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八股八股害死人」,就有人來問明月了,到底什麼是八股文?有什麼可怕的嗎?
八股文實際上只是一種文體,而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
後來又承襲下來,格式越來越嚴謹,而文章內容更是空泛。清朝末年,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科舉制,並對中國產生了400多年的影響。
每一節共分破題、承題、起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
破題意:開篇用兩句點破題意。接題:用三、四句或五句接題的意義來說明接題。起說:以數句或十數句為開頭,只寫問題大意,宜虛不宜實。開頭:二、三句話,為其開頭後一句話。
八股文除體例要求嚴格死板外,從命題範圍來看,就是四書五經的命題範圍。受試者也必須按照四書五經的內容代聖賢言,不得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就是說,八股文從形式到內容都嚴格到了「死板」的地步,誰也不能施展,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十分明顯。
如果在考試中作弊的話,結果將是非常糟糕的
對於考官來說,自宋代起,各朝的統治者在組織考官時,都會要求考官提供體貌特徵,進入考場時要驗證身份,這也是最早的準考證的原型。
所以為防止考生向考官行賄,通過筆跡或暗號傳遞作弊信息,古代人還發明了「糊名」和「抄寫」兩種防作弊方法,這種防作弊方法已經相當現代化,如糊名就類似於今天的封條。
明代法制很嚴,對考試作弊的處罰很重。在三次科舉考試中,作弊的考生和作弊的人都會受到同樣的處罰。一般每三年考一次,即要在邊疆呆九年,若僥倖未死,回來也會被除掉士卒身份,終身不想再考。從根本上阻止了通過閱讀獲得成功的機會。
清代在處理考試作弊現象時,比較有人情味。對情節較輕的罰款數額較大,情節較重的要戴重枷三個月,並被打一百下,送去監獄服刑。順治皇帝在位時,就發生了科舉以來最大的作弊案「丁酉科場案」,涉及作弊的考生、考官全部被處死,家屬全部流放邊疆。
所以古代律法中就有考試作弊入刑的規定,目的是為了讓想走捷徑的考生放棄這種不正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