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中和現實工作聯繫最密切的是組織、激勵、領導部分。
組織分為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通俗理解就是,寫在公司規章制度組織架構部分的,誰是總經理誰是項目經理誰是搬磚的這種被所有人知曉的,是為了實現企業目標比如盈利而成立的就是正式組織。
非正式組織是局部自發形成的、小範圍的,比如公司官方大群就是正式組織,幾個要好的同事因為王者或者吃雞組成的遊戲群就屬於非正式組織。
非正式組織的領袖人物不一定是位高權重者,也有可能只是遊戲玩的好或者天生話比較多。
對待非正式組織,要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並引導其與企業目標一致,及時發現問題並糾正。
對於一味抱怨消極的非正式組織,要堅決予以遏制,當然前提是管理者知道小團體的存在,所以這也要求管理者要關注員工的日常表現。如果管理者從來不關心員工動態,估計就算小群體集體離職領導也是最後一個知道的人。
要想企業高效率,首先要知道員工來工作的原因,就是滿足個人需要。即使是畫大餅,也只能忽悠那些本來就對大餅有期待的人。
需要分為生理和心理,拿錢回家買飯租房屬於生理需要,是生存的必備條件。
自己的工資比別人高、受到肯定屬於心理需要,是產生幸福感的來源。
幸福感 well-being,第一要務是 being 也就是活著,well 就是好好的活著。
什麼叫好呢?每個人的需要重點都不一樣。
所以就會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與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的區別。
有人覺得住大房子開豪車就是幸福,但這種幸福更多的還是來自於社會認同,如果把他扔一個荒無人煙的星球上去,住城堡也不會覺得開心,因為沒有人啊!
那句話「看,這是朕為你打下的江山」也得有人在旁邊看著才能有滿足感不是,否則就是一個人的獨角戲了。
對於人來說,最最基本的需要當然就是吃喝。但同樣是要吃飽肚子喝飽水,為什麼會有粗茶淡飯和山珍海味的區別呢,這就是個人行為的不同了。
需要無好壞,層次沒高低。比如看英美劇和玩吃雞,都是娛樂的需要,並不存在誰更值得驕傲的鄙視鏈。
個人行為受到很多因素的印象,比如文化啦、家庭啦、天氣啦~比如今天天氣不好,你可能就點個外賣不出門了,或者因為是冬至就有很多人選擇吃餃子,外國人肯定不會在正月十五吃元宵,就是這個道理。
個體行為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群體行為的影響,比如人大商學院的仲理峰教授講的,他當年在一個鄉鎮中學教英語的時候考了研究生,後來又讀了博士成了人大的老師。
從那之後他所在的中學老師們就有了個考研的傳統,前前後後有 16 位老師考上了研究生。
也許在其他的學校,也有老師有進修的心,但是沒有這個環境的話,就會顯得很突兀,也許在別人眼裡就成了異類。
仲老師說後來再回學校見到老同事,問他們考研幹啥?老同事說,你個專科生都考上研究生了,我們本科的還能不如你嗎O(∩_∩)O哈哈哈~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個人需要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五個層次。
下面用一個末世流金手指主角的故事講一下馬斯洛需求理論。(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假設把你扔在一個末世星球,到處都是參天大樹和野生動物,那麼要想達到幸福的目標,要先活下來也就是解決吃喝的問題,吃了一肚子野果之後你還沒毒發身亡,恭喜你通過了第一關。
天快黑了,野獸出來覓食。你找到一些大葉子和樹枝搭了個樹屋,解決了被大多數野獸襲擊的問題,通過了第二關。
就這樣過了一個星期,你開始覺得孤單,這時候哪怕看見隔壁老王都能兩眼淚汪汪。很快你看見了幾個原始人,可是卻聽不懂對方在說啥。
跟著原始人回了他們的聚居地,三個月後你掌握了「原始人語言」技能,終於可以開始聊天啦!
因為頭腦靈活(其實就是會使用工具),你教會原始人捕魚和設置陷阱抓兔子並且發現了可以用來種植的小米。
原始人的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提高,你被選為首領(原始人終於結束了崇尚武力的階段,選了個弱雞當族長)。
你帶領部落發展壯大,兼併其他部落,建成了星球上第一個城鎮,從此你有了個稱號叫黃帝。
如果一個領導天天遲到早退、朝令夕改,又怎麼指望員工做到遵守規則呢?
其實這篇差不多應該是十天前寫的,但是懶癌發作,寫了一半懶得寫了。
我的《管理學原理》快看完了,現在終於能分清楚國考這幾門了。
管理四大職能就是:
計劃——今年地裡要種啥?
組織——老王種瓜、老張種豆。
領導——天天披星戴月帶領老王和老張幹活。
控制——本來想種黃豆,長出來的是紅豆,咋辦?
在管理的過程中,先要制定戰略,然後種什麼品種的西瓜、種出來怎麼包裝運輸怎麼賣就屬於市場營銷,資金往來記錄開支就屬於財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