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一年一度的高考時節了,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學教育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大學畢業生已不再是稀缺人才,研究生、博士、博士後這樣高學歷的朋友也都斯通見慣。但是作為古代中國,作為幾百年前的明清時期,文盲率達到80%,但這個數字是明清時代的一個平均值,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因此文盲比例相對比較低,而北方地區則高於這個數字。
其實這也不是絕對,今天我將帶領大家走進一處偏僻的北方山村,在明清時期就出了22名舉人,2名進士,10餘名國子監監生,到了民國時期,還有6人畢業於燕京大學,也就是現在北大、清華的前身。這裡就是位於北京房山區齋堂鎮的靈水舉人村。
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舉人、進士等這樣的古代「學歷」名稱,但很少人了解,這樣的名稱在古代意味著什麼,想了解靈水村為什麼如此聲名遠播,那就要先從了解,古代的科舉制度及功名等級開始。
在古代大多數人都是務農、經商,想一鳴驚人,徹底改變貧窮,讓一家人雞犬升天的渠道,只能是參加科舉考試,當官為國家效力。在明清時期通過科考選拔官吏,是朝廷擴充管理官員的重要手段。因此多年寒窗,只為一夜功名是每個讀書人的宿願。但其繁瑣的科考制度,也絕非是現代知識分子所能及的。
明清時代,從一名普通讀書人到國家「幹部」,總體來說要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個階段。讀詩書的人首先要參加「童試」,「童試」錄取後,經過幾年的學習,成為學習成績一、等的學生,才能取得秀才的「職稱」。
秀才是整個科舉制度中最低一級的「學歷職稱」。獲得秀才學歷後,才能參加每年八月在各省省城舉行的鄉試,俗稱秋闈,考試合格後才可進入下一輪的「角逐」。此時,在古代科舉制下,這些入圍的讀書人已然成為人們眼中的驕傲,但即便如此,想當官吏還是相差甚遠,讀書人需要繼續參加下一輪會試,明清時期每兩年會在京城開「會試」。
開會試前全國各地,通過前一輪考試的學子們,都要來到京城應考,就是我們電視中經常聽到的進京趕考,經過考試第一名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會試錄取前300名讀書人,並由朝廷分配工作,成為國家正式「公務員」,會試所有的通過者,都統稱進士。
其實您看著我說的簡單,豈不知從一開始的童試,到最後會試,要經過讀書人多少年的寒窗苦讀,很多人即便每年都參加考試,甚至考了一輩子還是個初級職稱「秀才」。前文說靈水村出了22位舉人、2位進士、10餘名監生和北大清華的前身,燕京大學6名畢業生,進士和舉人知道怎麼回事了,燕京大學畢業生好理解,但監生是咋回事?言簡意賅的說,監生就是保送到北京國子監的保送生,不參加前一輪考試,直接進入會試的學生。
靈水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古村落,靈水村形成於遼金時期,鼎盛於明清時代,村落不大,生活著大約200餘戶百姓。村裡至今還保留著元、明、清的房屋及三條石頭街道,各式古宅依山而建、與道而接,錯落有致。
在靈水眾多的宗教建築中,保存至今的很少。村西蓮花山下靈水泉寺,是靈水村有記錄以來最早的寺院,寺廟始建於漢代,唐弘治年間重修,也是北京地區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但由於時間久遠,目前的靈水禪寺只剩下一座山門和一顆幾百年的銀杏樹了。寺廟建築早已不在,現在廟址當做靈水小學校使用。
村中另一座寺院是南海火龍王廟,相傳建於金代,明代嘉靖重修,目前也僅存青磚歇山式山門,山門上留有青磚匾額,並保存有石刻及吻獸。寺中有兩株千年古柏,在古老的山門襯託下顯得格外蒼涼。
說道靈水村出了那麼多知識分子,他們回報過家鄉嗎?當然!比如光緒21年舉人,時任靜樂縣知縣的劉增廣,就在村中建立了新式學堂。靈水村最有名的要數劉懋桓了,劉懋桓生於崇禎四年,十三歲就考取了秀才,十六歲就高中進士,可謂是個神童。
劉懋恆以「敬天勤民」的為官理念,得到了崇禎皇帝的肯定,隨後被派往山西汾州任知府,在任期間,它剛正不阿的組織「掃黑除惡」的工作,剷除了當地惡霸豪強。還對百姓關愛仁慈有佳,有一年山西發生災荒,他將自己所有的俸祿都救濟給了百姓,自己家鄉受災時,也命家中開倉放糧,救濟災民。
靈水村,一座再普通不過的北方山村,卻又如此不同。古樹、古井、古宅、古寺是它久遠的歷史遺蹟。石刻、雕花、宅門和楹聯是它的文化內涵。知書達理、君子不爭和清如止水是它傳承的美德。如果有機會,您在村中的石子路上走上一遭,或許還能聞見悠悠的紙墨香氣,或許還能聽見趕考秀才匆匆的腳步聲,或許還能看見榮歸故裡的舉人們吟詩作對。靈水村一定是一個讓你感觸歷史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