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驚蟄。
其實,在漢朝以前,驚蟄被稱為「啟蟄」。漢朝時期編撰的禮制著作《大戴禮記·夏小正》中就記載:「正月啟蟄,言發蟄也。」可是,西漢第六位皇帝漢景帝叫劉啟,為了避諱,人們將「啟蟄」改成了「驚蟄」。到了唐朝,已經沒有必要再避諱,朝廷打算將「驚蟄」改回「啟蟄」,可由於民間早已習慣了「驚蟄」的說法,便不作更改,延續下去,直到今天。
不過,日本學習唐朝曆法時,使用的是「啟蟄」,現在日本曆法還保留著「啟蟄」和「驚蟄」兩種說法。
驚蟄這個節氣是怎麼產生的?
在中國,當我們過了立春、雨水兩個節氣之後,就迎來了3月。3月,是草長鶯飛,萬物復甦的季節。受氣候的影響,雨水逐漸增多,出現了陣陣春雷。與此同時,藏在地下過冬的蛇蟲鼠蟻等動物昆蟲,也開始鑽出地面,四處活動。
古人以為,這些蛇蟲鼠蟻是聽到春雷的聲音,才聞聲而動,即「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因此命名為驚蟄。
其實,蛇蟲鼠蟻等聽不到春雷的聲音。他們出來活動,是氣候變化和生活習性使然。
「春雷響,萬物長。」對於古代的人們來說,驚蟄到了,意味著耕種的季節到了。每到這一天,大江南北的農人逐漸忙碌起來,播種的播種,耕田的耕田,施肥的施肥。
為了提醒農人勤勞耕作,老祖先們發明了許多諺語流傳下來。什麼「驚蟄春雷響,農夫閒轉忙」啊,「驚蟄地化通,鋤麥莫放鬆」啊,「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啊,「驚蟄不耙地,好像蒸鍋跑了氣」啊,「到了驚蟄節,耕地不能歇」啊……不一而足。
雖然在驚蟄這天,北方並不會下雨打雷,只有南方一帶才能有春雷,但為什麼諺語說「驚蟄有雨並閃雷,麥積場中如土堆」?
這是因為,冬天很少下雨,以晴天居多,這就使得大地缺少水分的滋潤。到了春天,大地迫切需要春雨的滋潤,所謂「春雨貴如油」是也。尤其是小麥,正值春播期間。適當下雨,可以幫助麥苗吸收水分,這樣子長出來的麥子粒粒飽滿,肯定堆得像一個個小土堆一樣。
古人是不是很有智慧呢?
當然,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科學技術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農業生產只能是靠天吃飯,風調雨順是人們對氣候最高的要求。現在,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越來越有科技含量。在溫室、大棚等現代農業設施的幫助下,農業生產對天氣的依賴越來越小。所以,驚蟄這天下不下雨,打不打雷,都不是很重要了。
中國是一個很講究「吃」的國度。逢年過節都要一飽口腹之慾。驚蟄也不例外。
在南方部分省份,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我們知道,一般的節氣裡大家忌諱吃梨,避免不好的意頭。可在驚蟄這天吃梨,意味著與害蟲和疾病分離,蘊藏著相當美好的寓意呢。
當前,天氣一天天回暖,氣候暖和溫潤。但未來還有一段時間的「倒春寒」,讓人倍覺「春寒料峭」,大家依然要注意保暖,不要「大意失驚蟄」哦。
最後,送一首南宋文學家範成大的《憶秦娥》給大家吧:
「浮雲集。輕雷隱隱初驚蟄。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玉爐煙重香羅浥。牆濃杏燕支溼。燕支溼。花哨缺處,畫樓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