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舉的「八股取士」是什麼意思?考試作弊的話會被處死

2020-12-13 時間簡史淺談

都說「八股八股害死人」,就有人來問明月了,到底什麼是八股文?有什麼可怕的嗎?

八股文實際上只是一種文體,而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

後來又承襲下來,格式越來越嚴謹,而文章內容更是空泛。清朝末年,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科舉制,並對中國產生了400多年的影響。

每一節共分破題、承題、起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

破題意:開篇用兩句點破題意。接題:用三、四句或五句接題的意義來說明接題。起說:以數句或十數句為開頭,只寫問題大意,宜虛不宜實。開頭:二、三句話,為其開頭後一句話。

八股文除體例要求嚴格死板外,從命題範圍來看,就是四書五經的命題範圍。受試者也必須按照四書五經的內容代聖賢言,不得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就是說,八股文從形式到內容都嚴格到了「死板」的地步,誰也不能施展,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十分明顯。

如果在考試中作弊的話,結果將是非常糟糕的

對於考官來說,自宋代起,各朝的統治者在組織考官時,都會要求考官提供體貌特徵,進入考場時要驗證身份,這也是最早的準考證的原型。

所以為防止考生向考官行賄,通過筆跡或暗號傳遞作弊信息,古代人還發明了「糊名」和「抄寫」兩種防作弊方法,這種防作弊方法已經相當現代化,如糊名就類似於今天的封條。

明代法制很嚴,對考試作弊的處罰很重。在三次科舉考試中,作弊的考生和作弊的人都會受到同樣的處罰。一般每三年考一次,即要在邊疆呆九年,若僥倖未死,回來也會被除掉士卒身份,終身不想再考。從根本上阻止了通過閱讀獲得成功的機會。

清代在處理考試作弊現象時,比較有人情味。對情節較輕的罰款數額較大,情節較重的要戴重枷三個月,並被打一百下,送去監獄服刑。順治皇帝在位時,就發生了科舉以來最大的作弊案「丁酉科場案」,涉及作弊的考生、考官全部被處死,家屬全部流放邊疆。

所以古代律法中就有考試作弊入刑的規定,目的是為了讓想走捷徑的考生放棄這種不正當的思想。

相關焦點

  • 古代科舉是怎樣作弊的?防止作弊措施又是怎樣一步一步完善的呢
    中國文人歷來有著「朝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的夢想,對於他們來說,紅袖添香,淺斟低唱都不算什麼,唯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般金榜題名才是他們的最終夢想。而能夠讓「寒門」成功晉級為「士族」的唯一途徑,就是科舉制。
  • 現代高考對標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漫談考場違紀處罰與防作弊措施
    明清時期出現的八股取士,只考「經義」一門,還有固定的八股格式,所以導致科舉考試僵化無味,科舉人才痴迷古義而略顯迂腐頑化。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人類分工的細化,現代高考雖然文科、理科分類考試,但難易程度相當。有些地方開始的高考改革,文理不再分科,而是根據個人興趣採用必考課與選考課相結合的方式參加高考,更是沒有了古代明經與進士考試的分類痕跡了。
  • 古代科舉考試也作弊?怎樣處罰作弊者
    試中往往有心懷僥倖心理的學生會鋌而走險作弊參考。最近幾年國家也是加大了對作弊人員的處罰,對考試作弊人員進行禁考、開出學籍,更有甚者別處以法律責任。那麼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如果發現考試作弊的會怎樣呢?
  • 古代科舉考試有多難?中了科舉,分別能當什麼官?
    科舉考試起源於隋朝,發展於唐朝,完備於宋朝,式微於元朝,輝煌於明清,結束於清朝。科舉制度經過不斷的發展,到了宋朝,幾乎已經接近於完善。一系列的考場規則出臺,而且官方出版教材,確定一定範圍內的考試範疇。為了防止作弊,還發明了試卷糊名和鎖院制度。
  • 科舉考試作弊花樣繁多,夾帶、代考、做記號,套路太深
    想想現在大大小小的考試,都把人整得心力交瘁,一年一度的高考也總有人運用各種高科技以身試險,卻最終逃不過監考老師和監控的法眼,這些學生罔顧了法律,最後只能為自己的錯誤買單。其實在古代三年一度的科考中,也會有考生耍小聰明,企圖通過作弊考取功名,在科技也不是很發達的古代,心懷鬼胎的考生們會使出什麼招數來應對考試呢?
  • 科舉考試作弊花樣繁多,夾帶、代考、做記號,套路太深
    想想現在大大小小的考試,都把人整得心力交瘁,一年一度的高考也總有人運用各種高科技以身試險,卻最終逃不過監考老師和監控的法眼,這些學生罔顧了法律,最後只能為自己的錯誤買單。其實在古代三年一度的科考中,也會有考生耍小聰明,企圖通過作弊考取功名,在科技也不是很發達的古代,心懷鬼胎的考生們會使出什麼招數來應對考試呢?
  • 古代科舉考試也有作弊和替考?被發現後,會受到什麼樣的處罰
    十年寒窗苦讀,高考作為現代最為嚴格公正的考試,這一天也是證明天下莘莘學子的時刻。高考作為現代最為嚴格公正的考試,已經引起部分人質疑,總有少數人憑藉相應的社會地位造假、替考,高考作弊,弄虛作假是一種違法行為。
  • 它是古代著名科舉制度,於明清腐朽,那時的他們是如何看待它?
    它是古代著名科舉制度,於明清腐朽,那時的他們是如何看待它?在明清時期,科舉制度逐漸走向僵化腐朽,對金榜題名還夢牽魂繞的話,無疑是一種落後的科舉觀。而這個時期湧現了大量的優秀小說家,那麼這些小說家對於科舉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我們這裡分為豔羨,稱讚,怨天,尤人,醒世,補世六種態度。
  • 死板的八股取士制度下的閃光點
    說到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選拔官員的制度,人們普遍認為這種竄味的科舉制度造就的只是一群毫無用處的書呆子,這種批判的眼光使我們對其弊端有了一個更好的了解。
  • 古代高考考場(科舉考試)中考生是怎麼作弊的?
    自從隋朝選撥人才採取科舉制度以來,科舉制度就被野史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談到科舉制度,我們就不能不談科舉考試,也就是過去的全國性高考,談高考就又不得不談考場紀律,一談考場紀律那就自然涉及到作弊,那麼我們看看古代高考考場內的作弊有哪些方式?
  • 古人是怎麼作弊的?中國科舉考試中的「舞弊與懲治」
    可見,當時的開封得益於優越的地理位置、行政地位,以及錄取名額遠高於其他地方等原因,很多士子會選擇冒籍開封府考生來參加考試。再比如,清康熙年間,福建沿海各州縣童試競爭非常激烈,而臺灣錄取生員名額較多,因此福建考生就移民到臺灣參加考試。 另一種是更改自身資歷。
  • 碩士研究生考試相當於古代科舉的什麼級別?
    在這些科目中,最為榮耀的就是「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叫做「時務策」,就是針對一些國家現實問題發表觀點,有點像今天公務員考試的「申論」。 PS:「秀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是地方像中央推薦人才的一個名目,意思是「優秀的人才」。東漢初期為了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一度改稱「茂才」。
  • 科舉文化的現實性:為什麼需要高考?競爭社會考試公平和區域公平
    科舉文化在我國歷史上歷時一千三百多年,有部分學者認為科舉文化中八股取士束縛了應試者的思想,對創新知識和創新人才的培養起到了阻礙作用,不利於科學的發展。從而片面認為科舉制度與高考沒什麼關聯。科舉文化對高考存在的現實影響 事實上,我們研究科舉文化,得正視科舉制度的確有束縛思想的缺點。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從另一方面來說,古代的科舉要比現在的高考更加嚴格。那麼,古人是如何防止學生作弊的呢?
  •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分幾級?
    屬國朝鮮一直奉行天朝的科舉制度相信很多人都在考前聽到過父母的嘮叨:「你看那個咱們這裡的誰誰誰,『』『』『』『』上一年人家考了個本市第一,是本地的高考狀元,你看人家多風光啊,他家裡還擺了幾十桌酒慶祝,人家學校還給送了獎金呢!balabala,人家多給家裡爭光啊,你也要加油啊。」然後留下一臉懵逼的你。
  • 失意士子的科舉情結與明清才子佳人小說的興盛
    科舉制度自隋代誕生以來,歷經了1300年歷史,成為隋代至清代官員選拔的主要制度,對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既達到了成熟期,又開始走向衰落,從而使才子佳人小說興盛起來。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清朝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一定的歷史原因。
  •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
    明清時期的學校教育制度清承明制,科舉必由學校,即只有各類學校的生徒才有資格參加鄉試。所以,要了解清代的科舉制度,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學校制度。中國古代在孔子之前沒有私學,教育機構皆為國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春秋之前實行世官制度,貴族子弟入學校學習,「學而優則仕」。
  • 古人在科舉考試中作弊,方式無所不用其極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經過去近一個月,有的學生金榜題名,拿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錄取通知書;而有的學生因為考試作弊被依法懲處,失去人生中寶貴的一次機會。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高考作弊的方式層出不窮,如攜帶高科技設備、高考「槍手」等等。那在科技不發達的中國古代,考生又是怎麼在考試中作弊的呢?一、賄賂主考官,也叫「請託」或「通關節」考生自己準備再好,也要監考官的配合。由於科舉制度前期是考試和薦舉相結合,因而在唐朝,賄買考官而進行「結朋、行卷」的行為可行性較大。
  • 夢見考試作弊被發現是什麼意思 夢見考試作弊被發現
    夢見考試作弊被發現是什麼意思 夢見考試,吉兆,學習成績會如魚得水。 夢見學生在考試,意味著夢者工作壓力大,內心憤懣。 準備考試的人夢見考試作弊被抓,意味著心不急躁,順利錄取。 談婚論嫁的人夢見考試作弊被抓,說明意氣用事,固執已見婚姻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