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電影《末代皇帝》,導演不是中國人,而是一個義大利人?

2020-12-13 美麗的老鴨子

導讀:歡迎來到美麗的老鴨子,今天主要講的是經典電影《末代皇帝》,導演不是中國人,而是一個義大利人?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溥儀是戰犯,是賣國賊。然而正史總是冰冷的,它喜歡把一個人的功過鐵板釘釘,從客觀上去評判一個人的好壞。如果推薦一部電影來講述溥儀的心聲,我想那就是《末代皇帝》了。《末代皇帝》拍攝於1987年,讓我驚訝的是導演居然不是中國人,而是一個義大利人,叫貝納爾多·貝託魯奇。一個西方人拍攝一個東方的故事,處理拿捏得十分到位,不得不讓人驚嘆。

且不說它投資了多少人力物力,也不說它在1988年一路碾壓了多少奧斯卡獎項,單是每一個鏡頭都處理的很有藝術感。影片是通過1950年的溥儀的回憶來講述整個故事的,當時溥儀從蘇聯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並通過寫自傳的形式來交代罪行。人的記憶可以追溯至其在娘胎裡的胚胎時期,這種記憶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被遺忘。而人的最初的記憶往往是在一件強烈刺激的事情下發生的,一旦發生便終身難忘。那麼溥儀的最初記憶一定是從三歲開始的。

他的記憶片段應該是這樣的:那天月黑風高,馬嘶人嚷,侍衛鏗鏗的步履聲,搖擺的燈籠,馬車的吱呀,阿嬤溫暖的懷抱,以及母親的哭泣。就在那天夜晚,深居皇宮的那個老女人的一道懿旨無情地斬斷了他與父母的親情,也為他傳奇的一生拉開了帷幕。影片沒有直接圍繞溥儀的人生經歷大量鋪陳,而是鏡頭不斷在過去與現在之間不斷切換,講述過去的溥儀的人生中的幾件重要的事,也間接地將溥儀的過去與現在做了對比。當溥儀一行匆匆趕到皇宮,還沒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接著皇上崩了,太后甍了,老女人最後一道懿旨讓他成了新皇帝。

按說當皇帝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但他阿瑪沒理由高興,他額娘更是苦的死去活來。因為誰都知道溥儀進宮是兇多吉少,帝國已是黃昏,那個老女人生前窮奢極欲,臨了居然把這麼大的一個爛攤子交到一個三歲的孩子手上。對此我也曾有過疑問,為什麼不把江山交給光緒帝的弟弟醇親王溥儀的父親手上?查到了很多解釋,最讓我信服的就是溥儀過繼到了光緒的膝下。影片有幾個鏡頭是讓我印象深刻的。比如:當慈禧太后甍了後,一群喇嘛衝進來做法事,三歲的溥儀走到他阿瑪面前說:「阿瑪,我們回家吧!」

他阿瑪跪在地上給他磕了一個頭,這時陽光從窗欞照射進來,一片昏黃籠罩著他們,讓人沉悶,而他父親的一磕頭包含了多少無奈。當溥儀登基時,三歲的他在龍椅上焦躁不安。歷史上的他登基時是被嚇哭了,因為文武百官的山呼「萬歲」,這時他父親安慰他:「噓!不要鬧了,就快完了!」這是很犯忌諱的,預示著大清就快完了。還有小溥儀走出太和殿去擁抱那一片帷幕上的金黃,以及一位大臣獻給他的一隻蟈蟈。然而在宮裡的日子並不是快樂的,被袁世凱逼的退位後他就一直被軟禁在宮中。

九歲時他的弟弟溥傑穿黃色衣服讓他知道了自己不再是皇帝的事實,隨即他最依賴的心靈寄託者阿嬤被趕出皇宮。經歷了兩件事情的打擊,他很無助,但他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他只能一遍一遍地重複一句話「我一點也不明白」。影片中有兩個鏡頭讓人揪心,一個是他衝進阿嬤的房間裡發現阿嬤不在,兩眼裡全是慌亂和無助。再一個溥儀瘋狂地追逐他阿嬤的轎子,空蕩蕩蕭條的皇宮和紅色的厚重的城牆更襯出了他的孤獨。阿嬤是溥儀的奶娘,歷史上叫王連壽,是溥儀的精神支柱。溥儀當皇帝是很任性的,調皮兇狠,但是正是王連壽,才讓溥儀有了人性。

因為九歲的溥儀不肯斷奶,王連壽被趕出宮,後來溥儀建立了偽滿洲國後找到了她。可惜1946年她在日本殘餘勢力的暴亂中被害身亡。隨著年歲的增長,權力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他越發地想逃出這個深宮。好在新來的太傅莊士敦理解他,他們亦師亦友,儼然知己。莊士敦是英國人,在中國工作了三十餘年。1919年他來到紫禁城,當溥儀的老師,教他地理和歷史,他將西方文明帶給溥儀,大大開拓了溥儀的視界。在影片中,莊士敦是一個溫和的紳士,在宮中只有他懂溥儀,只有他能讓溥儀傾訴心裡話,他也處處幫溥儀抵制宮中封建落後愚昧思想。

在他眼中,溥儀是很可憐的,沒有實權,沒有自由,不被允許騎自行車,配眼鏡遭到所有太后大臣的反對和格格宮女太監們異樣的目光,甚至他的母親去世了,他也不準許去看她一眼。這時的溥儀的內心是崩潰而又瘋狂的,他騎著莊士敦送給他的自行車穿梭於宮牆之間,宮牆似乎變得更加厚重了,厚重得要把他壓扁。莊士敦回到英國後為溥儀寫了一本書叫《紫禁城的黃昏》,裡面也包含了對這位末代皇帝的深深的同情。末代皇帝的不幸還在於他不能做主自己的婚姻。

1921年的中國在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下慢慢走向開放,一個普通的百姓都可以婚姻自由,而溥儀不行,就因為他的特殊身份。那年他十五歲,到了成家的年紀。清朝還延續了親族通婚的舊習,在所有的格格中他選擇了文繡,然而太后卻選擇了婉容,因為身份地位,因為血緣親疏。他甚至做好了逃跑的準備,莊士敦告訴他說:「皇上結婚了就是成人了,就可以做您想做的事了。」於是他決定結婚,然後去做他「想做的事」。本以為婉容是封建古板的,可是在新婚之夜,他驚喜地發現婉容就是自己理想中的妻子。

她有個美國的家庭教師,她會英文,會快步舞,她的思想比他還開放。所以他在那一夜愛上了婉容,這也促使他後來對待婉容比文繡要好。時光悄然又划過了三年,這一年溥儀萬萬沒想到他會被趕出紫禁城。紫禁城裡是古代,城外是現代,他一直生活在古代中,與世隔絕,城外發生的大事看似與他無關,實際上每一場變亂都在影響著他。1924年,馮玉祥倒戈回京,推翻了曹錕,隨後便把溥儀趕出了皇宮。從前一直抱怨,一直想著逃出皇宮,如今出來了,他卻慌了。

是啊!自己畢竟在這裡生活了十五年,自己的幼年、童年、少年都在這裡,這裡的感情是無論如何也割捨不掉的。被趕出皇宮的溥儀去了天津,然後投靠了日本,回到他祖先興起的地方,建立了偽滿洲國。關於溥儀投靠日本,在國家民族大義面前是說不通的,然而在人情事理面前是說得通的。因為當時願意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的只有日本人了。當時的中國還受狹隘三民主義的影響,排滿情緒高漲。更何況有兩件事直接打擊到了他,一件是文繡與他離了婚,一件是孫殿英炸了他的祖墳。他無路可走,只好選擇了一條不歸路並越走越遠。

溥儀是不幸的,他一生三次當皇帝,都是沒有實權的皇帝,他的命運一生都在被別人操縱,成為傀儡。他有政治理想,他投靠日本人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他卻淪為了日本的兒皇帝,放縱日本在東北肆意妄為。因為他的不幸,連累了他的家人遭受不幸。其中,他的生母因為宮廷爭議吞了鴉片自盡。文繡在宮中沒有過一天好日子,在宮外還要跟著他顛沛流離。最苦的是婉容,原先多麼有活力,多麼漂亮,多麼有思想,在後來到了東北被活活折磨成了神經病,一生唯一的孩子也被害死了,包括她自己最後死了都不知道屍骨在哪裡。

溥儀又是幸運的。中國各個朝代的末代皇帝的命運基本都是悲慘的,溥儀似乎命好得多了。他退位後依然享受著皇帝的優待,在偽滿洲國也享受著皇帝般的待遇。他是戰犯卻拿到了國家的特赦令。毛主席接見過他,周總理關心他的婚事,而且他還當選了全國政協委員。更有甚者,在文革時期,他的名字被周總理寫進了保護名單中。1967年,暮年的溥儀再一次走進了紫禁城,這是時隔多年後他第一次走進故宮,也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走進故宮。影片中的他還要買票進入,這讓他意想不到同時也很感慨。

下午的陽光照在空蕩無人的故宮,照在漢白玉臺階上,留下了他孤獨的影子。影片的最後,他跨過「禁止入內」的警示牌,來到他當年登基的地方。一個紅領巾攔住了他,紅領巾是門衛的兒子,溥儀向他解釋:「我以前也住在這裡。」順手指著龍椅說:「我以前就坐在那兒,我是中國最後一個皇帝。」紅領巾不相信,問他:「你怎麼證明?」溥儀笑了,坐到龍椅上,從龍椅的墊子下拿出一個蟈蟈籠子,那就是他當年登基時一個大臣送給他的。遙想多年以前,他的弟弟溥傑也讓他證明自己是皇帝的時候,他命令一個太監把墨盤裡的墨水喝下去。

如今這二者互相照應,反映了年歲的變遷和溥儀心境的變化。影片最後處理得很玄幻,紅領巾打開籠子,一隻健壯的蟈蟈爬了出來,而他一回頭,溥儀已經消失不見了。《末代皇帝》拍攝於1987年,與溥儀生活的年代相隔很近,整部影片涉及到故宮的內容都是在故宮的原場地拍攝的,所以它能給人一種很厚重的年代感。影片中多次出現的「開門」也仿佛成了喚醒溥儀的記憶,串聯古今的鑰匙。還有,這部電影是純英語對白的,中國觀眾可能不習慣,因為沒有了溥儀標準的北京話,似乎少了一種韻味。

不過無論如何,後來的影片是很難超越它了。關於溥儀的罪行,我認為周總理說的是最貼切的了,周總理對溥儀說:「你當皇帝的時候才兩三歲,那時的事不能讓你負責。但在偽滿時代,你是要負責的。」溥儀一生都想逃離紫禁城,一生都想回到紫禁城,因為紫禁城裝著他的一個皇帝夢,無論怎樣,他一生都很難走出紫禁城。或許他追求的不是這些,他最大的遺憾就是生在了帝王家。或許在他彌留之際,他童年時阿嬤哄他睡覺的一段歌謠會飄入他的耳中。「月兒明,風兒靜,樹葉遮窗欞……」

文/美麗的老鴨子原創,轉載請註明美麗的老鴨子原創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再見了,義大利導演貝託魯奇逝世,《末代皇帝》成絕響
    而這位出生於義大利帕爾馬的導演,再次回到了中國人的視野,這一次的重回,將是永別。說起貝託魯奇,和中國有解不開的緣分,其中最大的就是事件就是1986年在中國故宮拍攝的《末代皇帝》,這也成為了他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件事。
  • 《末代皇帝》:一部好的傳記電影
    我們歷史書上幾句簡單的話,是他不能由己的一輩子其實這部電影已經在我的影單裡躺了很久很久,可慚愧的是聽到導演逝去的消息才讓我覺得沒有理由再拖著了,也讓這次觀影多了緬懷的性質叭。看完電影跟我爸講電話,他說《末代皇帝》剛拍出來的時候,中國觀眾不買帳,中國政府也封禁(可能是因為片尾的諷刺意味)。
  • 這部電影拍的是中國皇帝,為何是外國導演英文臺詞?
    這部電影拍的是中國皇帝,為何是外國導演英文臺詞?大家最近看多了宮鬥劇,不知道還記不記得小時候有一部很經典的電影《末代皇帝》。我小時候看的時候,還很奇怪為什麼拍中國皇帝的電影,卻是英文呢?還是一個外國導演來拍的,不知道大家看的時候有沒有過這個疑惑呢?來,聽我給大家分析一下。《末代皇帝》是講的溥儀的一生,前半生作為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後半生卻是一個顛沛流離的普通人。這樣極其差異的人生,會造就溥儀一個什麼樣子的性格呢?而執導的是一位義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這位導演為什麼會拍攝這樣的一個題材呢?
  • 末代皇帝9月17日香港重映?太和殿因拍攝此片把英國女王拒之門外
    貝託魯奇導演在《末代皇帝》片場小編的話:貝託魯奇導演《末代皇帝》修復版將於9月17日在香港重映,該片也曾於今年5月在中國臺灣重映。這部《末代皇帝》是小編一直想推薦的,以一個外國電影大師的眼光來看一個王朝的結束,來看一個人不由自主地被捲入歷史洪流的命運,即使到今天,依然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除了角度,本片製作也相當經典,橫掃1987年「第6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服裝獎、最佳作曲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攝影獎和最佳美工獎!
  • 《末代皇帝》臺灣重映,斬獲首周票房冠軍,超《霸王別姬》等片
    5月15日,曾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末代皇帝》在臺灣重映,重映僅兩天,就創下了票房紀錄。獲得了超250萬新臺幣的周末票房,獲得了首周票房冠軍。如此票房成績,超過了《肖申克救贖》、《霸王別姬》等經典電影,再次創造票房佳績。其實,這部影片第一次在臺灣上映的時候,就曾經斬獲過億的票房,成為了臺灣首個票房過億的電影。為何會有如此好的成績呢?這和影片的內容和呈現效果是分不開關係的。《末代皇帝》這部電影,講的是中國最後一任皇帝溥儀跌宕起伏的一生。
  • 在電影《末代皇帝》中,坂本龍一演了1個角色還作了44首曲子
    經出版社授權,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從新近出版的《音樂即自由》一書中,節選了坂本龍一口述的拍攝《末代皇帝》及為這部電影作曲的「一團混亂」的故事。劇組輾轉北京、大連、長春之間,在真的紫禁城裡拍戲,仿佛「時光倒流」;坂本拒絕執行貝託魯奇導演安排的切腹情節,「是要選擇切腹?還是要選我?」最後他們只好改成了開槍自殺。
  • 《末代皇帝》是哪國拍攝的電影,為什麼在語言上說英文?
    最近看了一下《末代皇帝》這部電影,電影以類似紀錄片形式拍攝的,劇情和拍攝水準還可以,唯一讓人感覺難受的地方就是語言。《末代皇帝》雖然已經設置了中文版本,但仍然時不時的蹦出來一句英語,看的小編真是不舒服。為什麼整部電影中經常有英語的部分呢?
  • 你知道麼,《末代皇帝》裡的那個監獄長其實大有來頭
    《末代皇帝》是小編本人非常喜愛的一部電影。第一次看《末代皇帝》的時候是小時候在江蘇教育電視臺上,當時還以為這是一部中國人拍的電影,只是奇怪為什麼劇中人物都說英文,後來才知道這部電影原來是義大利導演作品。電影主要在歐美地區上映,上映後深受全球觀眾好評,並且該當年獲榮項多項年度奧斯卡年度大獎。
  • 現代芭蕾舞劇《末代皇帝》 用腳尖展現溥儀一生
      末代皇帝溥儀跳芭蕾,是不是很穿越?5月12日,由遼寧芭蕾舞團打造的中國現代芭蕾舞劇《末代皇帝》「駕到」青島大劇院。三歲黃袍加身,殘缺的童年、扭曲的親情、虛偽的愛情、屈辱的尊嚴,沒落皇帝溥儀的一生 ,幾多悲歡離合 ,幾多榮辱愛恨,觀眾可以跟著演員的腳尖,穿梭於「宮廷立柱」中,了解這位末代皇帝的如夢人生。
  • 義大利產的4部高分經典電影,其中中國題材的獲獎最多
    西西里是義大利的一個小島,與我國的可可西裡莫要混淆。瑪琳娜:扮演者女神莫妮卡·貝魯奇,點菸場景已成為經典。乍一看是情色片、性啟蒙片,但結合歷史環境、人物遭遇,會為她惋惜悲傷。美麗有時既是恩賜,也是不幸的根源,女主的美成為了人們玩弄和唾棄的對象。《海上鋼琴師》1998年上映,導演朱塞佩·託納託雷出生於西西里島,也正是上面「瑪琳娜」的導演。
  • 這部豆瓣9.2的電影,更像是一個東方主義式奇觀
    5月15日,曾斬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末代皇帝》在臺灣重映,重映僅兩天,就創下了票房紀錄。獲得了超250萬新臺幣的周末票房,獲得了首周票房冠軍。截止到24日,票房已累計達到650萬新臺幣。如此票房成績,超過了《肖申克救贖》《霸王別姬》《天堂電影院》等經典電影,再次創造票房佳績。
  • 義大利電影大師雲集,我心中10部最佳,全在9分以上。(上)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大師費裡尼曾經說過,「我拍的一切都是自傳式的,即使是描繪一個漁夫的生活,也是自傳式的。」所以說,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在於他們的天賦,經歷,更在於他們,能用天賦講出自己的經歷,而且這些經歷還能讓大多數人感同身受。
  • 因《末代皇帝》走紅的尊龍,成為國際巨星後,為何不受國人待見?
    人終究是歷史的人質。 1987年由義大利導演貝爾託魯齊執導的電影《末代皇帝》橫空出世,讓這個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再次受到了人們的關注,尤其是讓許多從未仔細了解過中國的西方人,看到了在當時的時代條件下,一個帝王的人生經歷。
  • 天堂電影院|這部臭名昭著的電影,如何成了影史經典?
    所以這部電影也就爭議不斷,經常被人抨擊,堪稱是臭名昭著。(相比之下,帕索裡尼讓演員集體吃屎,是經過演員同意了的,那就沒問題。) 但無論如何,電影還真的是好電影,就算是瑪利亞·施奈德,也在2007年表示,雖然被看作一個性愛符號讓她覺得十分難過,使她名譽掃地,使她崩潰。但現在,「我終於可以正視我在電影中的表演並欣賞它。」 要談這部電影,還是要從馬龍·白蘭度和貝託魯奇說起。
  • 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人
    他集當時西方人對東方華人所有最惡劣的想像於一身。傅滿洲系列電影包括:《神秘的傅滿洲博士》(1929),《傅滿洲的面具》(1932),《傅滿洲之鼓》(1940)等十幾部。電影的結局往往是白人最終戰勝異類,傅滿洲遭到懲罰死去,卻又在下一步電影中奇蹟般復活。與傅滿洲電影同期,好萊塢還有另外一個經典的華人形象,那就是神探陳查理。
  • 陳衝:一個女性電影人的衝鋒
    說起來,不會當主持人的中年導演不是好記者,在賈樟柯的「循循善誘」下,論壇現場某種意義上成了一次陳衝個人從影經歷的全景式回顧:14歲從影,在1980年的電影《小花》中一舉成名,此後更在《末代皇帝》、《紅玫瑰白玫瑰》等影片中塑造了不同類型、性格迥異的女性形象。1997年,執導《天浴》開始,陳衝開始嘗試導演工作。她最新的一部導演作品,是由作家王剛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英格力士》。
  • 有一種溫暖叫中國援助,有一種電影見證中國情誼!
    紫禁城裡的義大利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偷自行車的人》《羅馬11時》……說到義大利電影,離不開新現實主義。這場上世紀40年代開始的電影運動,使紀實性、長鏡頭等美學風格蔚為風潮。在相隔近12000公裡的中國,第三代名導謝晉也深受啟發。
  • 他卻拍了部唯一進入故宮實地取景的西方電影
    故宮雨後倒影視頻截圖實際上,世界上還真有一位幸運的導演,在80年代獲準進入故宮拍攝,將故宮的每一幀畫面真實鐫刻進膠片,他就是義大利電影大師貝託魯奇。大家熟知的義大利電影《巴黎最後的探戈》,就是貝託魯奇的作品,在上世紀80年代曾以內參片的形式,在我國小範圍公映。
  • 史上第一部進入太和殿拍攝的西方電影,竟然有這麼大來頭
    當然,除卻其堪稱「封神」的影史地位,這部電影的幕後拍攝歷程,也可算得上是前無古人。 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末代皇帝》由義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拍攝。 早在電影開拍之前,貝託魯奇就已經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 《末代皇帝》:3歲稱帝40歲入獄,被命運囚禁一生,卻慶幸下場好
    作為中國的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這一生比小說都精彩。他3歲登基,6歲退位,18歲被趕出紫禁城,28歲當上傀儡皇帝,40歲淪為囚徒。而他去世前的身份,是花匠。溥儀的人生大起大落,極具戲劇性,他的故事也多次被搬上大銀幕。上世紀八十年代,義大利導演貝託魯奇拍攝了電影《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