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古代著名科舉制度,於明清腐朽,那時的他們是如何看待它?

2020-12-16 雨後彩虹講美食

它是古代著名科舉制度,於明清腐朽,那時的他們是如何看待它?

在明清時期,科舉制度逐漸走向僵化腐朽,對金榜題名還夢牽魂繞的話,無疑是一種落後的科舉觀。而這個時期湧現了大量的優秀小說家,那麼這些小說家對於科舉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我們這裡分為豔羨,稱讚,怨天,尤人,醒世,補世六種態度。

上述六個指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豔羨、稱讚。在明清時期,科舉制度逐漸走向僵化腐朽,對金榜題名還夢牽魂繞的話,無疑是一種落後的科舉觀。「稱讚」在合乎情理的範圍內揚善懲惡,相對於前者稍進一步。二、怨天、尤人。對於「豔羨」來說,這一層次的態度至少已經認識到科舉考試的不合理與黑暗之處,是一種進步。「怨天」是迷信於命運與神靈的主宰。「尤人」則是針對科舉考試的主持者,己經看到了人事上的弊病。但它們還是帶有較強的情緒三、醒世、補世。這一層次已經上升到從制度層面來冷靜思考科舉制度的弊病,不再拘泥於細枝末節的、具體的人與事,其理性與思辨性已非前兩個層次可以比擬。但並不是說「補世」就比「醒世」更加進步,因為這兩個指標在明清小說中的表現十分複雜,常常混於一體。「補世」的角度與方案有時並不比「醒世」更為進步與合理,有時甚至表現出倒退。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對明清小說家的科舉文化態度做一個整體觀照。綜合上述三個層次六個指標,整個明清小說家群體對科舉的態度呈現出典型的金字塔型絕大部分小說家還是停留在豔羨與稱讚這個層面,能做到醒世與補世的是鳳毛麟角,於是形成一個纖細的塔尖。

除了清末興起的教育小說作者,即使是最具批判意識的明清小說家對科舉文化的態度,也沒有超越明末清初一些大思想家的批判高度。在萬馬齊暗中,與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相比,後來的絕大多數小說家難以望其項背,或對虛構的金榜題名豔羨不已,或對現實的功名不遂怨天尤人,更多的是一種倒退。

集體迷茫。明清小說家意欲醒世者不乏其人。許多小說家能清醒認識到科舉取士的弊端,洞若觀火,切中要害。既然科舉制度竇弊叢生,那麼如何對症下藥,除弊革新呢能破卻未必能立。除了「戊戌變法」改良八股取士制度對清末小說家的啟示以外,無論是熱腔罵世者,還是冷眼敲板者,在這個問題上集體失語,茫然不知所措。《鴛鴦針·序》宣稱「醫王活國,先工

針貶

,後理湯劑」,「痛下頂門毒棒。此針非彼針,其救度一也。使世知千針萬針,針針相投一針兩針,針針見血」,但它除了揭露科舉舞弊黑幕與假名士的醜態,並未開出藥方,只是讓飽懷八股才學的主人公最終金榜題名了事。即使是《儒林外史》此等「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的「思想家的小說」,吳敬梓還是沒能拿出拯救「貫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的良方。賢人真儒除了空守道義,修祭泰伯祠顯然無濟於事。賢人君子風流雲散,群醜依然甚囂塵上。吳敬梓通過描寫泰伯祠的逐漸衰敗,無可奈何地表明理想己經破滅。因此,明清小說家在科舉改革上陷入了集體迷茫。

「自卑情結」中的文學洩憤與情緒化表達。毋庸諱言,科舉制度與其他許多制度一樣,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即使是在滴水不漏的《欽定科場條例》的嚴密管制監控下,清代還是發生了許多科考大案。但是,歷朝統治者對於科考案的查處大多鐵腕有力,他們信奉「國家求賢以科目為重,公道所賴,在此一途」,「鄉、會兩閨,乃國家掄才大典,必須防範周密,令肅風清,始足以遴拔真才,摒除弊竇」。但明清小說家、尤其是通俗小說家們大多數功名不遂,他們在極度失意中滿腹牢騷地創作小說,帶著一種強烈的非客觀非理性的情緒化表達與發洩。他們所展示的科舉考試圖景不盡客觀。最為明清小說家「尤人」的敏感問題集中在考官的公正上。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抨擊考官最為激烈的小說之一,但他所處的康熙朝對科舉考試的管理是相對成功的詳見第五章第一節。蒲松齡屢試不第是因為他的八股文不符合衡文標準,不能歸咎於考官的貪腐與昏庸。但《聊齋志異》將絕大部分考官斥為盲眼試官與「糊眼冬烘鬼」,這顯然是蒲松齡的文學洩憤與情緒化表達。而且,他在諷刺謾罵中發洩之餘,又和才子佳人小說殊途同歸,忍不住在科場上書寫「圓滿」,終究不能免俗。明清小說普遍存在「中了的誇自好,不中的恨試官」《貪欣誤》第六回的現象,很難說是客觀、公正與理性的批判。

明清小說家的「僥倖心理」嚴重削弱了科舉批判的力度。他們一方面在揭露科舉黑幕時,對「小人式」的反面人物咬牙切齒,嫉惡如仇,極盡熱腔罵世與憤世嫉俗之能另一方面在塑造他們讚賞的「君子式」正面人物時,卻竊喜舞弊成功,全無捍衛公平與正義的理念。如《飛花詠》、《人中畫》、《風流配》、《春柳鶯》、《人間樂》、《鳳凰池》、《躋雲樓》等等。抱著「僥倖心理」,小說家們如此「借烏有先生以發洩其黃粱事業」「。可見明清小說,甚至是明清文學都沒有形成一種健康成熟的批判科舉的信念原則與思想文化,更談不上除弊革新。就如天目山樵評《儒林外史》中婁家公子猛烈抨擊永樂皇帝的情形時說「假使中鼎甲入翰林,又是堯舜之世了。」

相關焦點

  •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科舉制度
    它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興盛於明、清兩朝,廢除於清朝末年,歷時1300餘年。從官制史角度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巨大進步。它所堅持的是「自由報名,統一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公開張榜」的原則,打破了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對政治的壟斷,對我國古代社會的選官制度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改革。
  • 科舉制度:西方人崇拜的中國發明,影響了歐洲文官選拔制度的確立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史獨有的人才遴選制度,它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根基,對於中國的政治、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甚至給中華民族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比如中國人對於歷史、考試的重視,就是科舉制度影響民族性格最明顯的代表。
  • 從《範進中舉》切入,深入探析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利弊
    推舉明經明法、茂才異等、賢良方正」---節選自《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初探》 察舉制度始於漢朝,由漢高祖劉邦頒布第一份求賢詔,在漢武帝時期正式確立,察舉制度簡單來說就是由各地官員進行審查,優秀的人才可以推薦給中央,中央審查通過就會進行任命。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簡述
    明清科舉考試流程表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別重視選拔人才,設立御史府,每年都取進士補充國家的人才庫。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視察御史府,看到許多新考取的進士魚貫而出,便得意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卿」這樣的高官。祿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財物。
  • 科舉和商業如何改變中國人的空間感?從唐傳奇和明清小說演變說起
    古代的家庭結構使得個人空間嚴重壓縮,來到都城的李益掙脫了這一層束縛,他渴望全新的自由。在科舉制度這個大背景之下,由鄉土轉向大都市的舉子們在旅途中拓展了見聞,而掙脫了鄉土製約以及家庭束縛的他們開始爭取個人的解放。更為重要的是,唐朝的科舉制度使得等級差距淡化了不少,很多寒門子弟通過科舉看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 古代史:科舉制度——古代選官制度的創舉
    魏晉以降,選官制度的核心是九品中正制。世族子弟憑藉家世佔據上品,步入仕途,世代擁有政治特權。南北朝時期,隨著門閥世族的腐朽與寒人漸掌機要,選官制度也逐漸發生變化。北周時,「選無清濁」,隋承此風,「官無清濁」,九品中正制終於被廢止,這是科舉制產生的前提。
  • 明清「學霸」村 嚴酷科舉制度下 神秘山村卻人才輩出"靈水村"
    但是作為古代中國,作為幾百年前的明清時期,文盲率達到80%,但這個數字是明清時代的一個平均值,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因此文盲比例相對比較低,而北方地區則高於這個數字。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舉人、進士等這樣的古代「學歷」名稱,但很少人了解,這樣的名稱在古代意味著什麼,想了解靈水村為什麼如此聲名遠播,那就要先從了解,古代的科舉制度及功名等級開始。
  • 一張圖看明白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是中國最早的「高考」。
  • 淺談古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及意義
    前言「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狀元一直都是我們讀書時終其一生的夢想,而在古代考取狀元的艱難程度卻是我們現代難以想像的。「科舉」,是我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是封建時期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
  • 五、科舉制度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幹三百多年。《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
  • 科舉狀元是如何煉成的?
    換句話說,今天的「高考狀元」和科舉時代的狀元是遠遠不能相提並論的,現在的高考狀元一年能出幾十位,而科考史上的狀元,三年才出現一位。除此之外,今天的考生通過高考獲取的是高等教育的入場券,而科舉,卻是古代中國選拔官員的制度,通過科舉考試獲得的,是權力的通行證。
  •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
    明清時期的學校教育制度清承明制,科舉必由學校,即只有各類學校的生徒才有資格參加鄉試。所以,要了解清代的科舉制度,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學校制度。中國古代在孔子之前沒有私學,教育機構皆為國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春秋之前實行世官制度,貴族子弟入學校學習,「學而優則仕」。
  • 高考文化常識:科舉制度
    科舉:古代通過分科考試來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1300多年。到明朝,科舉考試從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家經義,以「五經」或「四書」文句命題,闡釋義理。「五經」題須依據宋元人的註疏,「四書」題則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並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
  • 高曉松:科舉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制度之一,遠超西方國家
    1904年7月4日,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在北京城舉行,此後在中國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考試製宣告結束。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裡,科舉考試制度代表著舊社會的腐朽,是落後的。尤其是明朝以後,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格式固定的八股文更是成為禁錮思想的典型代表,多為後人所詬病。
  • 科舉制度小常識
    科舉制是中國歷代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從隋代開始實行,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止,共經歷了1300餘年。由於科舉制度與今天的高考在某些方面有些類似,故也有「古代的高考」之稱。科舉考試制度自隋唐至兩宋,都沒有很大的變動,到了明清時期才有所變化。
  • 古代科舉制度會比高考更難嗎?考中狀元是什麼水平?
    古代科舉制度是各朝代歷代以來選拔官吏的制度,科舉制度的誕生一直很有爭議,明清迎來巔峰,生員人數迎來爆發,制度更趨向完善。我們今天了解一下古代科舉制度,領略一下古代考生們寒窗苦讀的辛酸。耐心看下去,你會有很多收穫。
  • 失意士子的科舉情結與明清才子佳人小說的興盛
    科舉制度自隋代誕生以來,歷經了1300年歷史,成為隋代至清代官員選拔的主要制度,對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既達到了成熟期,又開始走向衰落,從而使才子佳人小說興盛起來。
  • 科舉制度是如何從繁榮走向滅亡的?
    沒看過的小夥伴請點擊:科舉制度的創立與繁榮這一回,我們來談談明清時代的科舉制度,看看一種先進的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是如何變得僵化和落後的。最終,這種制度又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壽終正寢。我們不妨從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連中三元說起。                       一個學子從開始讀書到中進士,到底要經歷哪些考試呢?
  • 南京江南貢院,中國古代官員的搖籃,見證科舉制度的興起與衰落
    科舉制度被西方人稱作「中國第五大發明」。這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起源於漢朝,興盛於明清,到1905年清政府宣告停止科舉,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產生了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來到江蘇南京的江南貢院,走進中國科舉博物館,你才會知道科舉制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才了解到它的種種弊端,才能夠感受到1300年來科舉制度的凝重和沉痛,感受到歷代學士血淚交織的坎坷命運,感受到祖先在文字路上留下的苦難、渾厚與雋遠。
  • 在古代「高考」你需要完成幾步?細說古代科舉制度流程
    但是,在古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不僅要寒窗苦讀十年,而且入場過程也極其複雜漫長,難度不亞於考試本身,考試過程更是對身心的雙重考驗。但是這個樣貌敘述形同虛設,因為誰考試也不會帶著祖宗三代,古代又沒有照片,所以根本無法查證!結保結保就是相互保證,始於唐代。每三到五個考生必須組成一個保證小組,如果發生作弊,擔保人應犯同樣的罪行。它是科舉考試「連坐」制度的擴展。此外,還有廩生擔保與四鄰擔保三管齊下(廩生為科舉考試中成績名列一等的秀才;四鄰即街坊鄰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