靈,果非於符乎?天以龍漢開圖,結氣成符;人以精神到處,下筆成符,天人孚合,同此理也。書符之法,不過發先天之妙用,運一氣以成符。」
[46]由此可見,符簶僅為外表形式,它是元氣的載體。對此御風明確指出:「符無正形,以氣為靈也。靈者,祖氣也。祖氣不明,安侍靈乎?」「書符時全在閉炁,必要鼻先收清炁,送納黃庭,閉九竅,方得元炁充實。下筆書符,一筆掃成,金光燦然,用之即有響應。若走洩元炁,又不以鼻引清炁衝激,安得元炁出來。且閉氣則心不欲動,不生雜念,一意歸中,炁與筆俱轉,意盡成符。行符之士不得玄關之傳,不明祖炁,妄行書符,大可笑也。」
[47]也就是說,符簶之術必須建立在內功丹道之上,否則徒有其形,毫無作用。其內煉功夫中自我凝聚的精氣與體認的元神,才是符簶之術的根本。正如張繼先天師所說:「道法難忘咒與符,必須道妙兩相符。先天道妙工夫到,咒訣符圖可無。」
[48]在修道者看來,符簶便是天地造化、陰陽消息的運動軌跡,是人天合一,形神妙契的全息攝影。《道法會元》卷一說:「符者,陰陽契合也,唯天下至誠者能用之。誠苟不至,自然不靈矣。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精精相附,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紙號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對。」
[49]符錄的靈驗與否,歸根結底是在於自我「至誠」內修中證得的元神。只要在內煉時達到氣機發動、天人感應的境界,一些修真者會在先天(無意識)的狀態下畫出各種符圖。這些由高道大師們畫符圖,往往會產生一些奇妙的現象,誘發某些特異功能,人們覺得玄妙莫渺,故謂之「神授」、「天降」之靈符。
當然,元神的證驗是相當困難的,它需要長期潛心苦志的修煉才能實現。《道法會元》卷四指出:「心須意會,念念皆真,此心即道,平居暇日,持念守真,一點靈光通天徹地,圓陀陀,光爍爍,會合至寶於明堂玉京之室,燻蒸一體,表裡洞明。無事之時,如如不動;偶然拈出,妙用非輕。禍福吉兇,瞭然指掌,不須探問,自然應矣。」
[50]煉養靈光的方法各派均有秘訣。如清微派有日月煉真習定法,法中即運鍊金光以成符篆,頗有特色。《道法會元》卷四載:「凝神靜慮,平氣定息,瞑目端坐,意居中宮,俟其大定,物我兩忘,漸運金光自兩規中出,合為上符篆在面前,金光漸漸開廣,充塞天地,存兆身在太虛中,俯視梵氣充塞於前,萬神環拱聽令。久之如此,出有入無,自然合道,行往坐臥,皆可為之。」
[51]靈光、金光皆為元神之用。元神自靈,可以書符,可以召將,可以祈晴,可以祈雨,可以治病,可以驅邪,凡諸行施術法,無不立應。
如要召令神將,先澄心如鏡明,存想金光從心田起,「便覺虛空之氣升入無形之內,到神室少駐片刻,才若意到,便見神光自兩規出,散滿虛空,天門金光下接地戶,雷光上衝,三合為一,身立於中,為造化之主。便呼召雷劉從天下降,自地湧出,皆有大身,上拄天,下拄地,威光赫奕,拱立聽令,隨意役遣。然雖如是動則有神,何勞存想呼吸出入,元神自靈。」
[52]又如為人治病,法師當虛心靜默,秉筆畫符,「以吾之靈明元神正氣,聚於一符,攻彼患身不正陰氣,陽證加水筆,陰證加火筆,隨證治療。」「如大病有邪,則告檄行洞章類。若是狂崇惡鬼,則告伏魔章之類。諸疾不以大小,並行符與服,不可拘泥,亦不可念及驗與不驗,又成執著。」
[53]至於書符之際,更要閉氣凝神,元神顯現,方可朱墨。書符至訣,不過發先天之妙用,運元氣以成符。訣曰:「先澄澄湛湛,絕慮凝神,使其心識洞然,八荒皆在我闥,則神歸氣復,元神現前,方可執筆。以眼瞪筆端,思吾身神光自兩規中出,便依法書符。存如金蛇在紙上飛走,定要筆隨跟轉,眼書天篆,心悟雷篇。思金光漸擴大,充塞天地,心念三五諱。如召將書符,則用本法召咒,或疊書諸號,皆隨意運用。雖然如是,一點靈光輝天朗地,未曾下筆,已有分別,妙於行持者,尤當於朱墨外用工夫。」
[54]必須全神貫注,「聚精會神,神氣發越而書之。體如驚蝙蝠,翅分八安,筆為勁健。筆力弱則法力弱。疾如飛鳥,一筆掃成。朝期夕斯,運筆研墨,模寫形狀,開目儼然如活,默以神會,自然洋洋乎在左右,不可射度。一筆書之,不可再填潤枯燥濃淡。須是一時精神鼓動,氣勢雄偉,毋生絲毫雜念,毋令片刻間斷,吾之心與筆俱運,吾之氣與咒俱轉,恍惚之間,如見雷神奔走雲務,號令風霆,萬神聽令。如此行用,萬無一失。苟不如之,良由不能聚精會神。」
[55]尤為重要的是,書符誦咒時法師必須「變神」。變神又稱「化身」,即施術者必須進入一種特殊的精神狀態,想像自己與所召請的神靈合而為一,自己變成了一位赫赫有勢的神真,這類似於佛教密宗的「本尊」法,我即天神,天神即我。《道法會元》卷五六說:「凡書符發遣,文字行持,並要化神。火師說:行雷法之士,每遇驅役指呼,把變神訣,叩齒五通,存頭載梁冠,衣朱服,穿朱履,左右有持幢仙人、捧劍掌錄童子、執幅童子、掌惡簿判官、五帝雷公將軍、邵陽雷公、火車元師、諸司神將,皆在吾前後左右,聽令指揮,然後行事。」
[56]《辰州符咒大全》說:「在此行令之際,我即是上天,一切神將鬼卒,皆當聽我號令,於是在焚符誦咒之先,必須變神,瞑目屏息,垂手直立,向四方各吸氣三口,此亦示諸神以威嚴,使知我乃奉命於上清,此時威權,實不啻上清也。變神畢,始可焚符持咒。」
從用於養生內煉,到治病祛疾,道教符咒之術所獨有的技能和絕妙的方法,以及它包含的養生理念、神氣合一、綜合調養等原則,足以使其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相當地位。顯然,即使在現代社會它仍然還有相當的價值,能夠為人們的身心健康做出貢獻。
以下是一些相關的服務信息:
1. 點擊右上角按鈕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當您將有價值的信息,分享給身邊的朋友時,
您的智慧和價值也在增長,也就是佛學說的法布施,
更多的愛和智慧分享請關注「了凡易經學院」
方式一:微信公眾號:JZ6877
方式二:掃描下方二維碼,非常感謝您!
2. 另外,用電腦閱讀或者想保留轉載文章的可以進入騰訊微博http://t.qq.com/wjzsky666/mine,查看,查找,拷貝
3. 了凡易經學院QQ號為:2401580103
關於了凡易經學院的微博、QQ群、遠程教育網正在建設中,屆時請網友多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