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心理門診】有種糾結叫選擇困難症
都說生活本就是不斷選擇的過程,可很多人在選擇這件事兒上,卻遭遇非常大的煩惱。往往做完選擇題後,又會後悔「真不該選這個的」。這種糾結就是選擇困難症或恐懼症。
浙江大學醫學院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主任醫師陳斌華介紹,有選擇恐懼症的人,往往期待別人能給自己做決定,這個過程常會伴有過度擔心、臉紅、手抖、緊張不安等症狀。
「選擇恐懼症的根源在於內心缺乏安全感,往往伴有性格因素影響,如過分追求完美、自卑等。」陳斌華介紹,當面臨群體決策的時候,比如,大家一起投票選擇,很多人習慣性地「哪種意見佔多數,我就按哪種去做」,可遇到需要單獨做決定的時候就猶豫不決,患得患失,巴不得有個人替自己做了決定才好。
「通常這種人的成長環境多處於被動狀態,習慣了順從,不用考慮選擇。不管結果如何,都不會有後悔的感覺。」陳斌華進一步說,選擇恐懼,顯而易見是不自信和逃避責任的心理。特別是現在一些包辦型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依賴性強,獨立意識差,長大後往往不敢輕易做決定,害怕承擔抉擇的後果。
也有人凡事要求完美,賦予所選事物太多意義,甚至有些強迫,無法輕易做抉擇。越是不能做出合適決定,越是逃避面對事實,變得愈加不敢做決定,從此惡性循環。
陳斌華解釋,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本來適度的緊張,是一種人體有益的本能,因為它能時刻提醒你危險的存在,讓你考慮周全一些,更好地保護自己。但是當這種緊張、恐懼感變得過分的時候,就會給人造成一種壓力,可能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方面的變化,嚴重者可能發展為廣泛性焦慮障礙、強迫障礙等。
在陳斌華看來,「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這副對聯是給選擇恐懼症患者最好的良方。
「其實,恐懼來源於對結果的未知或者是不良的預期,所以解決問題的根本就在於如何儘可能消除對結果的未知性。」陳斌華建議,首先要對面臨的事件予以正確的評價,做選擇的時候,多考慮一些「我得到了什麼」,而不是過分強調「我失去了什麼」,將正反兩方面不同的結果儘可能具體化,從中選擇自己最在乎的結果。
只有認真分析自己為何害怕選擇,是因為害怕承擔責任,還是因為自己拒絕成長,或者說這是一種習慣性的依賴。然後根據自己的問題,進行改變與完善,才是解決之道。
(責編:王文嘉、焦隆)
蘭渝鐵路蘭夏段順利開通蘭渝鐵路蘭夏段(蘭州東至夏官營)段於6月28日6時順利開通,標誌著歐亞大陸橋與渝新歐大通道交匯蘭州樞紐被徹底打通。據悉,在蘭州東至夏官營段開通運營之前,蘭渝鐵路蘭州樞紐、重慶樞紐、南充至高興單線、渭沱至重慶北正線已順利開通運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