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從先秦時期算起到如今,出土的文物已經不勝枚舉,在我國最著名的博物館——中國博物館中,收藏著一座鼎,它的名字叫做司母戊鼎。說起司母戊鼎,熟悉歷史的朋友基本都能說上一兩句,它是在河南安陽出土,是一座西周時期祭祀所用的青銅器。
司母戊鼎的出土代表了我國古代最高級別的青銅鍛造技術,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青銅器中最大、最重的。現在的司母戊鼎館藏於中國博物館,已經在2002年被列為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但是你們知道嗎,在我國甘肅省博物館也有一個著名的文物,考古價值極高,也是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它的名字叫做——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的出土
在1969年10月,這座東漢的青銅器在甘肅省武威市出土,關於它的出土還有一段趣味歷史。1969年的中國,正是備戰備荒的年代,當武威縣生產隊的成員在挖防空洞時,一鋤頭下去居然挖出一塊磚頭。
緊接著他們在磚頭背後發現了砌牆體,推倒砌牆體後隊員們發現了一座墓室,當這個墓室被發現後,隊裡的幹部立馬派人前來檢查,而且還將現場保護起來。
他們發現這座墓室中,有著一駕銅器馬車,還有一座非常罕見的銅奔馬,他們用架子車將這些罕見的銅器運出墓室交到了生產隊的庫房,為此,幹部們還專門列出了一個文物清單。
過了不久,上級政府派了專門的考古人員來對這個新發現的墓室以及這些文物來考察,經過專業考古人員的查看才知道,這座墓室的年代是在東漢,而且最有考古價值的兩個文物就是這座銅奔馬和這駕銅馬車。
這座銅奔馬的「伯樂」還是當時的詩人郭沫若,他看出了這座銅奔馬的考古價值,還為它專門做了宣傳,果然當銅奔馬到北京展覽時一鳴驚人。
後來學者為這座銅奔馬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馬踏飛燕」,但是關於這個名字在當時還是有一點小爭議。
關於馬踏飛燕名字的爭議
這座銅奔馬現如今被稱為馬踏飛燕,其實就是因為這個名字好聽又好記,但是這個銅奔馬腳下踩著的真的是一隻燕子嗎?其實不然。
其實銅奔馬腳下踩的更像是一隻龍雀或者烏鴉,也正是因為這隻鳥的形象較為抽象,才會讓學者對銅奔馬的名字遲遲不敢下定義。
最初這座銅奔馬的名字其實是叫馬超龍雀,後來馬踏飛燕這個名字是郭先生定下,才被廣為流傳下來。
其實不管這座銅奔馬的名字叫什麼,它都是我國研究東漢歷史上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國最寶貴的文物。
而且現在這座名叫馬踏飛燕的銅奔馬已經被甘肅省博物館館藏,而且還因為最具代表性,從而被作為我國的旅遊標誌。
為何一直沒有「正臉照」
不管是作為語文課本上的例子還是在網上搜出來的圖片,這座銅奔馬的照片一直都是側面照片,通過它的側面照片,我們可以看出一匹膘肥健壯的馬兒踩著一隻龍雀展示出自己矯健的身姿,它長著大口,我們仿佛都可以聽見它高亢的嘶吼。
但是在從這座銅奔馬被爆出的「正臉照」上可以看出,正臉的馬兒極富喜劇效果,它歪著嘴,仿佛在發出哈哈的大笑,身子測斜著,好像就要跌倒一般,相信每一個看到這張照片的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過這也正是還原了在疾跑中馬兒的形象,可謂是十分還原現實了。
小結
作為一件國寶級的文物,銅奔馬代表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也是一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所以在這件國寶身上,我們可以看出早在東漢時期人們就很看重積極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