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的本土化沒有止境

2020-12-25 光明網

  作者: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李強

  在中國的社會科學主幹學科中,社會學是最早也是最重視本土化研究的。早自20世紀30年代,老一代社會學家吳文藻(費孝通的老師)、楊開道、許仕廉等就提出了「社會學中國化」的主張。恢復重建的中國社會學繼承了社會學中國化、社會學本土化的優秀傳統。所謂社會學的本土化當然絕不僅僅是研究議題的本土化,而是指對於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做出創新使之融入中華大地的文明之中。這樣,我們又回到了一個最為基本的話題:究竟應該怎樣認識中國社會?這是恢復重建的中國社會學界討論得最為核心的話題。對於中國社會的認識在學界是個長久的話題,隨著現代化的深化,我們還是不斷地有新的認識。

  怎樣認識超巨型人口社會

  據統計,中國清代人口激增,從宋、明峰值期的1.1億人增長到清晚期的4億人以上。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為6億人,此後一路攀升,直至今日的近14億人。超巨型人口社會的直接後果是人均資源極為匱乏。例如,我國人均可再生淡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不足三分之一,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為貧乏的國家之一。對於基本國情的認識,陳雲同志的六個字很深刻,「人口多、底子薄」,告誡我們不要頭腦發熱。也正因為如此,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我們的現代化「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時至今日,我們的經濟總量雖然巨大,但人均水平受到嚴重約束。對於近14億人口的社會來說,能夠讓每一個老百姓過上小康的生活,始終是最為重大的任務。所以,民生問題始終是我們的最大問題。當前我們試圖建立覆蓋每一個人的現代社會福利保障體系,迄今還沒有辦法做到全國統籌,遇到的最大難題還是超巨型人口社會的難題。14億人口的乘數效應也是驚人的,譬如如果多數人亂扔垃圾那就會成為一場災難,所以,提高每一個國民的基本素質也是巨大難題。

  超巨型人口社會是什麼樣的社會結構

  這就涉及中國社會分層的基本特徵。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貧富差異巨大的社會,處於權力中心的皇權壟斷了巨大財富,廣大農民是很貧窮的。中國自古城鄉差異就十分明顯,歷史上曾有「國人、野人」之分。這種巨大的社會差異是以身份等級為基礎而存在的。人們日常生活中常有人分三六九等的說法,《左傳》稱「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國語》中也有「明等級以導之禮」的觀點,再者有所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的區分等。身份等級的意識在中國人生活中的影響極其深遠。不僅梁山泊好漢注重排名次,時至今日舉辦會議活動,排名次、擺桌籤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這種身份等級尤其容易與官位相結合,官與民是自古以來的基本社會分層,所以亦有稱,中國是官民社會。身份等級的現象仍然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重要影響。比如,科舉創造了選拔精英的重要渠道,時至今日,全民高度關注的「高考」,其重大社會功能仍然是選拔精英。

  資源配置有效性仍值得探討

  中國自秦以來奉行高度中央集權的體制,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以前,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基本上奉行的是君主專制體制。應該承認這樣的體制機制對於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1911年以後開始嘗試學習西方的民主共和體制,但是屢屢遇到水土不服的難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的經驗教訓頗多。黨和政府居於主導位置上是我們的優勢,集中統一管理,舉國體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過分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顯然有弊端,對於這種弊端,黨中央的文件曾經有非常深刻的批判。改革開放以後,一個重大變化就是承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重大作用,由此帶來了經濟的極大繁榮。所以,要認真處理好政府、市場與社會三者的平衡關係,發揮多個積極性而不是一個積極性。鄧小平說:「我們必須進行政治體制改革,而這種改革又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謂的民主,不能搬用他們的三權鼎立,不能搬用他們的資本主義制度,而要搞社會主義民主。」我們不搬用西方的三權鼎立,但是也必須約束公共權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應該承認,究竟怎樣將集中統一管理的一元化機制與現代民主相結合,在社會學上還有探索空間。

  家庭倫理本位社會對當代社會有什麼影響

  中國自古不是宗教社會,那麼我們依靠什麼維繫社會呢?就是依靠家庭倫理本位的精神理念維繫社會。我國歷史上曾經長期奉行家族、宗族基層自治,族長、士紳階層在自治中發揮重大作用,在這種基層自治體系中有所謂皇權不下鄉之說。由於家庭關係、家庭倫理的核心位置,自古也有「以孝治天下」之說。進入現代體制以後,家族宗族機制雖然解體了,但是,家庭仍然是最基本的社會生存單元。夫妻、父母子女、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仍然是一個經濟社會交往、互助,情感相互依託最為密切的社會共同體。改革開放40年來的社會學研究證明,任何一項社會政策如果尊重、維護家庭共同體的利益,就易於實施、易於推廣,進而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極大動力。反之,忽視或無視家庭共同體利益的政策,不但極難實施、屢屢受挫,也會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傷害。對於廣大老百姓來說,家庭是命根子、是核心,家庭利益至關重要。當然應該承認,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獨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家庭小型化對於家庭倫理本位的信仰信念體系是重大衝擊,實施二孩政策以後,略有一些緩和。

  社會學是從中華民族的信仰信念體系角度來認識家庭功能的。中國自古不是宗教社會,社會道德、信仰價值觀的形成都依據於家庭倫理本位,家庭崇尚是民族崇尚的基礎,家庭倫理本位的內在約束是中國人行為內在約束的基礎,對法治社會的建設、對中華民族信仰信念構建的意義都至關重要。

  除以上四條以外,也還有其他很多特徵,比如在社會關係的處理上,是一種「整體利益社會」思維,將整體利益置於至高無上的位置,強調國家整體利益和個人對於國家的效忠。這種整體利益又得到了土地公有的支撐,這與「個體本位」的西洋社會完全不一。在社會意識形態上,非常強調社會秩序、社會穩定的重大意義,長久以來形成了「治亂興衰」的觀念,好的社會就是「大治社會」,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壞的社會就是亂世的發生。還有崇尚禮儀社會、和諧社會等,囿於篇幅,恕不贅述。總之,社會學的本土化就是依據對中國社會認識的深化而調整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這種認識的深化沒有止境,社會學的本土化也沒有止境。

[ 責編:李貝 ]

相關焦點

  • 日常語言視角下的社會學「本土化」
    近兩年社會學領域有人提及如何「走出中國社會學本土化的誤區」這個問題,如謝宇在《社會學研究》上的一篇文章及圍繞該文的爭論。筆者也曾在一些著述中,從當代人類學本體論視角討論過此類問題。雖然最近這場爭論中提到的本土化還牽涉到學術之外的糾葛,但本文主要關注知識論層面的問題及消除的路徑。
  • 鄭杭生:社會學本土化的擔綱者
    「鄭杭生的觀點,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兩種形態的觀點,解決了社會學領域一個多年沒有解決的問題。」時任社科院院長的胡繩給予這樣的評價。多年來,鄭杭生帶領社會學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著名的「社會運行論」「社會轉型論」「社會學本土論」「社會互構論」「實踐結構論」等社會學「五論」從這裡發端,社會運行學派由此創建。由鄭杭生主編的《社會學概論新修》已先後出了4版,是國內最受歡迎的社會學教材之一。
  • 上研好書丨王寧 :社會學本土化問題中的癥結與出路
    社會學本土化或中國化是一個自民國時期就提出的議題。自從20世紀80年代社會學學科在中國恢復重建以來,這個議題就不斷被提出、討論和爭論。大致來說,圍繞社會學本土化的爭論產生了兩大陣營:本土化倡議者和本土化反對者。文章認為,社會學本土化的討論應深入「知識創新力不足」的制度根源問題。知識創新力不足問題解決了,社會學本土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 「閱讀中國」今日講座 | 翟學偉:社會學的本土化與文化自信
    主題 社會學的本土化與文化自信 時間長期致力於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的本土化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現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儒家道德的社會化路徑」首席專家。 講演內容簡介 近年來有關於社會學本土化的討論日趨熱烈,根本原因在於社會學如何面向自己的社會進行學理性的探索。
  • 中國計算社會學研究呈現理論關懷和本土化自覺
    較之西方社會學界,中國的計算社會學的發展並不顯落後。相反,在部分領域還初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分析模式和數據挖掘渠道。中國計算社會學的發展,充分證明中國社會學家具有當代學科交叉融合的視野和格局,以及引領全球社會科學發展的潛力。  中國計算社會學發展,呈現出理論關懷、本土化自覺和實證導向高度統一的特徵。
  • 王處輝 孫曉冬:近三十年社會學學術研究的發展軌跡與本土化反思
    (二)社會學恢復重建後的學術研究本土化探討  1979年,中國社會學正式進入重建期[1],儘管有部分經歷過初創期的學者繼續從事重建工作,但是在注重「補課」與「學習」的這一時期尚沒有大陸學者明確地提出社會學的本土化問題,社會學本土化的探討,是作為港臺以及海外華人學者關於社會學學科的發展經驗傳入大陸社會學界的。
  • 燕大社會調查與中國早期社會學本土化實踐
    這是因為,除與前面這些調查同樣試圖確切認識中國社會外[1],後者還帶有更為自覺的社會學本土化意味,從而構成了中國早期社會學本土化實踐的重要一環。燕大社會調查的這個面相,主要得力於被稱為「社會學中國化的奠基人」的吳文藻。[1](p675)正是他和其他一些燕大教師不斷培養和組織學生結合人類學方法深入實地,才形成了這批調查。
  • 以中國經驗構建本土社會學
    改革開放後,社會學研究方法是最先啟動的研究方向,在20世紀80年代可謂獨領社會學研究風騷。作為社會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學研究方法的開展究竟是純粹的學理積累,還是經世致用的工具?40年來,這個問題一直沒有確定的答案。
  • 本土化與主體性: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向
    謝宇教授主張的關鍵在於,中國究竟是應當建立一個依附於西方主要是美國的社會學,還是建立中國自己的社會學。表面上看,謝宇教授反對的是社會學本土化主張,實質上反對的是建立中國社會科學的主體性,認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與美國社會學不同的中國社會學,也沒有必要建立中國自己的社會學。筆者顯然並不贊同。的確,社會科學是西方舶來品,中國是從西方學來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的。
  • 本土化與主體性: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向
    謝宇教授主張的關鍵在於,中國究竟是應當建立一個依附於西方主要是美國的社會學,還是建立中國自己的社會學。表面上看,謝宇教授反對的是社會學本土化主張,實質上反對的是建立中國社會科學的主體性,認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與美國社會學不同的中國社會學,也沒有必要建立中國自己的社會學。筆者顯然並不贊同。的確,社會科學是西方舶來品,中國是從西方學來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的。
  • 謝宇:中國社會學本土化是個偽問題
    本文試圖從議題本土化、應用本土化和範式本土化三個角度說明社會學本土化是個偽問題。        從議題上來看,中國社會學的研究議題已經相當地本土化,而且不必為突出本土化特徵而束縛研究。        從應用上來看,一些應用西方理論或方法的中國研究本土契合性不足,其原因在於研究者本身缺乏對社會學的認識和對如何做好研究的理解。
  • 賀雪峰|本土化與主體性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向——兼與謝宇教授...
    謝宇教授主張的關鍵在於,中國究竟是應當建立一個依附於西方主要是美國的社會學,還是建立中國自己的社會學。表面上看,謝宇教授反對的是社會學本土化主張,實質上反對的是建立中國社會科學的主體性,認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與美國社會學不同的中國社會學,也沒有必要建立中國自己的社會學。筆者顯然並不贊同。的確,社會科學是西方舶來品,中國是從西方學來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的。
  • 韋伯方法論視域下的「中國社會學本土化」
    在「議題本土化」層面,研究的「本土化」常與「國際化」相對,似乎二者存在矛盾:研究本土的東西就不夠「國際化」,研究「國際化」的東西就遠離了「本土化」。以韋伯方法論觀之,這樣的矛盾並不存在。一個研究是否「國際化」與研究的地點沒有任何關係,僅與它所達到的價值層次有關。
  • 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理論建構與方法論探討 _中國婦女報<20170627...
    研討會立足婦女/性別學科建設與推動的本土化發展,圍繞 「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理論提煉與總結」「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探討」「本土性別社會學教學工作實踐與理論反思」三個專題進行研討。研討會立足婦女/性別學科建設與推動的本土化發展,圍繞 「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理論提煉與總結」「本土性別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探討」「本土性別社會學教學工作實踐與理論反思」三個專題進行研討。婦女/性別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婦女學是西方女權運動第二次浪潮的產物,自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至今已有近40年曆程,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仍需不斷前行。
  • 喬治·裡茨爾:美國社會學的麥當勞化
    本文的工作與第一個目的相符,即使用應用一個理論概念,麥當勞化,來提高我們對社會學和,特殊說來,對社會學理論的理解。  麥當勞化和社會學  在此項元社會學的練習,我將要分析到當代社會學的發展的基本趨勢。本文的論題便是社會學正在被麥當勞化,正如現代社會的其它方面一樣。
  • 中國特色社會學的形成與發展
    從那時起,我國社會學界就致力於在本土文化環境中發展社會學,使之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為中國社會發展服務。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學學科建設也曾遭受過挫折,但是眾多老一輩社會學家如費孝通、雷潔瓊等,堅持探索如何將社會學研究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為中國社會學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1979年,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召開。
  • 中國社會學的話語傳統與趨勢
    抗日戰爭時期,一批社會學知識分子聚集雲南昆明呈貢縣魁閣,開展了大量的田野調查,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著作。張之毅先生的《易村手工業》《洱村小農經濟》,史國衡先生的《昆廠勞工》《個舊礦工》,谷苞先生的《化城鎮的基層行政》,田汝康先生的《內地女工》《芒市邊民的擺》,胡慶鈞先生的《呈貢基層權力結構》等一大批社會調查成果的問世,為中國社會學樹立了寶貴的研究傳統。
  • 《探索與爭鳴》|中國知識:轉型期社會學「中國化」的斷裂
    社會學的「中國化」到底缺的是什麼?我覺得,我們缺的是「中國知識」。一學者與普通人看待社會現實的差異在於,學者並不是簡單地用眼睛來看世界的,他是通過自己頭腦中大量的專業知識儲存來處理外部信息,是經過專業存量知識對其進行有效性解釋從而來把握認知對象。
  • 地理語言學在中國的本土化
    本土化不足妨礙地理語言學落地生根  地理語言學於20世紀40年代由比利時神父賀登崧傳入中國,但與現代漢語語法學、音韻學等不同,地理語言學在中國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賀登崧的研究並沒有在中國開花結果。  方言研究奠定地理語言學本土化基礎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漢語方言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調查描寫,方言的歷史比較也有了很大的進展,這些都為地理語言學在中國的新發展創造了條件。
  • 論文 | 走向「理論自覺」與「方法自覺」:婦女/性別社會學在中國(1995-2010)
    中國性別社會學:學科化與本土化【編者按】今天為大家推送「中國性別社會學:學科化與本土化」主題的收官之作。浙江師範大學林曉珊教授以「理論自覺」與「方法自覺」為線索,對1995-2010年間中國婦女/性別社會學的探索路徑和發展趨勢進行了梳理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