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哭鬧,大多數父母認為哭鬧是不好的、丟人的、沒用的,於是粗暴制止孩子,朝他發火大吼:不許哭!
有些父母見不得孩子哭,捨不得孩子難過、傷心,於是立即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從而讓他停止哭鬧。
一位年輕媽媽帶著孩子在街上玩,路邊有很多賣貨的,有吃的,有玩的。孩子不知道看上了什麼東西,讓媽媽買。
媽媽沒有同意,孩子就在大街上躺下哭鬧,路過的人有很多,都向這位媽媽和孩子看了過來。年輕媽媽不知道是心累了還是很尷尬,也直接蹲在地上,看孩子的哭鬧,沒有打算過去向孩子妥協。
過了一會有一位老奶奶,過來安慰孩子哄孩子,可是也沒有管用,就這樣孩子躺地大哭近30分鐘,我看到的都是這位媽媽的無奈,家長到底怎麼教育孩子呢?碰到此情你會怎麼做?
網友評論:支持這個媽媽,別以為她心狠,她的心比誰都疼,比誰都難受,等孩子哭累了他自己站起來,不能慣著。
一位媽媽說,「孩子的哭聲讓我很緊張,讓我總想做出什麼事情,好讓孩子儘快停止哭。」
為什麼?因為在人類大腦的潛意識中,哭聲常常與無助、危險有關。在過去的叢林生活中,童孩的哭聲往往意味著危險,比如被野獸襲擊或遇到其他危險。
當這樣的因果關係大量發生後,不僅變成了人類生存的自我保護機制,也變成了一種經典條件反射,那便是——孩子哭了,父母就緊張,繼而迫切地想採取行動。
很多父母沒弄清楚什麼是「自由」,在孩子一兩歲或者三四歲的時候,想吃飯就吃飯,想不吃就不吃,想出去玩就出去玩,想不出去就不出去。
到了六七歲,又突然要把孩子管得很嚴,不聽話就打,這樣孩子當然很不舒服。真正的「自由」是一個逐漸放開的過程,小孩一兩歲的時候,腦子還不是很清楚,你讓他決定是什麼意思?他根本不知道做了決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也承擔不起結果。
如果一個孩子習慣用哭來吸引注意,或解決問題,這並不是一個好的教育,這種習慣是家長養成的。
每個家長有每個家長的教育方式,總歸來說,溺愛是不可取的。孩子要哭,讓他哭,因為生活難,生活有疼,哭是每個人的權力。但尤其對男孩子,讓他明白哭不能解決問題,也是重要的。
因為沒有一個家長希望孩子用博取同情來解決問題。別忘了,社會是現實的。
當孩子和你「談條件」的時候,家長可以先把孩子帶到一邊,先讓他哭一會,等孩子停下來不哭的時候,再給他講道理。
比如:「你的玩具家裡已經很多了,我們今天可以不買,因為家裡的玩具都等著小主人回去和他們玩,如果有了新玩具,以前的玩具會傷心的」。然後給他一個擁抱,告訴他,父母愛你,但是不能事事都由著你,孩子的情緒,也會逐漸的安定下來。
父母以溫和的態度與孩子共情,平和心態能夠面對任何問題,面對眼前哭泣的孩子,父母可以說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自己被理解到了,或者鼓勵孩子主動說出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