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課堂】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生兒重症醫學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低體重早產兒得以存活,但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是一種可控制的致盲性眼病,防盲的關鍵是早期發現,及時幹預。然而,由於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發生在眼底,早期不能通過眼睛表面發現,因此提醒廣大家長,早產兒眼底篩查不容忽視,要儘早為孩子進行眼底檢查。
日前,早產兒靜靜在北京友誼醫院出生,出生時體重僅1200克,因窒息復甦後一小時轉入兒科新生兒監護室。25天後,我去兒科病房常規篩查時發現,該患兒雙眼下方視網膜各見兩處出血斑,診斷為視網膜出血。之後通過進一步檢查,確診為視網膜病變,必須在72小時內治療,否則會造成不可逆轉的視力損害。治療方法是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注入患側眼部玻璃體內,以促進視網膜血管新生。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是視網膜新生血管的主要作用因子,較傳統雷射治療,其副作用小,患兒痛苦也會明顯減輕。
在與患兒家長充分溝通後,我們為患兒成功實施了玻璃體腔注藥術。術後患兒恢復良好,目前已順利出院。需要強調的是,孕36周以下、低出生體重、長時間吸氧的早產兒,其未血管化的視網膜會發生纖維血管瘤增生、收縮,並進一步引起牽拉性視網膜脫離和失明。部分早產兒因醫療條件所限或家長未能引起足夠重視,而未能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其結果很可能導致寶寶後期雙眼幾近失明,並失去治療的最佳時機。建議早產兒出生後4周至6周,或者矯正胎齡32周開始進行首次篩查。如果第一次篩查正常,2周至3周後複查。胎齡34周以上的,首次篩查正常,4周後複查,直至視網膜血管發育完成,方可結束篩查。
(作者:王康,系北京友誼醫院眼科主任醫師,鄭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