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求諸己——任務分解

2020-12-16 老雷記

很多人看到這個標題「任務分解」,多多少少會有些許的懷疑:「開什麼玩笑?我做了那麼多年的主管,最擅長的就是分解任務了」「我幹的就是分解任務的工作」……

我想反問一句:您的員工真的完成了您分解的任務了嗎?

很多的管理者在分解任務的時候,並沒有明白為什麼要分解任務;說的直白一點,絕大多數的管理者就像是給流水線上的裝卸工一樣,機械的把零件安裝起來,並不管他裝起來的東西是否能用。

那是因為,我們錯把「分解任務」當做了任務。以為自己把上級安排的工作目標再分解給自己下面的員工就算是完成任務了,所以,我們的員工跟我們一樣,並不知道這被分解的任務到底是什麼。

這就是職場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互相推諉。

之所以不願意承擔,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做,而產生了對被分配在自己身上的工作的排斥;一個人接受了一項自己不知道怎麼做、上級也不明確方法、沒人傳授經驗的任務,大部分人是不願意去承擔未知的責任的;這很正常,不是嗎?

所以,作為管理者的您,不要一上來就抱怨下屬無法完成你安排的任務;先來看看您分配給別人的工作,您自己能否切實可行?

我很贊同潤總在文中提到的「翻譯」這個詞;因為我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我曾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做市場,那麼,我們在面對基層銷售員的時候用的是「業務語言」,我們在面對內部技術團隊的時候用的是「技術語言」,我們在規劃市場策略的時候用的又是「市場語言」;而我們在協調各方工作時,就要把不同的語言「翻譯」給不同的對象,讓不同的受眾清晰明白的了解他們的任務。

所有的任務都來源於企業的整體發展戰略,一層一層的分解給不同的部門,不同的團隊,不同的員工,而這樣一層一層的分解任務的目的在於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什麼、怎麼做、做成什麼樣。

只有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職責,才能明確的知道自己應該承擔什麼責任;只有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怎麼做,才能清晰的知曉自己能夠承擔什麼責任;只有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目標,才能自然而然的用自己的能力承擔責任。

當然,這還沒完,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以終為始」的把自己的職責、能力、目標貫徹到底;所以,我們不僅僅要縱向的把整體戰略切成條狀細分到每個人,還要橫向的把已經細分到每個人身上的整體任務再切成每一小塊,因為我們吃麵條的時候都不是一口氣就把整根麵條都吸到嘴裡的。

所以,分解任務在於將整體的戰略目標切成每一個人都能一口一口吃下去的小塊。不僅要豎著切,也要橫著切,不僅要切小,更重要的時候,讓每個人都能吃的下去,如果不能吃,切的再小,也沒用。

相關焦點

  • 不必如此「反求諸己」
    我注意到在網上,「歐洲出現『非中國製造』商標」引起熱議,而且多數網友顯得相當冷靜———從歐洲出現「非中國製造」商標這一事件,反求諸己,比如「中國製造」的廉價勞動力問題、中國企業工人的權利保障問題以及環保問題等,猶記當初西班牙發生燒中國鞋事件時,很多國人就是這樣反求諸己的。  但我總認為,這樣的「反求諸己」並不合時宜———反求諸己是美德,可惜用錯了地方。
  • 黨員幹部應多「反求諸己」
    黨員幹部應多「反求諸己」 黃彥程 2013年07月23日16:10  來源:廣西日報 「反求諸己
  • 反求諸己
    真的,只有反求諸己時,你才能成長。        回顧一下自己一路走來,摔的太多的跟頭都是不懂反省自己,總是內心充滿一種傲慢與偏見,敏感而偏激,常常傷害別人的同時也傷害自己。真的,當自己摔得頭破血流時,才明白了反求諸己有多重要。或許,這也就是成長的代價吧,有句話說「挫折是營養」,呵呵,也只能越挫越勇了。
  • 戒色而生,反求諸己。
    就像還有句類似的話:向死而生,反求諸己。前半句大概可以理解為,人終究要消亡,但不能因為這個必然的結果就選擇不活著。相反,正因如此,才要更認真的活過,而不是沉迷色慾,醉生夢死。既然來了,就不要揮霍生命,好好活著吧,因為以後會死很久的。
  • 反求諸己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反求諸己,諸;之於的合音;反過來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或對自己提出要求。出自: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近義詞有:反躬自問、嚴於律己、閉門思過、反躬自省,反義詞有:苛求於人,反求諸己是中性成語,動賓式成語;可作賓語、定語;含褒義。反求諸己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反求諸己(fǎn qiú zhū jǐ)成語釋義:諸;之於的合音;反過來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或對自己提出要求。
  • 成語故事:反求諸己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譯文: 《孟子·公孫丑上》:「當了僕役而覺得當僕役羞恥,就像造弓的覺得造弓可恥,造箭的覺得造箭可恥一樣。果真覺得可恥,不如就行仁。
  • 「中國大媽」要去標籤化更要反求諸己
    「中國大媽」要去標籤化更要反求諸己 發表時間:2015-04-23   來源:但境外旅遊事關國家形象,面對不文明現象,既要提醒人們去標籤化,更應以之為鏡,多多反求諸己。替「中國大媽」喊冤,也不如提醒「中國大媽」反求諸己。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應由此反求諸己。   先賢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意思是,遇到事情應首先反思主觀原因。只有找到自身毛病,才能在改正錯誤中有所進步。
  •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這個關鍵在於——「行有不得者反求諸己」,也就是「問題都在我身上」。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英語怎麼說?外交部的翻譯來了
    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昨天在例行記者會上的提到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知道怎麼翻譯嗎?11日,美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稱,中方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並沒有採取最佳做法,而是掩蓋了疫情,這導致國際社會花了兩個月時間才作出反應。
  • 熱點乾貨|逐層分解目標,明確每個人的任務
    各職能部門的目標是不相同的,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圍繞著如何完成年度銷售額進行,所以我們可以把企業的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小目標,然後指派給各個部門。█把工作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在工作過程中,如何利用奧卡姆剃刀法則提高工作效率是一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 有一種智慧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意思就是,射箭的時候沒有射中目標,不要去責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要要研究自己的射箭的姿勢是否有問題。 一位真正優秀的管理者,一定懂得凡事要從自身內部找原因,學會站在系統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從而避免將所有問題歸因於他人。所以,我們反問自己:「出問題的原因,是不是自己哪些地方沒有做到位」?「給員工下達指令時,自己還有哪些方面可以提升」?
  •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知道什麼意思嗎?
    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強調了面對疫情的普遍共識後,笑著向提問的路透社記者問道:「中國有句古話,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知道什麼意思嗎?」一時引起熱議。那麼你知道「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意思嗎?原文是: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 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什麼意思?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儒家政治,強調從自身做起,從身邊事做起,所以,多與個人品質緊緊連在一起。
  • 不順的時候請記住「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八個字是打開生活之門的一把鑰匙,這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即當生活中有很多不順時,我們應該回望自己,審視自己的心態、作為、言談、待人等,以求得從內外因素中發現新的問題,從而改善自己的境況。01.
  • 反求諸己是一種基本能力
    【緣木求魚】遇到問題能夠反求諸己的人,更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和尊敬。對商業經營者而言,這也是一種基本能力。是像孟老夫子說的那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還是把反擊的力量都集中到「對手」身上,讓旁觀者品味出的味道就很不一樣。即使站在最平常的世道人心的角度看,平時能夠經常性地反躬自問、遇到問題能夠反求諸己的人,更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和尊敬。對商業經營者而言,這也是一種基本能力。
  • 幫孩子「分解任務」,讓孩子拒絕「分心」
    那我們要怎麼幫我們的孩子"分解任務"讓孩子拒絕"分心"呢?幫孩子"分解任務",讓孩子拒絕"分心"1.讓孩子了解任務想要讓孩子拒接分心,在幫孩子"分解任務"的時候,就要做到讓我們的孩子充分的了解任務,只有讓我們的孩子了解了任務,同時我們也要做到了解我們對孩子的能力才能更好的給我們的孩子跟分解任務。同時,孩子理解了任務,也更能明白,這個任務符合自身的解決方法是什麼,這樣也是相當於先給我們的孩子打預防針。。
  • 朝運萊文化講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如何理解?
    最近網絡上被一句話刷屏了,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說過「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說完之後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和外國友人翻閱書籍查找翻譯呢?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就述說了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態度。
  •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怎麼翻譯?官方答案來了
    【文/觀察者網 嚴珊珊】「中國有句古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3月12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回應記者「美方稱中方在疫情暴發初期沒有採取最佳做法」的問題時,作出了上述表態,隨即引起輿論關注,網友紛紛贊其「懟得好」。
  • 每天分享一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個啥意思呢?字面意思翻譯過來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是沒有成功或沒有達到目的,那麼你就要在自身找原因」。說歸說,但有幾個人能這樣做呢?多數人還是找客觀原因。路上開車出事故了一般都會說「你怎麼開車的?」
  • 「反求諸己」的管理文化
    另一個同學「一頭霧水」,她的公司奉行的是「反求諸己」的管理文化。工作出了紕漏,推卸責任的人要負更大的責任,每個人都要學會主動攬責、主動反省——這讓颯颯很羨慕。普通職員都嚮往清白、公正的工作環境,多一分真誠,少一分算計;而作為管理者,都渴望自己的團隊心往一處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