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現有人冒名頂替,古代科舉考試作弊是怎麼處理的呢?

2020-08-30 翻開歷史書


最近有個事大家應該都知道,就是高考冒名頂替的事情了。這個事真是很無語,人家辛辛苦苦的寒窗十年結果被別人摘了桃子,我覺得應該嚴肅處理、以儆效尤。

考試這個事在我們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可以說是古代考、現代考、年年考、月月考了。古代的考試沒有現在多,普通老百姓想當官,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參加科舉考試了。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科舉考試中有哪些作弊行為以及怎麼處理的?

科舉考試的作弊方式

我覺得只要有考試那就一定有人想作弊,這不以人的個人意志為轉移,這是個天性,誰都想不勞而獲。古代科舉考試的作弊方式主要有三種:

打點關係

一、賄買考官

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考試的時候買通監考老師,改卷子的時候買通閱卷老師。不過這個行為需要一定的社會地位才能幹,大家想一想普通群眾,你知道誰監考、你知道誰閱卷嗎?這個作弊方式主要的使用者是一些當官的子弟,也就是「官二代」們了。

小抄放鞋子裡

二、夾帶經文

大家都懂的,就是考試的時候搞個小抄,把平時記不住的知識點用紙條寫好,考試的時候拿出來抄。後世最常見的方法有將經文藏在衣服鞋襪裡,或索性密寫在衣物、身體上,其他各式隨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蠟燭等都曾被用作夾帶。 其實我們自己考試的時候,也經常用這招。

三、請人替考

這就更好理解了,就是自己學習不好,考試的時候找個學習好的來代考。古時候沒有身份證也沒有刷臉識別系統,只要把考官搞定了,這一招也就問題不大了。

古代有沒有冒名頂替呢?肯定是有的,不過抓住了就不好意思了,輕則打板子、重則就是流放、殺頭之罪了。古代官員為了防止冒名頂替上任,發明了大印和委任狀來杜絕這個事情的發生。

科舉考試發現作弊的如何處理呢?

雖然說作弊不容易被抓住,但是在古代這抓住了可是大罪哦!古代人把科舉考試看的無比重要,有的皇帝因為作弊,一怒之下殺幾十、上百人的都有。

一、枷號

在科舉考試中發現有作弊的,不光是直接趕出考場,還要接受懲罰。就是帶著個枷號,在考場外面站幾個時辰,然後再做下一步處理。凡臨場代考者、冒籍、頂替、夾帶、抄襲、傳遞、不坐本號者立即由監考官吏帶上枷鎖在考棚外示眾。

二、斥革

這個就是發現有各種作弊情況的,即使你獲得了功名、當了官也不行。一經發現立即革除功名,永不錄用。

三、這個就厲害了

如果發現集體作弊、窩案、大規模的腐敗以及其他情節嚴重的情況。古代人處理起來可就毫不手軟了,殺頭、流放、滅門的都有。

乾隆五十七年,對3名僱請人代考的童生、代考者及其他涉案者,先行枷號3個月,然後發配充軍,還打了一百四十大板,臉上還要刺上「煙瘴改發」字樣,這樣的懲罰已與要犯相差無幾。

清朝的皇帝尤其不喜歡作弊的人,順治十四年,順天、江南、河南、山東、山西發生「五闈弊案」,最後江南闈16名主考全部被斬決,數十人被判流放到寧古塔。其間,數百舉人在官兵看護下赴北京重考。這樣看來古代對作弊的處罰比現代嚴厲多了,搞不好小命不保,菜市口見!

最後我想說,考試作為窮人家孩子唯一可以徹底改變命運的捷徑,請不要讓這最後的公平之地,變得烏煙瘴氣!

請還給那些窮人家孩子,為數不多的公平競賽的跑道吧!謝謝你們了!

大家覺得冒名頂替的應該怎麼處理呢?

相關焦點

  • 科舉考試和高考一樣有人作弊替考,處罰力度重,依然有人以身犯險
    自從隋文帝楊堅發明科舉考試以來,科舉考試作弊和冒名頂替的事情就經常發生,古代作弊的手段絲毫不亞於如今的高考作弊和篡改志願冒名頂替。作弊的方法很多,主要分為三大類:夾帶、替考和賄賂考官。夾帶就是考試帶小抄,科舉考試跟今天不一樣,今天的高考兩天時間就結束了,古代科舉考試的時間很長,前後要考九天,而且九天裡面,不管是答卷還是生活起居都在一個很小的隔間裡,連上廁所都在裡面解決,門口還有士兵把守,一步也不能離開。
  • 古代科舉考試也作弊?怎樣處罰作弊者
    試中往往有心懷僥倖心理的學生會鋌而走險作弊參考。最近幾年國家也是加大了對作弊人員的處罰,對考試作弊人員進行禁考、開出學籍,更有甚者別處以法律責任。那麼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如果發現考試作弊的會怎樣呢?
  • 古代科舉考試也有作弊和替考?被發現後,會受到什麼樣的處罰
    而在我們的學生時代,在考試中對作弊、打小抄這種事情並不陌生。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一種常規手段,它不僅針對於貴族子弟,更是為寒門學子提供了一個步入官場的機會。那麼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出現過作弊或替考的現象嗎?如若皇帝亦或其他官員發現,又會怎麼處理考生呢?
  • 山東的高考舞弊案,在古代會怎麼處罰?放到美國又是什麼罪?
    正是在功名的誘惑下,古代科舉舞弊也是層出不窮,更有人不惜鋌而走險。古往今來,變換的是朝代,不變的是舞弊。只是在今天舞弊的手段更加先進了。古代科舉舞弊通常有以下幾種方式:1、賄賂主考官;2、夾帶小抄;3、找人替考。
  • 古代科舉考試時,考生沒有照片可以核對,那麼該怎麼防止替考?
    科舉考試從誕生之日,就為寒門子弟打開了上升通道,普通農家的孩子,只要熟讀四書五經,寫好八股文就能在科舉考試中的功名,然後升仕做官,光宗耀祖。但是並不是人人肯下死功夫,來啃讀這些煩人經典,就會想到用其他捷徑的辦法,來獲取功名。怎麼能維持科舉的公平性,是每個朝代執政者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這裡不僅能為朝廷選拔合適的官員,還能抑制民間各種對朝廷不安份的思想。
  • 古代高考考場(科舉考試)中考生是怎麼作弊的?
    自從隋朝選撥人才採取科舉制度以來,科舉制度就被野史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談到科舉制度,我們就不能不談科舉考試,也就是過去的全國性高考,談高考就又不得不談考場紀律,一談考場紀律那就自然涉及到作弊,那麼我們看看古代高考考場內的作弊有哪些方式?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但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考場舞弊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
  • 如今作弊都是靠高科技,那麼古代時候人們作弊是怎麼作弊呢?
    高考作為我國憲法人才的重要措施,就像過獨木橋一樣,有的人掉入了深淵,有的人則是走過獨木橋,通往陽光大道,但是有規則的地方,雖然也就有人嘗試會打破規矩,考試作弊似乎伴隨考試以來變存在了,在如今。有人想在高考作弊那麼後果可是相當嚴重,高考中如果有人高考作弊,那麼將會直接判處考生0分,並且以後不得參加高考,被記入檔案,有了汙點,嚴重的將會判刑。
  • 古代科舉是怎樣作弊的?防止作弊措施又是怎樣一步一步完善的呢
    而能夠讓「寒門」成功晉級為「士族」的唯一途徑,就是科舉制。科舉制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遠遠超乎人們的想像,他是封建社會中唯一能公平的選拔人才的制度,它的誕生代表著士族壟斷官僚階層這一現象的破滅,無數中下層的知識分子得到了晉升的機會。隨著它的發展和進步,代表著中國古代文化也步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
  • 寒門學子頻頻被頂替人生,為何在古代卻很少出現類似事情呢?
    又為什麼會頻頻出現頂替事件呢?也許是以前也曝出過類似頂替事件,最後走的都是政策程序,法律程序好像沒怎麼聽說過,所以給了頂替者以及家屬們鑽法律漏洞的機會!在古代,我們卻很少聽說人生被頂替的事件,這又是為什麼呢?說白了還是科舉制的完善以及發現作弊手段後的嚴厲懲罰。
  • 古代科舉作弊vs高考頂替,主考官腰斬與至今沒有一句道歉
    古代科舉頂替作弊:清順治年間,順治丁酉江南鄉試科場作弊案發後,兩位主考官被腰斬,十六個分房考官被絞殺,他們的妻子兒女被流放東北寧古塔,作弊的考生被責打四十板,家產沒收同時高考成績也不錯,但卻被人冒名頂替了上大學的機會。被剝奪了一輩子的命運。
  • 科舉考試堪稱最嚴格的考試制度,儘管如此,古人作弊真是智慧無窮
    2019年度國考已經結束,本次計劃招錄1.45萬人,報名考試的卻是137.93萬人,平均競爭比達到95:1,最熱崗位的競爭超過4000:1。當然,考試場上,考紀更是嚴上加嚴,嚴打考試作弊行為。被認定為嚴重或特別嚴重違紀違規的考生,不得確定為擬錄用人選。
  • 古代科舉考試的作弊手段多樣,懲罰也極其嚴厲,非今日可比!
    歷史上最著名的科考舞弊案當屬唐伯虎案了,雖然最後查明唐伯虎並未作弊,但這個案件對其一生影響還是很大的,不過這也激發了他寫下曠世名句《桃花詩》。那麼古代科考到底有哪些作弊手段?作弊被發現又有哪些懲治辦法呢?
  • 古代如何懲治科舉舞弊?明朝發配邊疆,清朝最狠
    「寒窗苦讀十數載,一張白紙定終身」,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徹查此次事件,嚴肅處理參與舞弊的相關人員,也算是還辛苦的學子們一個遲來的公平和正義。 在古代,同樣作為朝政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又是怎麼發展的呢?在科舉考試中作弊又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
  • 科舉考試作弊花樣繁多,夾帶、代考、做記號,套路太深
    想想現在大大小小的考試,都把人整得心力交瘁,一年一度的高考也總有人運用各種高科技以身試險,卻最終逃不過監考老師和監控的法眼,這些學生罔顧了法律,最後只能為自己的錯誤買單。其實在古代三年一度的科考中,也會有考生耍小聰明,企圖通過作弊考取功名,在科技也不是很發達的古代,心懷鬼胎的考生們會使出什麼招數來應對考試呢?
  • 科舉考試作弊花樣繁多,夾帶、代考、做記號,套路太深
    想想現在大大小小的考試,都把人整得心力交瘁,一年一度的高考也總有人運用各種高科技以身試險,卻最終逃不過監考老師和監控的法眼,這些學生罔顧了法律,最後只能為自己的錯誤買單。其實在古代三年一度的科考中,也會有考生耍小聰明,企圖通過作弊考取功名,在科技也不是很發達的古代,心懷鬼胎的考生們會使出什麼招數來應對考試呢?
  • 古人在科舉考試中作弊,方式無所不用其極
    引言古代人生三大喜事: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經過去近一個月,有的學生金榜題名,拿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錄取通知書;而有的學生因為考試作弊被依法懲處,失去人生中寶貴的一次機會。
  • 現代高考對標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漫談考場違紀處罰與防作弊措施
    文/ 空山導語:延續千年的科舉考試在中國古代是一件大事。中國從隋朝開始確立的科舉考試制度雖然已經廢除,但這種通過統一考試甄選人才的方法依然是現代社會最有效的遴選模式。當今社會面對人才競爭和高考壓力的巨大衝擊,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公交墜湖、考場撕卷等心理侵害及舉止失衡事件。那麼,縱觀古代歷史上的科舉考試,與現代高考有那些相似相通之處?
  • 古人是怎麼作弊的?中國科舉考試中的「舞弊與懲治」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作為相對而言較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制度,為普通讀書人鋪設了一條以考試躋身仕途的道路,也使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了可知可感的生動現實。然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從古至今,只要有考試存在,舞弊現象就會像暗影一樣揮之不去、悄然滋生。尤其是全國性的選拔考試,更是如此。
  • 頂替、夾帶、替考…科舉考場的作弊手法繁多,看古人如何預防作弊
    導語近期,苟晶高考被頂替事件出現在我們的視野,在過去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在陰暗處有人違規操作,發生了學生被冒名頂替的事件。讓我們回到千年之前的科舉考場,看看帶著自己準考證是否會被惡意頂替?這篇文章將通過分析古代科舉預防作弊的措施,來看看對當下的考試有哪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