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考試也有作弊和替考?被發現後,會受到什麼樣的處罰

2020-08-27 歷史系學長

記得當年臨近高考時,我印象中最深的就是我們班主任說的那句話:沒有經歷過高考的學生,人生是不完美的!

今年由於疫情原因,高考日期延遲一個月。如今高考將至,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將近萬千學子埋頭苦讀,終於可以等到一個結果。

十年寒窗苦讀,高考作為現代最為嚴格公正的考試,這一天也是證明天下莘莘學子的時刻。

高考作為現代最為嚴格公正的考試,已經引起部分人質疑,總有少數人憑藉相應的社會地位造假、替考,高考作弊,弄虛作假是一種違法行為。

除此之外,這種行為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不公平的。而在我們的學生時代,在考試中對作弊、打小抄這種事情並不陌生。

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一種常規手段,它不僅針對於貴族子弟,更是為寒門學子提供了一個步入官場的機會。

那麼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出現過作弊或替考的現象嗎?如若皇帝亦或其他官員發現,又會怎麼處理考生呢?

清朝乾隆年間曾經發布過《欽定科場條例》:「科場為國家掄才大典,關係綦重,向來外場弊竇多端,士子懷挾文字入場,希圖戈獲。此等無恥之習一日不除,則真才何由得出?今年順天鄉試,朕已降旨,嚴飭所司實力稽查。聞外省夾帶之風亦復間有,不可不嚴行禁止。」

由於清朝的科舉考試人數眾多,競爭壓力巨大。因此,統治者對於考生作弊的防範措施,要遠遠嚴格之前的朝代。

但儘管如此,為了取得優秀的成績,還是有許多考生絞盡腦汁,想盡各種辦法選擇作弊。

考生們的作弊方式五花八門,使用最多的方式便是「懷挾」。這類似於今天的打小抄,許多考生會將寫好儒家經典書籍的草稿,夾在袖子裡、或者藏在頭髮中、放在筆桿中,更有甚者將這些草稿藏在了乾糧中。

還有一些考生將眼光放在了考官身上,他們用金錢向考官行賄,甚至會讓考官找人代考。比方說在順治十四年,丁酉科順天府鄉試中,舉人陸其賢便用三千兩銀向考官行賄,由考官找人代考。

更有甚者,在賄賂完考官後,將自己安排替考的人,坐在自己附近,答完題後二者換卷,這樣便神不知鬼不覺。而另外一些替考的人則在考場外,通過賄賂考官,考官將替考者做好的試卷,從考場外傳遞到考生手中。

每作弊成功一次,這些替考的人能夠獲得豐厚的銀兩,甚至有人以此為生。

中國古代最為著名的替考者,是唐朝時期的溫庭筠,他才華出眾,但是經常幫助別人替考,因此並未取得任何功名。在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會試中,他居然幫助了八個考生完成試卷,令人咂舌。

考生作弊如此猖狂,那麼古代是如何處罰考試作弊或者替考的人呢?

最常見的處罰便是取消考生參加考試的資格,作弊較輕的取消一年資格,而作弊重的則取消五年。

其次在明朝時期,對於科舉考試中考生作弊的處罰則更加嚴格。在上文中提到的替考者,如若被發現,會發配邊疆。而考官被賄賂,則直接取消官職,貶為庶民。

順治年間,曾發生了「丁酉科場案」。在一起鄉試中,考生作弊替考甚至還賄賂考官,而順治皇帝得知這件事情後,給出了極其嚴厲的懲罰。參與作弊的考生以及被賄賂的官員全部處死,知情不報的人員,則取消考試資格。

現代高考,一般也比較嚴格,除了專業掃描儀器檢查有沒有帶電子產品外,考室內還有信號幹擾器,包括監考老師都是來回巡邏,極為嚴格。因此,相對而言,如今的高考顯得更為公平,作弊事件較少。

那其實古代科舉考試中,為了避免考生作弊,各個朝代也都做出了相應完善系統的防範措施。

比如會一層一層驗證考生的身份,防止替考代考的現象發生。為了避免草稿小抄的出現,每位考生進場需要被搜身,只能帶上筆墨紙硯進入考場。

還有在清朝時期,考生所帶的乾糧都必須切開,保證裡面沒有夾帶小抄,包括對考生的服裝鞋襪都有相應的檢查。除此之外,對於考官也有很大的規範,在一個考場之內不能出現與考官相同或者相近血緣的考生。

最後就是考生信息全部保密,在考官批閱試卷時採用的抽籤方式。層層嚴苛的反作弊手段,讓我們嘆為觀止。

自秦漢以來,官場幾乎都被貴族皇家子弟所壟斷,而那些全身富有才華,但出身貧寒的平民子弟,根本沒有機會步入仕途,科舉考試則給了普通人這樣一個機會,打破了階級的壟斷,能夠讓他們施展才華。

而作弊替考現象的出現正是不公平的表現,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這種行為都是讓人唾棄的,考試本身便是選拔方式的一種,而它必然應該是公平的。

如今高考將至,希望現如今仍在檯燈下苦讀的莘莘學子,都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個好成績。

高考加油!

參考資料:《欽定科場條例》

圖片源於網絡,若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現代高考對標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漫談考場違紀處罰與防作弊措施
    文/ 空山導語:延續千年的科舉考試在中國古代是一件大事。中國從隋朝開始確立的科舉考試制度雖然已經廢除,但這種通過統一考試甄選人才的方法依然是現代社會最有效的遴選模式。當今社會面對人才競爭和高考壓力的巨大衝擊,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公交墜湖、考場撕卷等心理侵害及舉止失衡事件。那麼,縱觀古代歷史上的科舉考試,與現代高考有那些相似相通之處?
  • 科舉考試和高考一樣有人作弊替考,處罰力度重,依然有人以身犯險
    自從隋文帝楊堅發明科舉考試以來,科舉考試作弊和冒名頂替的事情就經常發生,古代作弊的手段絲毫不亞於如今的高考作弊和篡改志願冒名頂替。作弊的方法很多,主要分為三大類:夾帶、替考和賄賂考官。夾帶就是考試帶小抄,科舉考試跟今天不一樣,今天的高考兩天時間就結束了,古代科舉考試的時間很長,前後要考九天,而且九天裡面,不管是答卷還是生活起居都在一個很小的隔間裡,連上廁所都在裡面解決,門口還有士兵把守,一步也不能離開。
  • 古代科舉考試也作弊?怎樣處罰作弊者
    試中往往有心懷僥倖心理的學生會鋌而走險作弊參考。最近幾年國家也是加大了對作弊人員的處罰,對考試作弊人員進行禁考、開出學籍,更有甚者別處以法律責任。那麼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如果發現考試作弊的會怎樣呢?
  • 頂替、夾帶、替考…科舉考場的作弊手法繁多,看古人如何預防作弊
    讓我們回到千年之前的科舉考場,看看帶著自己準考證是否會被惡意頂替?這篇文章將通過分析古代科舉預防作弊的措施,來看看對當下的考試有哪些啟示。盤點科舉考試中那些千奇百怪的作弊方式科舉考試的作弊手段一般有:權貴幹預、替考、夾帶、頂替等手段。
  • 古代科舉考試防作弊手段,第3招真是太聰明了
    因為陳春秀、苟晶事件,高考作弊成為熱搜話題。這裡,不妨來梳理一下古代的作弊與反作弊手段,也是相當有趣的。科舉考試從隋唐延續到大清,持續1300多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選拔人才渠道。作弊與反作弊鬥智鬥勇伴隨了科舉考試的全程。讀書人為了一躍龍門,作弊手段一點也不輸今天的人們。為了防止作弊同樣絞盡腦子,想到的手段同樣讓人驚嘆。
  • 最近發現有人冒名頂替,古代科舉考試作弊是怎麼處理的呢?
    考試這個事在我們國家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可以說是古代考、現代考、年年考、月月考了。古代的考試沒有現在多,普通老百姓想當官,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參加科舉考試了。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科舉考試中有哪些作弊行為以及怎麼處理的?
  • 古代科舉考試的作弊手段多樣,懲罰也極其嚴厲,非今日可比!
    歷史上最著名的科考舞弊案當屬唐伯虎案了,雖然最後查明唐伯虎並未作弊,但這個案件對其一生影響還是很大的,不過這也激發了他寫下曠世名句《桃花詩》。那麼古代科考到底有哪些作弊手段?作弊被發現又有哪些懲治辦法呢?
  • 古代科舉考試時,考生沒有照片可以核對,那麼該怎麼防止替考?
    科舉考試也一直在作弊與反作弊的鬥爭中。那麼古代科舉考試,沒有照片,是怎麼防止考生替考出現的呢。一,保人制度。古代科舉制度首先要在當地參加童生度(稱童試),來獲取地方政府府、州、縣學的生員資格。童生試分為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分別由知縣、知府和學政主持,考試內容多出自「四書五經」。
  • 古代高考考場(科舉考試)中考生是怎麼作弊的?
    自從隋朝選撥人才採取科舉制度以來,科舉制度就被野史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談到科舉制度,我們就不能不談科舉考試,也就是過去的全國性高考,談高考就又不得不談考場紀律,一談考場紀律那就自然涉及到作弊,那麼我們看看古代高考考場內的作弊有哪些方式?
  • 古代科舉考試沒身份證,沒考生照片和人臉對比,怎麼防止替考?
    古代的科舉其實和現在的高考也是一樣的,只不過科舉對於古人來說比高考更重要,因為這對古人來說能影響一生。那麼在沒有高科技支撐的古代,科舉考試中沒身份證,又沒考生照片和人臉對比,古人又是怎麼來防止替考的呢?
  • 山東的高考舞弊案,在古代會怎麼處罰?放到美國又是什麼罪?
    在中國古代,也有類似高考的制度,叫科舉制度。金榜題名、魚躍龍門,一介書生通過科舉逆襲取得功名、改變命運。正是在功名的誘惑下,古代科舉舞弊也是層出不窮,更有人不惜鋌而走險。古往今來,變換的是朝代,不變的是舞弊。只是在今天舞弊的手段更加先進了。
  • 如今作弊都是靠高科技,那麼古代時候人們作弊是怎麼作弊呢?
    並且現在也有許多高科技防止作弊的考場,無人機幹擾信號,監控無死角拍攝,等等,都會讓心有僥倖的人心生畏懼,是啊,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要舉措當然要保證其公平性,考試就像人生,我們每個考生都要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人生。其實,追究歷史,我國自隋朝起創立了科舉制後,考試就成為了無數考生證明自己的地方,通過考試,拔得頭籌 出人頭地。
  • 古代考試作弊有多喪心病狂?
    古代考試作弊有多喪心病狂?但是到了隋朝之後,科舉制出現了,朝廷選拔官員基本上就是看成績了,隨著考試的流行,作弊之風也就興起了。唐朝的時候,由於科舉制度才剛剛開始,體系並不完善,作弊相對簡單,請託就是一種唐朝最常見的作弊方式,簡單來說就是行賄,在唐朝只要錢到位,漏題、改卷都不是問題,直到唐高宗時期,一名漏題的考生直接被判了死刑,這股請託風才被止住。
  • 古代科舉考試,有哪些舞弊手段?又會如何懲治?一首詩告訴你
    這就是古代科舉考試的魅力。也正是因此,歷朝歷代的學子們,除了十年寒窗的苦讀以外,也沒少在「替考、夾帶」等等這些作弊方法上,下苦工夫。在考試過程中,若其中一個考生被發現有作弊行為,同在一個「保」裡的其他考生,一樣會被取消當年的考試資格,還有下一年的。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夾帶舞弊一經發現,先綁在考場外示眾一個月,然後取消一切功名。有情節嚴重的,還會被發配到邊疆充軍。到了清朝的時候,就更清晰明確了。
  • 古人在科舉考試中作弊,方式無所不用其極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高考作弊的方式層出不窮,如攜帶高科技設備、高考「槍手」等等。那在科技不發達的中國古代,考生又是怎麼在考試中作弊的呢?一、賄賂主考官,也叫「請託」或「通關節」考生自己準備再好,也要監考官的配合。由於科舉制度前期是考試和薦舉相結合,因而在唐朝,賄買考官而進行「結朋、行卷」的行為可行性較大。
  • 明清科舉的「八股取士」是什麼意思?考試作弊的話會被處死
    八股文實際上只是一種文體,而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後來又承襲下來,格式越來越嚴謹,而文章內容更是空泛。清朝末年,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科舉制,並對中國產生了400多年的影響。每一節共分破題、承題、起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
  • 古代「高考」作弊處罰有多狠?西瓜視頻為你揭秘:家人也會受牽連
    高考是嚴肅且莊重的,一旦發現作弊,之後的考試都不用參加,並且第二年也不得報名參加,所以每一位參加高考的考生,都要潔身自好。那麼,大家知道古代&34;作弊,面臨的處罰有多狠呢?西瓜視頻創作人&34;為我們揭秘,原來家人也會受牽連。
  • 各國出重拳嚴打替考作弊
    作弊者包括應屆高中畢業生、高中低年級學生和代考的大學生。作弊者在考場內外,用手機簡訊收集並發送答案。由於當年高考舞弊情況嚴重,韓國警方展開全面調查後發現,其他地區也存在多起替考行為。最終,因涉嫌替考被調查的人員達到2.7萬,替考槍手、給考生傳送答案的課外輔導機構負責人等分別被判刑。
  • 考試又作弊,你不知道的處罰力度!
    考試作弊,國家有明確的法律法規條問規定:考試,是對一段時間學習內容的總結和反饋,以便下期改善,考試反應了考生的誠信問題,反應了一個人的文化修養誠信度問題,以前有發生過考試抄襲,代考或者重金賄賂請人代考,這點再國家重點考試極為常見(利益驅使考生鋌而走險,最後後悔莫及)。
  • 科舉考試作弊花樣繁多,夾帶、代考、做記號,套路太深
    想想現在大大小小的考試,都把人整得心力交瘁,一年一度的高考也總有人運用各種高科技以身試險,卻最終逃不過監考老師和監控的法眼,這些學生罔顧了法律,最後只能為自己的錯誤買單。其實在古代三年一度的科考中,也會有考生耍小聰明,企圖通過作弊考取功名,在科技也不是很發達的古代,心懷鬼胎的考生們會使出什麼招數來應對考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