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事大家應該都知道,就是高考冒名頂替的事情了。這個事真是很無語,人家辛辛苦苦的寒窗十年結果被別人摘了桃子,我覺得應該嚴肅處理、以儆效尤。
考試這個事在我們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可以說是古代考、現代考、年年考、月月考了。古代的考試沒有現在多,普通老百姓想當官,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參加科舉考試了。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科舉考試中有哪些作弊行為以及怎麼處理的?
我覺得只要有考試那就一定有人想作弊,這不以人的個人意志為轉移,這是個天性,誰都想不勞而獲。古代科舉考試的作弊方式主要有三種:
打點關係
一、賄買考官
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考試的時候買通監考老師,改卷子的時候買通閱卷老師。不過這個行為需要一定的社會地位才能幹,大家想一想普通群眾,你知道誰監考、你知道誰閱卷嗎?這個作弊方式主要的使用者是一些當官的子弟,也就是「官二代」們了。
小抄放鞋子裡
二、夾帶經文
大家都懂的,就是考試的時候搞個小抄,把平時記不住的知識點用紙條寫好,考試的時候拿出來抄。後世最常見的方法有將經文藏在衣服鞋襪裡,或索性密寫在衣物、身體上,其他各式隨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蠟燭等都曾被用作夾帶。 其實我們自己考試的時候,也經常用這招。
三、請人替考
這就更好理解了,就是自己學習不好,考試的時候找個學習好的來代考。古時候沒有身份證也沒有刷臉識別系統,只要把考官搞定了,這一招也就問題不大了。
古代有沒有冒名頂替呢?肯定是有的,不過抓住了就不好意思了,輕則打板子、重則就是流放、殺頭之罪了。古代官員為了防止冒名頂替上任,發明了大印和委任狀來杜絕這個事情的發生。
雖然說作弊不容易被抓住,但是在古代這抓住了可是大罪哦!古代人把科舉考試看的無比重要,有的皇帝因為作弊,一怒之下殺幾十、上百人的都有。
一、枷號
在科舉考試中發現有作弊的,不光是直接趕出考場,還要接受懲罰。就是帶著個枷號,在考場外面站幾個時辰,然後再做下一步處理。凡臨場代考者、冒籍、頂替、夾帶、抄襲、傳遞、不坐本號者立即由監考官吏帶上枷鎖在考棚外示眾。
二、斥革
這個就是發現有各種作弊情況的,即使你獲得了功名、當了官也不行。一經發現立即革除功名,永不錄用。
三、這個就厲害了
如果發現集體作弊、窩案、大規模的腐敗以及其他情節嚴重的情況。古代人處理起來可就毫不手軟了,殺頭、流放、滅門的都有。
乾隆五十七年,對3名僱請人代考的童生、代考者及其他涉案者,先行枷號3個月,然後發配充軍,還打了一百四十大板,臉上還要刺上「煙瘴改發」字樣,這樣的懲罰已與要犯相差無幾。
清朝的皇帝尤其不喜歡作弊的人,順治十四年,順天、江南、河南、山東、山西發生「五闈弊案」,最後江南闈16名主考全部被斬決,數十人被判流放到寧古塔。其間,數百舉人在官兵看護下赴北京重考。這樣看來古代對作弊的處罰比現代嚴厲多了,搞不好小命不保,菜市口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