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件國寶級青銅器,它的正式學名為「銅奔馬」,語文課本中對它有非常熟悉的描述。「馬踏飛燕」於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為東漢時期的文物,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公斤。1986年 「銅奔馬」被定為國寶級文物,後成為國家旅遊標誌,現陳列於蘭州的甘肅省博物館。
課文「馬踏飛燕」中描述,這匹銅製的駿馬,膘肥身健,體形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它頭微微後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後揚起。它張開大口,人們仿佛聽到了它高亢的嘶鳴聲。
「銅奔馬」四肢修長,三足凌空,一隻蹄子踏在正在飛翔的燕子身上,馬兒昂首嘶鳴。這樣的造型既顯現出駿馬的神採,又表現出馬兒奔馳之快,就連飛翔的燕子都比不過。
但是無論是課文,還博物館宣傳畫冊中的圖片,或者網上旅遊攻略中上傳的照片,幾乎所有關於「馬踏飛燕」的照片全都是從兩側拍攝,為什麼大家都不拍它正面的拍照呢?
從兩側看,銅奔馬英姿颯爽威武霸氣,但是如果從正面直視,你會發現「畫風突變」,讓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來,與此前大家嚴肅的心態完全不同。
此時的國寶「銅奔馬」,像極了一隻撒歡的野馬,與側面相比,「顏值」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當然,這些都是我們普通人這件國寶的一些調侃,拍側面照的真正原因是為了最大程度地呈現「銅奔馬」的絕妙姿態,展現出自己全部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