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胎十月,越到最後越想卸貨。想著只要成功卸貨,就萬事大吉了。
事實上,從卸完貨地那一刻開始,就意味著你成功開啟了3.0模式--媽媽模式。別的不說,就短短產後24小時,就有事關生死的十大入門關卡等待著各位媽媽。
所以,你準備好了嗎?
以為只要不剖就不會經歷縫針?
現實是即使是順產,大部分的順產媽媽也會經歷縫針,因為會有不同程度的側切或撕裂。
縫針到底有多痛?這個每個媽媽都有不同的感受,就和內檢一樣,有的媽媽覺得痛到不行,而有的媽媽覺得沒啥感覺。
縫合同樣是這樣的,有個側切媽媽說,她在縫合時因痛到不行懇求醫生快點,而醫生的回答則是:別人都是要求縫合的好看兒,而你是要求快點兒。媽媽回答:我不要好看,只要快點就行。
在傷口恢復之前時,還會經歷傷口疼痛,會有明顯的腫脹疼痛,甚至有的媽媽坐或翻身時都會覺得疼。
有的醫院會在出院時給媽媽開一些藥,可以遵醫囑每日用藥護理傷口;也可用冰袋冰敷或溫水衝洗,減輕疼痛和消腫;疼痛感嚴重的媽媽可以使用坐墊子或U型枕來減輕痛感。
此外,小便後不要擦傷口處,會痛到死(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還要儘量不要便秘,便秘不僅傷口會痛還會影響傷口癒合。
在縫針後,護士會時不時來壓一下肚子,甚至還會在你的肚子上放個大沙包,幫助子宮快速收縮,促進產後惡露排除,減少產後併發症和產後尿瀦留。同時,護士也可以了解產後媽媽出血量的情況。
這個過程無論是順還是剖都需經歷,這個痛不比生娃輕,尤其是對剖腹產的媽媽來說。感受下來自媽媽們的痛苦:
「護士一上手,生都沒哭的我,淚流滿面,還不自覺的阻止護士。」
「每次按的時候,都死死地抓住老公的手,指甲都嵌進他肉裡了。」
「用慘絕人寰、疼到飛起來、生無可戀來形容按肚子一點都不誇張,現在想起來,都覺得肚子痛。」
... ...
而這個關卡唯一的秘訣就是:忍!儘量配合醫生!別無選擇。
產後1小時是母乳餵養黃金時間,在寶寶的刺激下,會更快地分泌乳汁。大部分醫院在產後半小時就會讓媽媽給寶寶餵奶。
對於新手媽媽來說,剛開始可能會覺得乳頭疼痛或出現乳頭皸裂,這時候可以嘗試不同的姿勢,找到合適的姿勢,避免乳頭疼痛和開裂。
媽媽們一定一定要學會正確的哺乳姿勢!因為絕大多數的乳頭疼痛、脹奶、開裂都和哺乳姿勢有關。
你也可以在哺乳後使用乳頭霜,這種霜好用在下次餵養寶寶之前不需擦掉。如果不想用乳頭霜,也可以使用多餘的乳汁抹在乳頭上,天然保溼乳頭。
隨著乳汁的增多,你可能會覺得乳房不舒服,甚至漲到像個石頭,通常在分娩後3~5天達到高峰期。
所以,一定要勤餵寶寶,每天至少餵8次以上,奶水尤其多的的媽媽,可用吸奶器吸出來,標上日期,儲存好。
除了疼痛之外,還有夜奶,2~3小時餵一次,別說凌晨4點的太陽,產後媽媽凌晨1點、2點、3點的都見過。
生完寶寶後,不會立刻出產房,而是要在產房觀察兩小時,沒有問題之後才能出產房。
在這兩個小時內,你可以會經歷發抖。不用害怕,這是產後正常反應。產房溫度低、體力消耗過大、體內激素波動、對麻醉或啡肽釋放的反應等都可能會讓產後媽媽出現發抖情況。
一般情況下,在幾分鐘內或最多幾個小時內消失。
產後兩小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觀察出血量。
產後2小時內是觀察和處理產後出血的重要時期,醫生會密切觀察是否有盆腔積血。另外,如果產婦出血量比較大,並出現血性休克的徵象:如心慌、脈搏快而細、頭暈、面色蒼白、皮膚溼冷等時,要立馬告訴醫護人員,讓他們進行處理。
進入產後病房後,你除了休息之外最大任務就是及時排便。無論是順產還是剖腹產,都需要及時排便。
順產媽媽要在產後6-8小時內排尿,剖腹產媽媽產後會通過導尿管來排尿,但在產後不久醫生就會把排尿管拔掉。
即使傷口再痛,只要有尿意,就必須要去排便。因為脹大的膀胱會壓迫子宮影響子宮收縮,造成產後大出血。
沒有尿意時,多喝水或是用溫開水衝洗尿道周圍誘導排尿;若幾小時過去還沒有尿意或感覺肛門下墜感,要及時告訴醫生。
生完寶寶後,子宮差不多會減少2斤左右的重要,並還在不斷地慢慢縮小。
這樣的變化會讓盆腔出現抽筋,尤其是在餵奶的時,會更加明顯。
好消息是,這種抽筋不是持續太久,通常產後一周內就會消失。
不少孕媽媽在囤貨時,就會發現囤月子服的時候,都是建議至少囤2套以上。
因為產後將會持續1~2個月的盜汗。出汗出到你懷疑人生,吃一頓飯,汗流浹背;餵一次奶,汗流滿面;夜醒不光是夜奶,還會是衣服出汗出溼了。
所以,月子服至少要2~3套,尤其是冬天坐月子的孕媽們。需注意的是,出汗會造成水分和鹽分的丟失,一定要多喝水。同時,也建議產後媽媽及時補鈣。
整個孕期最爽的事情之一就是沒有姨媽期了。但是,生完寶寶後,就意味著重啟姨媽期,而且這一次整整會持續差不多1個多月,也就是俗稱「惡露期」。
產後惡露是反應子宮恢復好壞的一種重要標誌。正常情況下,順產後惡露約 4 ~ 6 周排乾淨,剖腹產惡露約產後 20 天即可排乾淨。
惡露帶有血腥味,但無臭味,惡露的顏色呈鮮紅色--淺紅色--白色,逐漸變淺。若一個月後惡露還排不乾淨,並伴有臭味、腹痛等不適情況時 ,要及時去醫院複查,可能是發生了感染。
惡露長時間(超過 6 周)排不乾淨,就可能會發生產後出血、敗血症,甚至會影響傷口癒合,進而子宮切除。
有的媽媽由於子宮收縮和修復能力強,也有可能在產後10天惡露就排乾淨了。產後刮宮也會使惡露在短時間內排乾淨。
可以從時間、顏色、氣味等方面進行區分辨別:
1.時間:在生完孩子那一刻,就會有惡露,且惡露持續時間長。惡露通常會持續4~6周,而月經一般持續3~7天。
2.顏色:不同惡露的顏色是由深變淺的,通常前期是鮮紅色,然後變成淺紅色,最後慢慢變成白色或黃色粘稠物。而月經是由鮮紅色變為暗紅色,後期可能再變成淺紅色。
3.氣味:惡露沒有臭味,但月經有時會有難聞的氣味。事實上,相比區分惡露和月經,關注出血量以及身體狀況更重要。若出血量大、或伴有腹痛、腰酸、發燒等不適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懷個孕,自己胖了好幾圈,想著生完孩子後就會好點。
然後,當你生完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肚子就跟懷孕3個月似的,大的有點難以接受。
肚子大首先是因為子宮還沒有恢復,而子宮恢復需6周左右的時間。其次,腹直肌分離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據統計,大約33%-60%的孕婦會發生腹直肌分離,但分離的程度因人而異。對於絕大多數的媽媽來說,懷孕生娃是導致腹直肌分離的主要原因。
懷孕期間體重增加、體內激素變化以及肚子裡逐漸長大的胎兒,都可以導致腹直肌分離。
腹直肌分離不僅會出現小腹突出,影響美觀,還可能導致骨盆前傾、臀部無力、腰痛、膝關節痛等健康問題,還會增加再次妊娠順產的難道。
通常,腹直肌分離會在生完寶寶後8周後大體上恢復。如果8周後,出現腰背痛、漏尿等情況時,說明腹直肌恢復不理想,這時候就需要開始修復。
來源:視覺中國
不少產後媽媽每當看到自己的大肚子,就想通過運動進行局部減脂,像仰臥起坐、卷腹、平板支撐等都是媽媽的首選。
但是,有腹直肌分離的媽媽,這些動作不能做,不僅減不下去肚子,還會加重腹直肌分離。
而平板支撐需要很大的腹部力量,但是由於腹直肌分離,媽媽們的腹部力量很弱,導致絕大多數的動作是錯誤的,長期以往,不但沒有修復,反而會加重。
還有一些卷腹動作,無論是反向卷腹還是側向卷腹等,但凡是會負重、扭曲脊柱的動作也堅決不能做。
最最正確的是做法,是42天產後複查進行盆底肌和腹直肌檢查,然後遵醫囑進行產後修復。
對於新手媽媽來說,除了傷口疼痛、惡露、腰疼、睡不夠、乳頭皸裂、漏尿... ...各式各樣生理上的疼痛之外。
更讓新手媽媽們承受不來的是心理上的委屈、難過、折磨、害怕、崩潰、絕望... ...
據統計,50%~80% 的新媽媽,在產後的一段時間內,都會表現出抑鬱的情緒和症狀。
產後6周內是最易發生產後抑鬱,也能在3~6個月自行恢復,但嚴重的也可持續1~2年。
所以,產後媽媽要儘量放平心態,積極適應產後身份和生活的轉變。首先,新手媽媽先要照顧好自己,要多相信隊友和家人。
只有照顧好自己之後,才有精力更好地找好寶寶。要多多相信隊友和家人,不是誰一生下來就會照顧寶寶,你不是,老公也不是。
從一開始就讓寶寶參與到照顧寶寶中,習慣都是需要培養的。只有和老人出現分歧或交流困難時,可適當搬有權威性的救兵,如醫生等。
其次,即使是生娃了,也不要放棄自己的社交,讓自己有傾訴的對象。學會自我調整,及時發洩情緒。
最後,家人尤其是爸爸應給予媽媽理解、支持,多關注媽媽的情緒變化。幫助媽媽養育孩子,減輕媽媽的壓力。
以上,就是產後需要各位產後媽媽攻克的十大關卡。
有的媽媽可能會感到害怕,不要怕,你不是一個人,你有你的小天使,還有最最愛你的家人,他們會陪你一起度過,一起成長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