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話:貝託魯奇導演《末代皇帝》修復版將於9月17日在香港重映,該片也曾於今年5月在中國臺灣重映。這部《末代皇帝》是小編一直想推薦的,以一個外國電影大師的眼光來看一個王朝的結束,來看一個人不由自主地被捲入歷史洪流的命運,即使到今天,依然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除了角度,本片製作也相當經典,橫掃1987年「第6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服裝獎、最佳作曲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攝影獎和最佳美工獎!
《末代皇帝》影片從溥儀被抓後開始講述,回憶和現實兩條線並行,展現了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心酸的一生。溥儀的命運從被慈禧挑中送進宮的那一刻便註定了,他始終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無論怎樣掙扎,都是別人手中的一顆棋子。奶媽的離開、那扇走不出去的紫禁城大門、第一次被驅逐、偽滿洲國的二次登基、婉容之死,還有在偽滿洲國永遠也打不開的大門,溥儀的一生都被這道門阻攔著,悲慘且孤獨。故事最後,溥儀買票再一次回到自己曾經的家,他的一生從這裡開始,也在這裡畫上了一個句號。魔幻現實主義一般的蛐蛐終於從罐子中走了出來,這何嘗又不是他的一生?最後的時刻終於得到了解脫。
《末代皇帝》由「義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三家聯合攝製,於1986年7月28日正式開機。就在此前不久的4月份,「文化部」頒布了針對影視劇對文物保護的相關規定,指明國際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室內禁止一切拍攝,但《末代皇帝》劇組恰好在規定頒布前提交了申請。或許作為義大利知名左派人士,貝託魯奇獲得當時相關部門的充分信任,這部外國血統的電影,獲得了令同行傾慕不已地在紫禁城內重要場所實景拍攝的特權。這成為讓人百感交集的中國影史花絮。飾演皇后婉容的女主演陳衝說:「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一個沒有遊客的故宮裡,能聽到自己咚咚的腳步聲踏在石板上。」
中國方面對拍攝作出了嚴格的限制,以保證紫禁城的建築和文物不會受到意外破壞。由於拍攝期間進入片場的審核嚴苛,即使是莊士敦的飾演者彼得·奧圖爾忘帶工作證,也同樣被拒之門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幼小溥儀的登基大典,乃真正意義上唯一進入太和殿內部完成拍攝的影像,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個拍攝要求被提出時,相關部門慎之又慎地對待——俗稱金鑾殿的太和殿,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歷經幾個世紀,作為皇權的象徵見證歷史,不可在保護方面有任何疏忽。
推車、搖臂和燈光設備會給宮殿帶來潛藏的撞擊和火災風險,權衡之後,最終這個段落僅由一名攝影師使用斯坦尼康拍攝完成。貝託魯奇說:「如果我們那天沒有去太和殿實拍,影片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此後即便有劇組能進入故宮,如《大腕》,也只能在非開放區或一些不重要的宮殿外取景。在太和殿前千人匯聚,甚至因拍攝需要把英女王都拒之門外的豪舉,恐怕再也無法複製。除登基大典一場戲是真正進入太和殿內完成拍攝之外,其餘的內景戲份大部分完成於位於北京電影製片廠或義大利的攝影棚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