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海公園派出所民警劉文立能流利地用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荷蘭語、日語等十三種語言和外國人交流。 中新社發 杜燕 攝
|
北京民警脫口能說十三國語言 因被訓斥發奮學習
2008年06月27日 16: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版權聲明:本稿件為中國新聞網「奧運專稿」,未經特別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北京北海公園派出所民警劉文立能流利地用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荷蘭語、日語等十三種語言和外國人交流。 中新社發 杜燕 攝
|
中新社北京六月二十七日電 題:北京民警脫口能說十三國語言
中新社記者 杜燕
「二OO八年,我要用外國人的家鄉話帶他們逛北京。」這是北京民警劉文立在奧運年裡最大的願望。
不惑之年的劉文立能流利地用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荷蘭語、日語等十三種語言和外國人聊天。
從業之初,劉文立只是名穿警服的電工。在京郊一家漁場,他拿了十幾年的錘子和鉗子。
一九九五年世界婦女大會在京召開,劉被臨時調至會場周圍值勤。期間,一位金髮碧眼的女士走向他,滿眼期待地說了一堆。「她的語調很美,但我真的一句沒聽懂,尷尬之極。」這種經歷刺激年輕的劉文立要學英語。
之後,他每天固定收聽英文廣播節目、朗讀英文資料;每天背著攝像機,把上下班路上見到中英文對照的路牌全部拍下,回家整理、背誦。
那些日子,劉還專找外國人,上去就是三句英文臺詞:我能為您做點什麼需要知道些什麼嗎我是警察,很高興為您服務,以此套得幾句地道的英語。
努力讓劉脫穎而出,成為北京民警中第一個拿到英語口語高級證書的人,並被譽為北京首位「雙語警官」。之後,他被調至北海公園派出所景山萬春亭值勤。這裡每天接待約千人外國遊客,他高興有了「用武之地」。
但一次值勤時的英語主動詢問,卻換來一位法國遊客的訓斥,這讓劉下決心挑戰自我:從單純的學英語,發展到學十餘種外語。
一段時間內,他就在離家不遠的一間常有外國人光顧的餐廳「守株待兔」。一天,餐廳來了位法國人,為了引起對方注意,他故意哼了段馬賽曲。果然,法國人馬上過來搭話,聽說劉文立想學法語很高興,掏出記事本,寫下中法文對照句子,一遍一遍帶著他念。二個小時,劉文立收錄了三十多個法語句子。
此後,他用相同的辦法學習了其他語種。「法子雖然笨點,卻很實用。」劉說。
提起練外語,劉道出獨門絕技:把練外語當成一場演出,融合趙本山的小品、郭德綱的相聲、周星馳的表演。同時,了解其他國家的名勝古蹟、著名歷史事件,與外國遊客聊天時,讓對方能找到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講外語不是句子跟句子的交流,而是人與人、心與心的碰撞。」他相信自己不僅可以提供好的警務服務,還能帶動身邊更多的人學外語。
二OO四年,劉從五百多名競爭者中勝出,成為雅典奧運會火炬傳遞手之一。「因為這四百米,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片兒警,變成北京市民學外語的楷模,成了媒體追逐的對象」。 他說,「奧運改變了我的一生。」
今年八月,劉將奔赴四川再次舉起奧運聖火。
【編輯:宋方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