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一期畢業的關麟徵,1926年夏天晉升北伐軍憲兵團第三營少校營長,這一年他才不滿22歲(1905年出生),所以27歲的少校軍官真心沒啥稀奇。不妨細算一下,關麟徵1924年底畢業到1926年授少校銜,前後不過兩年半的時間,即便是在飛黃騰達比例很大的黃埔第一期,起點也算是比較高的。
姚子青少校劇照
不過這個關營長有點倒黴,憲兵團在江西南昌槍殺了該市總工會主席,時任第九軍副軍長兼南昌公安局長的朱老總,借這個機會派兵把憲兵團全部繳械遣散,關麟徵也被解除武裝攆出了南昌。後來去南京投蔣,次年晉升上校團長,最終能夠成為黃埔軍校校長和陸軍總司令,除了蔣氏的信任以外,與其職銜升遷速度也有關係,早期甚至甩開了胡宗南半條街。
因為在黃埔一期生中,生於1896年的胡宗南算是年齡比較大的,1924年底畢業時已經年滿28歲,他也是1926年初晉升第一軍教導師的少校營長,但是人已屆而立之年。當然了,黃埔一期生因為趕上了東徵北伐,所以職銜晉升飛快,從關麟徵和胡宗南的從軍經歷來看,從少尉到少校基本就是兩年多時間,可以視為特殊歷史環境下的特例。
中尉劇照
但隨著南京中央軍校的開辦和1935年軍事委員會成立銓敘廳以後,軍銜的晉升就逐漸正規許多了,尤其是「停年」要求的比較嚴格,按規矩少尉升中尉為兩年、中尉升上尉以及上尉晉少校則各需三年,除非有特別貢獻和特殊戰功。也就是說,軍校畢業至少八年才能混到少校。尤其是銓敘軍銜更是一步一個腳印,幾乎不存在校尉級軍官破格晉級的可能。
比如電影《八佰》裡黃埔四期的團附謝晉元,從1926年畢業到抗戰爆發期間歷時11年,才剛剛掛上了中校肩章,就是這個原因。謝晉元到1937年剛滿32歲,淞滬抗戰的1932年曾在第十九路軍任少校營長,這麼算來當時也就27歲,所以在戰爭年代30歲之前成為校官,真心不是啥稀罕的事情。
少尉劇照
抗戰電影《捍衛者》裡面死守寶山城的第18軍98師營長姚子青,乃是1929年的黃埔六期畢業生,1936年晉升少校營長,年齡恰好27歲,能夠在七年時間裡從少尉晉升少校,想必是沾了第18軍是嫡系的光,另外在中央軍校高等教育班第一期的進修,應該也是加分項。抗日報國就不提什麼「前途」的事情了,淞滬會戰期間他率600壯士血灑疆場。一直沒有搞清楚的是,各種介紹中姚子青1937年已晉中校,而電影裡面仍然掛著少校軍銜,從常識上看支持後者。
就更別跟我軍那些將領比了,他們更加年輕更加不拘一格地提拔,林彪27歲時已經是紅軍王牌部隊紅一軍團的軍團長,如果當時我軍有軍銜體系,那最少得是個中將了。而最年輕的開國上將肖華,17歲時已經是少共國際師政委,指揮數千人馬,怎麼也得跟少將軍銜劃等號了,所以戰爭年代,我軍的職銜是沒有一定之規的。
建國初期的少校軍官
但是和平時期軍隊要正規化,破格使用的情況就極為罕見了,按如今我軍的軍銜體系和晉級年限的規定,軍校本科畢業生由少尉晉中尉基準年限為兩年(大專以下為三年),中尉晉上尉為四年,上尉晉少校仍需四年。換句話說,從邁出軍校校門到晉升少校軍銜,普遍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這是絕大多數軍官的必經之路。
然後我們再算一下軍校畢業的普遍年齡,現在大多數孩子是六歲上學,小學和中學總共需要十二年時間、本科再來個四年,從軍校出來授少尉銜怎麼也得22歲,按前述的晉級年限說明,27歲正常也就是上尉副連職或者連職幹部,所以27歲能夠成為少校軍官,進步速度確實夠快的,當然前途一片光明,因為這將意味著,不出意外40歲左右已經是大校銜。
姚子青
出現這種情況也並非不可能,總結起來大概有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是軍校畢業後直接授的中尉銜(確實有,但是比例不大),起點較高並且晉升迅速。第二是部隊特別吸收的專業人才,比如計算機人才或者科研人才,參軍入伍後是直接授銜,那麼會根據高學歷以及高水平,授予高於普遍情況的軍銜。第三是少年得志,早於普通孩子幾年就中學或者大學畢業,然後從軍後年齡偏小。
不過起點高是一回事,軍旅生涯是否一帆風順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27歲的少校也未必將來一定成為將軍,可能會在仕途中出現停頓期,一切的一切,還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把握。
女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