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當年臨近高考時,我印象中最深的就是我們班主任說的那句話:沒有經歷過高考的學生,人生是不完美的!
今年由於疫情原因,高考日期延遲一個月。如今高考將至,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將近萬千學子埋頭苦讀,終於可以等到一個結果。
十年寒窗苦讀,高考作為現代最為嚴格公正的考試,這一天也是證明天下莘莘學子的時刻。
高考作為現代最為嚴格公正的考試,已經引起部分人質疑,總有少數人憑藉相應的社會地位造假、替考,高考作弊,弄虛作假是一種違法行為。
除此之外,這種行為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不公平的。而在我們的學生時代,在考試中對作弊、打小抄這種事情並不陌生。
科舉考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一種常規手段,它不僅針對於貴族子弟,更是為寒門學子提供了一個步入官場的機會。
那麼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出現過作弊或替考的現象嗎?如若皇帝亦或其他官員發現,又會怎麼處理考生呢?
清朝乾隆年間曾經發布過《欽定科場條例》:「科場為國家掄才大典,關係綦重,向來外場弊竇多端,士子懷挾文字入場,希圖戈獲。此等無恥之習一日不除,則真才何由得出?今年順天鄉試,朕已降旨,嚴飭所司實力稽查。聞外省夾帶之風亦復間有,不可不嚴行禁止。」
由於清朝的科舉考試人數眾多,競爭壓力巨大。因此,統治者對於考生作弊的防範措施,要遠遠嚴格之前的朝代。
但儘管如此,為了取得優秀的成績,還是有許多考生絞盡腦汁,想盡各種辦法選擇作弊。
考生們的作弊方式五花八門,使用最多的方式便是「懷挾」。這類似於今天的打小抄,許多考生會將寫好儒家經典書籍的草稿,夾在袖子裡、或者藏在頭髮中、放在筆桿中,更有甚者將這些草稿藏在了乾糧中。
還有一些考生將眼光放在了考官身上,他們用金錢向考官行賄,甚至會讓考官找人代考。比方說在順治十四年,丁酉科順天府鄉試中,舉人陸其賢便用三千兩銀向考官行賄,由考官找人代考。
更有甚者,在賄賂完考官後,將自己安排替考的人,坐在自己附近,答完題後二者換卷,這樣便神不知鬼不覺。而另外一些替考的人則在考場外,通過賄賂考官,考官將替考者做好的試卷,從考場外傳遞到考生手中。
每作弊成功一次,這些替考的人能夠獲得豐厚的銀兩,甚至有人以此為生。
中國古代最為著名的替考者,是唐朝時期的溫庭筠,他才華出眾,但是經常幫助別人替考,因此並未取得任何功名。在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會試中,他居然幫助了八個考生完成試卷,令人咂舌。
考生作弊如此猖狂,那麼古代是如何處罰考試作弊或者替考的人呢?
最常見的處罰便是取消考生參加考試的資格,作弊較輕的取消一年資格,而作弊重的則取消五年。
其次在明朝時期,對於科舉考試中考生作弊的處罰則更加嚴格。在上文中提到的替考者,如若被發現,會發配邊疆。而考官被賄賂,則直接取消官職,貶為庶民。
順治年間,曾發生了「丁酉科場案」。在一起鄉試中,考生作弊替考甚至還賄賂考官,而順治皇帝得知這件事情後,給出了極其嚴厲的懲罰。參與作弊的考生以及被賄賂的官員全部處死,知情不報的人員,則取消考試資格。
現代高考,一般也比較嚴格,除了專業掃描儀器檢查有沒有帶電子產品外,考室內還有信號幹擾器,包括監考老師都是來回巡邏,極為嚴格。因此,相對而言,如今的高考顯得更為公平,作弊事件較少。
那其實古代科舉考試中,為了避免考生作弊,各個朝代也都做出了相應完善系統的防範措施。
比如會一層一層驗證考生的身份,防止替考代考的現象發生。為了避免草稿小抄的出現,每位考生進場需要被搜身,只能帶上筆墨紙硯進入考場。
還有在清朝時期,考生所帶的乾糧都必須切開,保證裡面沒有夾帶小抄,包括對考生的服裝鞋襪都有相應的檢查。除此之外,對於考官也有很大的規範,在一個考場之內不能出現與考官相同或者相近血緣的考生。
最後就是考生信息全部保密,在考官批閱試卷時採用的抽籤方式。層層嚴苛的反作弊手段,讓我們嘆為觀止。
自秦漢以來,官場幾乎都被貴族皇家子弟所壟斷,而那些全身富有才華,但出身貧寒的平民子弟,根本沒有機會步入仕途,科舉考試則給了普通人這樣一個機會,打破了階級的壟斷,能夠讓他們施展才華。
而作弊替考現象的出現正是不公平的表現,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這種行為都是讓人唾棄的,考試本身便是選拔方式的一種,而它必然應該是公平的。
如今高考將至,希望現如今仍在檯燈下苦讀的莘莘學子,都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個好成績。
高考加油!
參考資料:《欽定科場條例》
圖片源於網絡,若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