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馬踏飛燕」只拍側面照片?原因:正面不忍直視

2020-12-23 城市金融觀察者

「馬踏飛燕」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件國寶級青銅器,它的正式學名為「銅奔馬」,語文課本中對它有非常熟悉的描述。「馬踏飛燕」於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為東漢時期的文物,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公斤。1986年 「銅奔馬」被定為國寶級文物,後成為國家旅遊標誌,現陳列於蘭州的甘肅省博物館。

課文「馬踏飛燕」中描述,這匹銅製的駿馬,膘肥身健,體形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它頭微微後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後揚起。它張開大口,人們仿佛聽到了它高亢的嘶鳴聲。

「銅奔馬」四肢修長,三足凌空,一隻蹄子踏在正在飛翔的燕子身上,馬兒昂首嘶鳴。這樣的造型既顯現出駿馬的神採,又表現出馬兒奔馳之快,就連飛翔的燕子都比不過。

但是無論是課文,還博物館宣傳畫冊中的圖片,或者網上旅遊攻略中上傳的照片,幾乎所有關於「馬踏飛燕」的照片全都是從兩側拍攝,為什麼大家都不拍它正面的拍照呢?

從兩側看,銅奔馬英姿颯爽威武霸氣,但是如果從正面直視,你會發現「畫風突變」,讓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來,與此前大家嚴肅的心態完全不同。

此時的國寶「銅奔馬」,像極了一隻撒歡的野馬,與側面相比,「顏值」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當然,這些都是我們普通人這件國寶的一些調侃,拍側面照的真正原因是為了最大程度地呈現「銅奔馬」的絕妙姿態,展現出自己全部的魅力。

相關焦點

  • 馬踏飛燕為何幾乎都是側面照,正面照很少人拍?正面照太搞笑
    銅奔馬是比較官方的稱呼,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提到銅奔馬或許還不是特別熟悉,不過只要談到馬踏飛燕,恐怕就沒有人不知曉了。銅奔馬與馬踏飛燕是同一種物品,在我國也十分受到人們歡迎。不過,馬踏飛燕為何幾乎都是側面照,正面照很少人拍?原來,這是因為馬踏飛燕的正面照太搞笑,認為與人們想要表達的意義不太相符。
  • 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從沒有正面照?看到最後,忍不住哈哈大笑
    但是你們知道嗎,在我國甘肅省博物館也有一個著名的文物,考古價值極高,也是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它的名字叫做——馬踏飛燕。馬踏飛燕的出土在1969年10月,這座東漢的青銅器在甘肅省武威市出土,關於它的出土還有一段趣味歷史。
  • 國寶「馬踏飛燕」很少拍正面照?看了這組表情包你就知道原因了
    本文轉自【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 國寶「馬踏飛燕」人盡皆知呆萌可愛的正面照更是讓網友忍俊不禁那麼它做成表情包 又是什麼畫風呢 近日甘肅省博物館結合「在嗎」「比心」「謝謝」等常用語
  • 差一點被當廢銅賣掉的馬踏飛燕,為何一直是側面照,結果一看便知
    「馬踏飛燕」,就這樣郭沫若將它命名成詩一般的名字,也是從此它的地位由普通博物館來到了大眾眼前。這年的12月份,在郭沫若的引介下,這匹「馬兒」得以在世人面前展出,還永久進駐故宮博物院成為影響世界的文化遺產,後來參與英國、法國、日本等國的巡迴展覽後,「馬踏飛燕」的世界性被普遍認可。
  • 為何很少有人拍馬踏飛燕正面照?看到正面照後,讓人忍俊不禁
    專家經過排查,這座墓室中總共出土了古文物231件,其中最有名的當數儀仗傭了,這個儀仗傭最前方的帶隊文物,即是名震四方的「馬踏飛燕」。馬踏飛燕是郭沫若起的名字,能看出他對這物件的喜愛,相傳那時候他本在蘭州陪同外賓,在來到甘肅博物館的時候,他在古文物的陳列室裡一眼就看到了銅車馬儀仗隊,他對最前方的帶隊銅馬最感興趣,對它的製作與雕工更是讚不絕口,他連聲稱讚這真是一件世間少有的珍品,並且以物件的形態為它取名「馬踏飛燕」。
  • 商丘的文化符號,你是否還記得「火球」和「馬踏飛燕」?
    雕塑頂部的「馬踏飛燕」是中國旅遊標誌,雕塑造型來自漢朝文物「馬踏飛燕」青銅器,託起「馬踏飛燕」的為3條升騰的火龍,我們叫「火球」,寓意著商丘是燧人氏鑽木取火的地方,是火的發源地。升騰的火龍還代表著商丘蓬勃發展的今天和明天。整個雕塑將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內涵與商丘深厚的文化脈絡融為一體,極富現代藝術特徵。雕塑採用內鋼結構,總體高度20.05米。
  • "馬踏飛燕"成"立馬滾蛋"暴露幾多草率
    05月15日 07:01 來源: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 作者:劉言飛語 編輯:王文英 廣西 劉言飛語     「馬踏飛燕
  • 國寶「馬踏飛燕」的真正寓意解讀出來了!
    雕塑「馬踏飛燕」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國寶,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被一些村民首先發現的,隨後震驚全國,它優美的造型、巧妙的力學構造都彰顯著古人的智慧,一匹駿馬踩在一隻飛燕身上,這樣有什麼寓意嗎?馬踏飛燕雖然早就進入了我們的語文課本,但老師除了教我們為古代勞動人們的智慧創造自豪外,也說不清工匠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創作這個作品。學術界雖然也有各種解釋,但都不能令人信服。
  • 銅奔馬為何不叫「馬踏飛燕」了?馬蹄下究竟是什麼鳥?再議銅奔馬
    銅奔馬原本只是甘肅武威雷臺一位將軍墓中出土的39匹銅馬中的一隻,因「馬踏飛燕」而名聲大振,也因其獨特的造型而享譽世界。「馬踏飛燕」這個名字是它最早的名字,流傳的也最廣。但是,自這個名字被叫定之初就一直存在著爭議。
  • 太原「馬踏飛燕」雕塑底座英文錯了20年
    原標題:標誌建築「馬踏飛燕」底座英文錯了20年  太原市文化和旅遊局:會儘快修改  「這種錯誤不改正,多影響省城的形象呀!」7月10日上午,太原市民陳先生給山西晚報打來熱線電話,希望能將位於長風街建設南路口的「馬踏飛燕」雕塑底座上的英文錯誤徹底改正。  「那是我開車左轉等紅燈的時候發現的。」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是燕子嗎?專家:踏的是匈奴王冠上的鷹!
    1971年,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在參觀甘肅博物館,對馬踏飛燕給予高度的評價,認為它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是一件稀世珍寶。當時甘肅省博物館的臨時負責人王毅認為:銅奔馬蹄下踩的這隻鳥雙翅較身軀略小,膀梢尖細,疾飛時膀梢向外與身軀平行,呈三叉式,這正是飛燕形象的反映。
  • 大名鼎鼎的文物「馬踏飛燕」踏的可能不是燕子
    東漢 馬踏飛燕(甘肅博物館藏) 為何演變為「杏林春燕」?前面三字,「杏」與「幸」諧音,「杏林」象徵有幸上榜者,「春」代表「春闈」,即春天舉行的京城會試。以「燕」代「宴」,原因有三:一是燕子秋去春回,是春天的象徵;二是「宴」與「燕」諧音;三是以「燕」代「宴」,在畫面上更有詩情畫意。
  • 太原標誌性建築物「馬踏飛燕」底座下的英文錯了20年
    7月10日上午,市民陳先生給山西晚報打來熱線電話,希望能將位於長風街建設南路口的「馬踏飛燕」雕塑底座上的英文錯誤徹底改正。 「那是我開車左轉等紅燈的時候發現的。」 底座三面都有英文 還有修改過的痕跡 7月10日上午,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來到了長風街建設南路口,這個路口,就是人們常見的標誌性建築物「馬踏飛燕」。
  • 馬踏飛燕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名字很好聽,卻不了解其深意
    關於馬踏飛燕好多人都不了解,馬踏飛燕是古代一位大將軍墓中出土的一個文物,剛出土的時候大家對於馬踏飛燕並不感興趣,後來遇到了郭沫若,郭沫若對於馬踏飛燕的價值進行了重新的評估,便斷定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文物,隨後眾人們才終於意識到這個東西的不尋常,那麼你知道為什麼他的名字被郭沫若命名為馬達飛燕嗎?
  • 「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 」雲博這件鎮館之寶大有來歷
    在上世紀的考古圈中流傳著一句著名的俗話:「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這句貌似開玩笑的話語,其實卻體現著上世紀中國考古大發現中,一南一北兩件傳奇國寶的故事。造型極為精美,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體現了當時漢代工匠極為出色的鑄造水平和藝術水平,可以說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文物,是國寶中的國寶!如今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 國寶級文物復刻,馬踏飛燕,銅鎏金家居擺件
    馬踏飛燕 國寶級家居擺件 尺寸:長50 寬12 高40 重量:15 斤 馬踏飛燕是東漢青銅藝術的傑出代表。別稱銅奔馬、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原物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 身份證照片醜到不忍直視?一起體驗三次重拍選美照
    回放 身份證照片醜到不忍直視?一起體驗三次重拍選美照 身份證照片太醜是很多人揮之不去的煩惱。
  • 日本「垂直大橋」爆紅後真面目被揭開,看到側面照:難怪只拍正面
    日本「垂直大橋」爆紅後真面目被揭開,看到側面照:難怪只拍正面眾所周知,近幾年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旅遊業的蓬勃發展,真的是有越來越多人都喜歡上了外出遊玩,而且旅遊不僅能放鬆心情,也可以讓人很好的開闊眼界。
  • 太原標誌性建築「馬踏飛燕」底座英文一錯20年 相關部門:儘快修改
    7月10日上午,太原市民陳先生打來熱線電話,希望能將位於長風街建設南路口的「馬踏飛燕」雕塑底座上的英文錯誤徹底改正。雕像是什麼時候設立的?底座上的英文字母哪裡出現錯誤了?對此,記者進行了採訪。1底座三面英文兩面都有錯還有明顯修改過的痕跡7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了長風街建設南路口,人們常見的標誌性建築物「馬踏飛燕
  • 娛樂圈最早整容的女明星,被人舉報退出選美比賽,照片不忍直視!
    並被導演王晶大力追捧,成了王晶拍的各個電影裡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當年王晶拍的電影幾乎都涉及三級電影的行列,邱淑貞在裡面飾演角色的照片很多到現在都讓人不忍直視。不過當時那個年代的香港早已經習慣了這些長得美的女演員下海拍露骨的電影。也是因為這些電影才讓邱淑貞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如一隻「性感野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