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裡,今安匹兮龍為友。——《天馬歌》
在1969年,甘肅武威縣發現了一座古墓,這座古墓看似是一位曾經極具威望者的墓,這座墓中古文物眾多,除了棺材外還有大量的財寶和古蹟。專家經過排查,這座墓室中總共出土了古文物231件,其中最有名的當數儀仗傭了,這個儀仗傭最前方的帶隊文物,即是名震四方的「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是郭沫若起的名字,能看出他對這物件的喜愛,相傳那時候他本在蘭州陪同外賓,在來到甘肅博物館的時候,他在古文物的陳列室裡一眼就看到了銅車馬儀仗隊,他對最前方的帶隊銅馬最感興趣,對它的製作與雕工更是讚不絕口,他連聲稱讚這真是一件世間少有的珍品,並且以物件的形態為它取名「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的名氣非常的高,在1986年被定義為國家級文物,且因為它的形象蘊含著非常多的歷史故事,所以也被古文物愛好者們喜愛。在1985年,它的形象更是被利用定義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2002年,它被禁止出國展覽,到如今它仍然是絲綢之路開拓進取精神的標誌。或許有人不解,提及旅行,人們想到的事物應該還蠻多的,譬如大海、山川、標誌性建築物,這些形象作為旅遊業標誌出現或許更仍讓人一目了然,可最終國家旅遊標誌卻偏偏定義成了馬踏飛燕的形象,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在古籍《相馬經》中,曾經有寫到過:野獸在地上行走、魚兒在水中暢遊、鳥兒在空中翱翔。作為馬,一定是在地上奔馳的,它們迅猛且矯健。而作為鳥,它們天生就是天空的使者,看似馬兒和鳥兒不會有什麼交集,最多也可能只是鳥兒在馬的身上片刻停留。可「馬踏飛燕」卻能做到讓馬兒踩於飛翔的鳥兒身上,這就是十分精妙的一個設計。
鳥兒、馬兒和魚兒本被譽為自然界生物的三齊,而其中最無關的天上地上被融合了,造型設計者的意圖到底是什麼呢?據悉,銅馬所踏的鳥是一種「烏」,即烏鴉,不過這不是日常我們提及的那種不怎麼「友好」的烏鴉,而是神話傳說中,象徵著「太陽」的「烏」。中國現代神話故事記載中,有不少關於烏和太陽之間的關係,在《山海經》與《淮南子》中都有過記載。神話證實了,烏鴉是太陽的載體,當年后羿射日,九隻太陽落下,皆化為烏鴉,因此烏鴉也就成了太陽的代名詞。馬踏飛燕因此有了,馬兒踩著太陽矯健飛躍困難的寓意。
而馬踏飛燕作為儀仗隊的領頭,它不僅象徵著墓主人生前的地位,更是一種特殊的引領寓意,能夠權勢死者生前的威望。拋出寓意不說,馬踏飛燕本身的原型是很難在網絡上搜尋到的,因為這尊文物的正面其實會讓觀看者有些「跳戲」,它並非破損也並非不好看,而是這尊雕像的還原度過高,馬兒在奮力奔跑的時候,它的面部表情都扭曲了,太陽的灼熱更是燒的它內心火燙,它的表情都不免有些失控,甚至有些扭曲。這個表情看上去甚至令人無法理解,每當考古學家或是專家看到,都不免表示會「跳戲」。
結語
為了保留它完美的形象,也很少有人拍馬踏飛燕的正面照。如果大家看到了馬兒正面照的表情,可能也會忍俊不禁,憋不住笑,這尊雕像的神聖感也可能在觀者的心中會減去幾分。因此,再經過專家們深思熟慮的思索後,他們最終決定還是只暴露這匹馬兒的側面照。一方面能體現出馬兒肢體線條被雕琢的精細,另一方面則能避免它正面示人。不過,馬兒的表情更體現了古代雕刻家和藝術家們對藝術追求的真實性,這幅文物如今依舊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被不少人讚嘆。
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