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為何說驚蟄有雨並閃雷,麥積場中如土堆?古人有智慧

2020-12-22 勇哥讀史

3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

其實,在漢朝以前,驚蟄被稱為「啟蟄」。漢朝時期編撰的禮制著作《大戴禮記·夏小正》中就記載:「正月啟蟄,言發蟄也。」可是,西漢第六位皇帝漢景帝叫劉啟,為了避諱,人們將「啟蟄」改成了「驚蟄」。到了唐朝,已經沒有必要再避諱,朝廷打算將「驚蟄」改回「啟蟄」,可由於民間早已習慣了「驚蟄」的說法,便不作更改,延續下去,直到今天。

不過,日本學習唐朝曆法時,使用的是「啟蟄」,現在日本曆法還保留著「啟蟄」和「驚蟄」兩種說法。

驚蟄這個節氣是怎麼產生的?

在中國,當我們過了立春、雨水兩個節氣之後,就迎來了3月。3月,是草長鶯飛,萬物復甦的季節。受氣候的影響,雨水逐漸增多,出現了陣陣春雷。與此同時,藏在地下過冬的蛇蟲鼠蟻等動物昆蟲,也開始鑽出地面,四處活動。

古人以為,這些蛇蟲鼠蟻是聽到春雷的聲音,才聞聲而動,即「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因此命名為驚蟄。

其實,蛇蟲鼠蟻等聽不到春雷的聲音。他們出來活動,是氣候變化和生活習性使然。

「春雷響,萬物長。」對於古代的人們來說,驚蟄到了,意味著耕種的季節到了。每到這一天,大江南北的農人逐漸忙碌起來,播種的播種,耕田的耕田,施肥的施肥。

為了提醒農人勤勞耕作,老祖先們發明了許多諺語流傳下來。什麼「驚蟄春雷響,農夫閒轉忙」啊,「驚蟄地化通,鋤麥莫放鬆」啊,「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啊,「驚蟄不耙地,好像蒸鍋跑了氣」啊,「到了驚蟄節,耕地不能歇」啊……不一而足。

雖然在驚蟄這天,北方並不會下雨打雷,只有南方一帶才能有春雷,但為什麼諺語說「驚蟄有雨並閃雷,麥積場中如土堆」?

這是因為,冬天很少下雨,以晴天居多,這就使得大地缺少水分的滋潤。到了春天,大地迫切需要春雨的滋潤,所謂「春雨貴如油」是也。尤其是小麥,正值春播期間。適當下雨,可以幫助麥苗吸收水分,這樣子長出來的麥子粒粒飽滿,肯定堆得像一個個小土堆一樣。

古人是不是很有智慧呢?

當然,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科學技術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農業生產只能是靠天吃飯,風調雨順是人們對氣候最高的要求。現在,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越來越有科技含量。在溫室、大棚等現代農業設施的幫助下,農業生產對天氣的依賴越來越小。所以,驚蟄這天下不下雨,打不打雷,都不是很重要了。

中國是一個很講究「吃」的國度。逢年過節都要一飽口腹之慾。驚蟄也不例外。

在南方部分省份,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我們知道,一般的節氣裡大家忌諱吃梨,避免不好的意頭。可在驚蟄這天吃梨,意味著與害蟲和疾病分離,蘊藏著相當美好的寓意呢。

當前,天氣一天天回暖,氣候暖和溫潤。但未來還有一段時間的「倒春寒」,讓人倍覺「春寒料峭」,大家依然要注意保暖,不要「大意失驚蟄」哦。

最後,送一首南宋文學家範成大的《憶秦娥》給大家吧:

「浮雲集。輕雷隱隱初驚蟄。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玉爐煙重香羅浥。牆濃杏燕支溼。燕支溼。花哨缺處,畫樓人立。」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驚蟄有雨並閃雷,麥秸場中如土堆」,驚蟄下雨好麼?
    這個時候農民要開始忙碌了,所以人們常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說明驚蟄的時節千萬不能誤了農時,要開始下地耕種了。而對於驚蟄節氣前後,農民總是盼望著雷雨,這個時候要是下雨的話,有利於農民開展耙地備耕的工作,有了雨水的滋潤才能更好地開展農業耕種。
  • 老話說「驚蟄有雨並閃雷,麥積場中如土堆」,今年收成好嗎?
    都說一年最重要的季節就是春季了,春季的種植情況和收成會影響一年的生計。在春耕之時,驚蟄這個節氣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關於驚蟄的農諺真的不少,可見驚蟄這個節氣的重要性,俗話說「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意思就是說,到了驚蟄了,農民朋友都要開始忙著耕作了,因為驚蟄一到,天氣開始回暖,在北方積雪也開始消退了,這個時候土地經過一個冬季的修整,正是最肥沃的時候,翻土之後就可以種植了。
  • 農村俗語:「驚蟄有雨並閃雷,麥秸場中如土堆」,有道理嗎?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在驚蟄來臨之際,天氣漸暖,萬物復甦,因冷熱空氣反覆「搏殺」,故有春雷漸動,冬眠的動物也開始甦醒。倘若此時能有一場春雨「解渴」,冬小麥會藉助漸漸升高的溫度快速返青,從而為拔節孕穗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可以說,如果驚蟄時節下雨,將非常有利於冬小麥的生長。所以,古人才總結出了「驚蟄有雨並閃雷,麥秸場中如土堆」這句俗語。其實,在民間,關於驚蟄時節的農諺還有許多,譬如,「雷打驚蟄穀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等。
  • 今日驚蟄,叫醒酣睡的春天!驚蟄俗語集錦,帶你get古人的智慧
    ——唐韋應物《觀田家》驚蟄,古稱"啟蟄",2020年驚蟄時間為3月5日10:56:44。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
  • 俗語「雷打驚蟄前,生意莫作忙做田」,啥意思?今天驚蟄不妨一看
    俗語「雷打驚蟄前,生意莫作忙做田」,啥意思?今天驚蟄不妨一看驚蟄,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大家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嗎?作為幹支卯月的起始,正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乃生發之相也。所以驚蟄這一天陽氣上升,氣溫開始回暖,與之相伴的則是春雷乍動,萬物復甦的景象。有俗語稱:「雷打驚蟄前,生意莫做忙做田」,可見在驚蟄這一天還有很多講究。近一段時間,我國很多地區因為冷空氣的影響迎來了大範圍的降溫,甚至很多地區好不容易享受到了溫暖的陽光,結果沒幾天又迎來了降雨和降雪。
  • 俗語「雷打驚蟄前,生意莫作忙做田」啥意思?驚蟄前打雷好不好?
    提要:俗語「雷打驚蟄前,生意莫作忙做田」啥意思?驚蟄前打雷好不好?關於驚蟄的農村俗語有很多,例如「雷打驚蟄前,生意莫作忙做田」,正月打雷人堆堆,二月打雷麥堆堆」,這些俗語從字面來說,這是在說氣候反常,農業會失收,糧食會貴,要早作準備,做好田,免得饑荒無糧有難。而今天剛好很多地方出現了打雷降雨現象,讓不少人產生了猜想,驚蟄前打雷到底好不好?對農業生產會有什麼影響?
  • 驚蟄至,農諺「驚蟄打雷又打閃,麥場谷糧堆成山」,是什麼意思?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也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說明驚蟄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藏在泥土中冬眠的蟲子(蟄蟲)驚醒,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 農村俗語:「雷打驚蟄前,生意莫做忙種田」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國是一個富有極大智慧的遠古國度,對於一些生活現象的總結,雖然從科學上找不出任何必然的聯繫,並且不被現代人所理解,但是這些具有規律性的總結,它的準確性卻讓人感到非常的吃驚;例如今天我們所要說的這句:「雷達驚蟄前,生意莫做忙種田」,恰恰如此。
  • 農村老話「東閃空西閃風,南閃火北閃雨」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古代,沒有天氣預報,古人就根據多年的細心觀察和經驗總結,找出了氣候變化的規律,因而總結成為了諺語。雖然說,天氣是變化無常的,但是也還是有一些規律可循的。而這方面,古人就總結了很多的民諺,對於農民農事活動的安排起到了很好的指導價值。
  • 古人說:「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啥意思?老俗語中深藏大智慧
    在我國有很多的民間俗語流傳下來的,雖然這些俗語有些十分的粗鄙,但是講述的道理卻是非常的簡單。這些話不一定是真理,但都是人們長年累月在眾多經歷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很有借鑑意義。《智囊全集》這本書是古代俗語的突出代表,其中收錄了很多古代的智慧故事,更是很多名人的必讀之書。古人說:「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啥意思?老俗語中深藏大智慧。
  • 俗語「正月打雷人谷堆,二月打雷麥谷堆」,正月打雷有啥不好?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對一個村子來說也是如此。很多村子裡都有一兩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們懂得很多古人傳下來的老規矩、老禮儀,還懂得不少富有哲理的俗語、老話。這些俗語、老話,我們現在在課本上很難學到,而農村老人儘管文化水平可能不高,但說起這些來都是頭頭是道。
  • 立春到了,俗語「立春下雨是反春」是啥意思?立春下雨有啥說法?
    也是由於立春的重要性,在民間也有很多和立春節氣相關的預測天氣、農事的俗語和農諺。俗語「立春下雨是反春」說的又是什麼意思呢?立春下雨又哪些說法?由於「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節氣到了,也表明春季從這一天開始了。古人發現,立春節氣這天的天氣會和後面的天氣有聯繫,並且還可以預測當年的年景好壞。
  • 今日驚蟄,農諺「驚蟄聞雷米似泥」啥意思?驚蟄打雷有什麼說法?
    在古代的時候驚蟄又被稱之為「啟蟄」,該節氣一到也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驚蟄的意思是說進入該節氣以後,之前入冬藏伏土中的昆蟲會伴隨著雷鳴而被驚醒了,經歷過一冬的蟄居,又要出來活動了,「春雷驚百蟲」就是這個意思。在驚蟄節氣有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其實說到驚蟄節氣,就不得不說到打雷了。老祖宗還總結了農諺「驚蟄聞雷米似泥」,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驚蟄打雷有什麼說法?
  • 今日驚蟄:在古詩詞中尋找驚蟄的詩句,靜待萬物復甦!柳綠花紅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從今天開始,天氣就一天比一天暖和了,萬物也開始復甦生長了。古人對節氣很重視,時常寫一些詠贊節氣的詩詞。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觀田家[唐·韋應物]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賞析:從春雨春雷寫起,點出春耕。
  • 農村俗語:北辰三夜,無雨大怪,古人預測天氣,說得準嗎?
    農村俗語:北辰三夜,無雨大怪,古人預測天氣,說得準嗎?我們都知道,天氣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莫大的影響,幾乎每個人每天都會拿出手機看看當天的天氣預報,根據天氣來決定今天要不要出行遊玩,要不要帶傘出門,或者其他事項。
  • 俗語:「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為何這麼說?蘊含古人的智慧
    俗語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智慧和文化,在古代的惡劣環境下,老祖宗們自己的生活都成問題,卻還是能夠在苦中作樂,為我們後人留下了一筆又一筆的俗語財富,為我們後人提供了很多有借鑑意義的俗語,更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注入了更多的內涵。
  • 俗語「二婚硬如鐵,頭婚軟如棉」是啥意思?古人如此總結有何道理
    俗語「二婚硬如鐵,頭婚軟如棉」是啥意思?古人如此總結有何道理人活一世,追求的根本無非是「美好」二字,幼時想要美好的童年,求學想要美好的學府,投入社會想要找一份美好的工作,共度餘生則想要一段美好的婚姻和一個美好的伴侶!
  • 【大時間】天地盈虛,與時消息——驚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這一節氣非常有意思。二十四節氣多跟自然現象、人們的自然感受、農作物種植等相關,但這一節氣是跟人們觀察到的生物活動規律相關。在細心的先民看來,這一時節就像運動場上啟動某項比賽的發令槍一樣。這一槍在天地間打響,那些還在冬眠狀態蟄伏得太久以至昏昏沉沉的昆蟲、走獸們都驚醒過來,它們聽令而努力生長壯大。
  • 農村俗語「大雪不凍,驚蟄不開」,是啥意思?你那裡現在上凍了嗎
    在農村,老人常說「大雪不凍,驚蟄不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難道現在不冷,明年春季就會冷嗎?這樣一來,對農業生產又有什麼影響。「大雪不凍,驚蟄不開」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到了大雪節氣,氣候溫度還不是很低,天氣還不是很冷,還不會上凍的話,那麼,來年的倒春寒就會很明顯,甚至立春以後還會有很多雨雪天,就算是到了驚蟄節氣,土地依然還處在上凍的狀態,還看不到萬物復甦的跡象。
  • 詩詞-春暖花開,讓我們一起敞開情懷,欣賞古詩詞裡的驚蟄時光!
    春雷驚百蟲,萬物始生長,又是驚蟄春意濃!驚蟄節氣,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一年春耕由此開始。多少年來,古人於驚蟄時節,會揮毫縱墨,吟詩賦詞,寄託自己的情懷,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作。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蝸涎明石凳,蟻陣繞山臺。此際衣偏溼,燻籠著麝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