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詩詞是中國特有的文學體式,自《詩經》以來,歷代皆有佳作。詩詞對塑造人文情懷、提高審美趣味,貢獻獨特而深遠。在當下打造「四強縣」特別是「文旅強縣」的大背景下,推廣詩詞文化,提高人文素養,更具有現實意義。「詩詞賞析」作為固定欄目,企以使讀者獲得精神享受,助力精神文明建設,為「文旅強縣」創造文化氛圍,提供精神動力。
漁家傲·天接雲濤連曉霧
宋·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水天相接,晨霧蒙蒙籠雲濤。銀河轉動,像無數的船隻在舞動風帆。夢魂仿佛回天庭,聽見天帝在對我說話。他熱情而又有誠意的問我要到哪裡去。
我回報天帝路途還很漫長,現在已是黃昏卻還未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麼用呢?長空九萬裡,大鵬沖天飛正高。風啊!千萬別停息,將我這一葉輕舟,直送往蓬萊三仙島。
1、星河:銀河。
2、轉:《歷代詩餘》作「曙」。
3、嗟:慨嘆。
4、報:回答。
5、謾有:空有。謾:徒,空。驚人句,化用《江上值水如海上勢聊短述》有「語不驚人死不休」詩句。
6、九萬裡:《莊子·逍遙遊》中說大鵬乘風飛上九萬裡高空。
7、蓬舟:像蓬蒿被風吹轉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風吹飛,喻飛動。
8、吹取:吹得。
9、三山:《史記·封禪書》記載: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傳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見,但乘船前往,臨近時就被風吹開,終無人能到。
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春間,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歷盡風濤之險。此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根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就作於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這首詞,《花庵詞選》題作「記夢」,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詞,是她南渡以後的作品。一般來說,李清照南渡以後寫的詞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這一首卻是例外。
李清照南渡後,不久丈夫趙明誠病死。國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從此,她隻身飄泊江南,孤單寂寞地度過她那艱苦歲月的晚年,處於「路長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個性格爽直、柔中有剛、不願受現實生活束縛的人,所以,有時想像的翅膀飛進了另一個世界。她幻想出一條能使精神有所寄託的道路,以求擺脫人間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況。於是夢跨雲霧,渡天河,歸帝宮,乘萬裡風到仙山去。這樣豪邁的氣概,不凡的壯舉,就使這首詞顯示出浪漫的情調,豪放的風格,而和她的其他詞作風格迥然不同。
詞一開頭就寫:「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描繪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壯麗景色。這裡,「星河」,即銀河。意思是說,天空連接著那象波浪一樣翻滾的雲霞,這些雲霞又是和晨霧連在一起,顯得曙色朧朦。而透過雲霧遠遠望去,銀河中波濤洶湧,象要使整條河翻轉過來似的。河中許許多多帆船在滾滾的大浪中顛撲,風帆擺動得象在銀河中起舞一樣。這是寫天上的雲彩,可謂千姿萬態。雖然寫的是作者在夢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這一幻想無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歷盡艱難險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潛意識所促使的。所以,在它裡面既有壯麗的一面,又有艱險的一面。它展現出一個晨霧迷茫、雲濤翻騰、滾滾銀河、千帆競渡的開闊境界。這境界象是個仙境,作者就是在這仙境中經歷著的。所以,也漸漸地使她的夢魂好象回到天帝居住的宮殿去了。——「仿佛夢魂歸帝所」。「帝所」,指天帝居住的宮殿。其實,這是人們在經歷了千辛萬苦後所希望和追求的美好前途。而她之所以夢回「帝所」,是有其思想根源的。古代詩人往往設想自己是從天上宮闕來的,所以在幻想美好的前途時也就往往說「歸帝所」去。如蘇軾的《水調歌頭》說:「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也就是寫他想回到天帝宮殿去。那麼,作者魂回帝宮去,情況怎樣呢?
「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她聽著天帝在對她說話,殷勤地問她要回到哪裡去?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飄泊天涯,備受排擠與打擊,嘗盡了人間的白眼,如今天帝這麼關照她,使她感到多麼溫暖啊!作者這麼寫,不管其主觀動機如何,客觀上已把天上和人間作了一個鮮明的對照,譏諷了黑暗的現實社會。她在若干年來的逃難生活中,多少事,憑誰訴?這次竟然得到訴說的機會了。這就引出了詞的下片,由她訴說自己的困難和心願。「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意思是說:我告訴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遠,現在已到了黃昏,還沒有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麼用呢?上句,「路長嗟日暮」,出自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藉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這裡著一「嗟」字,生動地表現出她那徬徨憂慮的神態。下句,「謾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這一句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慨嘆自己有才而不能為世用,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社會動亂,文章無用,有李賀《南園十三首》中的「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之意。兩者象是對立,實則統一,是互為因果的。那麼,作者既然有這樣苦衷,她希望怎樣解脫呢?請看:「九萬裡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要象大鵬那樣乘萬裡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齷齪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著,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萬裡風」句,出自《莊子·逍遙遊》:「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搏扶搖而上者九萬裡。」「扶搖」,風名。「九」是虛數,是多的意思。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樣飛旋輕快的小舟。「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個神山。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作者為什麼夢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於消極的遊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從上文的意思來看,是由於她感到「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就是說,儘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這樣想的。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表現。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悽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間存在著戰亂、殺戮、欺詐、孤獨、寂寞的現實。所以,她的那種思想活動,並非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有現實意義的。這首詞,思路開宕,想像豐富,意境遼闊,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它把讀者帶到仙境中去,飽覽豐富多姿的雲濤;大鵬展翅萬裡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輕舟乘風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為之神往。這種借神仙境界來表達自己胸懷的浪漫主義作品,在李詞中是極為罕見的。李清照本為婉約派的女作家,能寫出如此豪放的詞,除了亂世迫使她從閨閣中走出社會,面對現實這些客觀原因之外,還有她的主觀因素,就是她的思維活躍,性格開朗,敢想敢說;同時,她遍讀群書,記性特強,不常見的字句、故事,都能一一記得,這就豐富了她的形象思維,使她對各種神話傳說和典故,都能運用自如來書寫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願,從而構成了這首具有浪漫情調而又氣魄宏偉的豪放詞。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寶豐文藝
微信公眾號:BaoFengWenYi
郵箱:
baofengwenl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