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大庭廣眾下哭鬧不止時,你會怎麼辦?
抱起孩子直接回家,亦或是向孩子妥協答應TA的請求?
近日看到一則視頻,孩子躺地上大哭30分鐘,媽媽無奈蹲在一旁。
獲得網友一致點讚:
媽媽的做法很對,不管他,但卻看著他,不離開視線。
當然面對孩子哭鬧,處理方式不止這一種,如何更好地防止孩子哭鬧呢?
著名學習科學和家庭教育專家趙雨林老師對此在《讓愛更智慧》一書中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
01 孩子為什麼愛哭鬧
人除了在生下來那一刻的啼哭是生理性的,其他的哭都是由於自己沒有得到滿足而做出的反應。
孩子為什麼愛哭鬧?原因其實很簡單。
孩子哭是因為自己感到痛苦或難受而做出的最原始的反應,於是會傷心流淚;孩子鬧是因為自己得不到滿足而做出的最本能的反抗,他感到難過,也不讓別人舒服。
哭鬧是孩子的情緒化表現,雖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但是如果超過一定限度,則表明孩子的無能、懦弱和無理,既不得體,也無價值。
其實,哭本來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人剛生下來的時候,還不會說話,只能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足或不舒服,如尿了、溼了、冷了、熱了、餓了的時候,人就會哭。所以,哭是人類最初的一種信息表達方式。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開始學會用語言、動作等來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
如果父母沒有讓孩子從小學會用其他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孩子很容易把哭當作最常用的手段和伎倆,即便孩子都上學了遇到問題,他們還是會首選用哭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種孩子的心智模式仍舊很幼稚。
02 孩子愛哭鬧是父母慣出來的
孩子之所以喜歡哭鬧,一是他們的心智還不成熟,沒有更高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由於歷史經驗的原因,他們認為用哭鬧的模式來處理事情比較可靠。顯然,這與父母有莫大的關係。
很多父母都很疑惑:孩子愛哭鬧為什麼是父母的錯?
請父母們細想一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只要一哭,父母就抱起來哄,尤其是爺爺奶奶,更是看不得自己的孫子、孫女哭,這種情況,是不是很常見?
這是一種行為上的強化,慢慢地,孩子就會認為,哭是打開父母關愛之門的鑰匙,只要一哭就能辦成事,如果不行,那就多哭,狠狠地哭,這樣更能達成自己的願望。
所以,孩子養成了一遇到不滿足就哭的習慣。正是因為孩子「掌握」了父母的「捨不得」,每當遇到不滿意,他們就會用哭鬧的方式期望得到父母的滿足或遷就。
這就容易培養出一種怪異的思維方式:什麼事情都可以用哭的模式來解決。
哭是上帝給孩子的第一個「武器」。
一般情況下,孩子愛哭鬧的高峰期只有兩年左右,有效期不過六年。如果孩子從小學到中學一直用哭鬧的方式解決問題,這都是父母慣出來的。
03 改變孩子哭鬧,父母要適當「狠」一點
既然孩子愛哭鬧是一種習慣,是父母塑造出來的一種不良模式,那麼要改變孩子的這種模式,就需要父母狠下心來,學會拒絕孩子不當的、無理的要求。
首先,父母要向孩子正式說明,他們以往的哭鬧行為是不合理的,不正確的,並說明原因。
然後,父母要給出解決辦法,對孩子明確說明:「如果不哭不鬧,還有的談,如果繼續哭鬧,這個事情沒的談。」父母對此要嚴格執行。
雙贏傳家寶之戒尺刻有《戒子蒙訓》
正像《誠子蒙訓》裡第八條所說:「遇挫擇省,多哭無益。」
比如孩子看到一個玩具想買,但家裡已經有了好多玩具,所以不能給他買,孩子可能會因此不高興、不開心,很可能會馬上哭鬧起來。
這個時候,父母要想辦法讓孩子停止哭鬧,常見的做法是轉移孩子注意力,但是還沒安靜一會兒,孩子很快又會號啕大哭起來。
對此,有的父母向孩子「認輸」,乾脆買了,結果是下次孩子還會用同樣哭鬧的方式去對付父母;
有的父母是用疾言厲色甚至恐嚇的方式來呵斥孩子,讓孩子感到恐懼而不哭,這種方式同樣沒有效果,孩子很可能小步慢跑著繼續哭。
那到底應該怎麼辦?
父母應該這樣開導孩子:「寶貝,先別急著哭,等我和你說完話以後,你再哭不遲。」
語氣要輕鬆,這樣會給孩子一個提示,讓他意識到,這樣的哭是不合規矩的,而且這也是一個暗示,即如果一定要哭,也是可以的,但爸爸媽媽並不在乎你哭。這樣,孩子就會評估一下哭的「價値」了。
父母都應該有這樣的體驗,孩子不小心摔倒了,雖然很痛但不一定會哭,可是看見爸爸媽媽了,就開始大哭起來。
哭是一種傾訴,如果沒有對象、或者對象不在乎,那麼哭就成了一件很無聊的事情,很快就會停止了。
接著,父母應繼續說:「寶貝,我們出來時說好的,你答應過不哭的。」
這是要告訴孩子,既然出門前有約定,這樣的哭就是沒有道理的,如果不講道理不守規則,就不會有理想的結果。
然後強調:「我跟你再說一遍,今天肯定不會給你買,哭也不買,哭沒用…今天不買,不代表以後不給你買,但肯定不是今天。因為你今天用哭的方式,那麼你今天就不可能得到玩具了,得到玩具的時間會推退。所以,你考慮清楚再哭。至於什麼時候給你買得看你的表現,什麼時候合適了.咱們再說,今天你的表現肯定是不行的。你也該想想為什麼不給你買,你已經有好多了,誰也不能一下子把所有想要的東西都買齊,對不對?多哭無益,你想哭兩聲,就哭兩聲吧,多哭沒有用。」當然,父母說話時要微笑,不能生氣。
有的父母總是很愛面子,覺得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哭大鬧很丟人,於是,倉促之間就答應了孩子無理的要求。
其實,孩子正是抓住了大人的這個心理,把哭鬧發揮得淋漓盡致。
所以,父母應該自然大方地告訴孩子:「沒關係,你想鬧就鬧吧。沒人認識我,即使有,我也無所謂,你別覺得會給我難堪。真正丟臉的是你,萬一遇到你的同學怎麼辦?」如此,孩子沒有了倚仗,很快就會覺得無趣,也就不再哭鬧了。
父母一定要用堅決的態度讓孩子明白:哭鬧這件事情是不受歡迎的,任何地方,沒有人歡迎無理哭鬧的人。
哭鬧是弱者的標籤,是一種無能的表現。
父母還要牢記:溺愛不是真愛,「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有時候「酷」一點,「狠」一點,對孩子的成長會更好。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要學會剛柔並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