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編輯寫詩二十多年,卻看不懂舒婷這首詩

2020-12-14 詩文說

「朦朧詩」這一命名,其實很草率,也並不準確。它來源於章明在《詩刊》上發表的《令人氣悶的「朦朧」》一文,這篇文章首先肯定了「詩,應該含蓄,切忌淺露」,認為在十年動亂之後「出現了不少感情真摯、思想深刻、形象鮮明、語言警策的好詩」。但接著筆鋒一轉,說有些作者可能受了矯枉過正和一些外國詩歌的影響,「把詩寫得十分晦澀、怪癖」。

章明為了不那麼粗暴,就暫且取了「朦朧體」這個名稱,「朦朧詩」便由此得名。我們現在聽起來,這好像是一個比較好聽,並且很有詩意的名稱。但在當時,這是充滿偏見的,不過是「晦澀、怪癖」的委婉說法罷了,只是表面客氣。這一命名過於主觀而不準確,讀不懂就視之為「朦朧詩」,那為何不把能讀懂的詩稱為明朗詩或者透明詩呢?

章明那篇文章中用來指摘「朦朧」的思考,透露出了作者思想的呆板和僵化,如今看來是非常可笑的,但在當時卻有不少人認同。對「朦朧詩」進行口誅筆伐的,大有人在。其實,所謂的「朦朧詩」,在詩歌技巧上應該是象徵派的延續;在陣營上,應該是「今天派」,因為北島和芒克創辦的《今天》雜誌是發源地。

舒婷的《致橡樹》最初就是發表在《今天》上,後來才被《詩刊》發現。舒婷從《今天》雜誌開始步入詩壇,很快就成了當時著名的青年詩人。因為舒婷是福建人,所以《福建文學》雜誌在1980年組織了整整一年討論舒婷詩歌的研討會。這對一個詩人,特別是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詩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但在研討會上,批評的聲音卻非常多。

據舒婷回憶,在其中的一次研討會上,有人說:「舒婷的詩玩弄感情。」舒婷當時畢竟太年輕,沒見過這等場面,一聽就哭著跑出去了。還是在這次研討會上,有人發言說:「我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寫了二十多年詩,還當了二十多年的詩歌編輯,可我卻看不懂《四月的黃昏》,別人就更看不懂了。」舒婷生氣地說:「你不懂,你兒子懂;你兒子不懂,你孫子懂。」可見,舒婷當時真是被圍攻得氣急了。

到底是什麼樣的一首詩,竟然會讓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寫詩並且編輯詩歌二十多年的人看不懂呢?到底是讀者水平太低,還是詩歌過於晦澀。我十分好奇,就找來了舒婷這首詩。

四月的黃昏

1

四月的黃昏裡

流曳著一組組綠色的旋律

在峽谷低回

在天空遊移

要是靈魂裡溢滿了迴響

又何必苦苦尋覓

要歌唱你就歌唱吧 但請

輕輕 輕輕 溫柔地

2

四月的黃昏

仿佛一段失而復得的記憶

也許有一個約會

至今尚未如期

也許有一次熱戀

而不能相許

要哭泣你就哭泣吧 讓淚水

流啊 流啊 默默地

我覺得這首詩對於我們現在的讀者來說,應該沒有那麼難懂,至少不會完全看不懂。很明顯,從整體來看,這應該是一首稍顯傷感的愛情詩。只是第一節的主題令人難以捉摸,「綠色的旋律」這一通感的技巧倒不難看出。第二節顯然是在表達失卻愛情的悵惘,這一點不難看出。只是這兩首詩的前後兩節似乎有點錯節,看似並無聯繫。所以,這首詩或許並非佳作,但並沒有那麼難懂,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尚君:唐詩離我們有多遠?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尚君    在傳統文史考據的道路上,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陳尚君,「用最艱苦的方法追求學識,從最堅決的方向認識人生」,由文入史,自唐溯漢,成為一代大家。著有《全唐詩補編》《唐代文學叢考》《舊五代史新輯會證》《漢唐文學與文獻論考》《四庫提要精讀》等。
  • 關於讀詩與寫詩的一些技巧
    詩總是把人的精神世界坦露出來給人看,即使是對客觀生活的描寫,也必須經過詩人主觀情感的淘洗、釀造、升華,使之充滿情感力量。即使單純的哲理詩和勵志詩,其實也是情感的反映,只是這種情感比較克制。好的詩,情感必然是非常飽滿的非常自然的。    四是精練能懂,銘記於心。這也是詩歌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詩不精煉,不會提煉,那何必要寫詩,不如寫成散文小說。尤其現在的詩,幾乎沒有什麼精煉可言。
  • 讀詩與寫詩的最好技巧
    四是精練能懂,銘記於心。這也是詩歌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詩不精煉,不會提煉,那何必要寫詩,不如寫成散文小說。尤其現在的詩,幾乎沒有什麼精煉可言。我翻了最近幾期國內乃至世界發行量最大的《詩刊》和《星星詩刊》,看了網上的一些詩,不說別的,首先很不精煉,有的詩毫無意義地長,語言拖沓累贅,空無一物。有的詩就短短幾句,卻仍是蒼白乏味。
  • 畢業致辭|復旦中文系主任朱剛:註定被歷史所記憶的畢業典禮
    因為疫情的關係,本屆的畢業典禮註定比較特殊。本文為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朱剛在6月23日2020屆中文系畢業典禮上的致辭,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刊發,標題為編者所擬。朱剛在復旦大學中文系2020年畢業典禮現場畢業生同學們、老師們,以及所有在線的朋友:大家下午好!
  • 致復旦大學中文系新生:生活比學習更重要
    復旦大學老校門牌匾。澎湃資料【原文編者按】9月開學季來臨。這是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陳引馳在2015級中文系新生入學典禮上的講話。澎湃新聞獲得授權轉載。歡迎各位在這個時節來到復旦大學中文系!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而收穫是以往勞作的結果。今天你們在這裡,是你們人生新一輪勞作的開始。這差不多是你們一生最美好的歲月的開始。你們或許現在不知道,但我回首三十年前的自己,我知道,我得提醒你們,告訴你們。
  • 復旦大學中文系新生入學致辭︱尋找你們自己的人生之路
    這是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陳引馳在2015級中文系新生入學典禮上的講話。澎湃新聞獲得授權轉載。歡迎各位在這個時節來到復旦大學中文系!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而收穫是以往勞作的結果。今天你們在這裡,是你們人生新一輪勞作的開始。這差不多是你們一生最美好的歲月的開始。
  • 其實,我是中文系畢業的
    有句名言說:「大學是民族靈魂的反映。」而作為大學的主體——中國大學生的靈魂明顯是被資本異化了。功利主義、利己主義、金錢主義、勢力主義等等等等。這就是中國大學目前的困境,一時半會扭轉不了,所以需要時間。所以大環境是你改變不了的,那就改變自己吧。「讀大學是為了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劉同/《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你應該讓自己越變越好,而不是被環境帶糟糕。
  • 北島與舒婷關於一切的討論,朦朧詩的時代裡,我們該思考什麼
    朦朧詩出現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這種詩體在藝術上大量運用隱喻、暗示、通感等手法,豐富了詩的內涵,增強了詩歌的想像空間。我們所熟知的食指、北島、顧城、舒婷等詩人都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顧城你沒有如期歸來,而這正是離別的意義。——北島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 現代詩分享《雨別》舒婷
    現代詩分享《雨別》舒婷   我真想摔開車門,向你奔去,   在你的寬肩上失聲痛哭,"   我真想拉起你的手,   逃向初晴的天空和田野,   不畏縮也不回顧。   我真想聚集全部柔情,   以一個無法申訴的眼神,   使你終於醒悟。
  • 讀詩與寫詩
    可見,《我的中國心》這首歌詞的作者如果沒有把杜牧《河湟》中「牧羊驅馬雖戎服,白髮丹心盡漢臣」這兩句理解透、熟練地背誦下來,是不可能寫不出「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舊是中國心」這樣的佳句的。然而,因為在汲取中融入了海外華僑熱愛祖國真摯情感,所以,誰也不能說《我的中國心》與杜牧的《河湟》在意境上雷同。這就是在學習借鑑前人佳作的基礎上創新。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誰都知道,蘇軾「明月幾時有?
  • 流浪大媽靠寫詩走紅,2000多首詩感動無數人……
    在四川大學有一位「網紅草根詩人」,她是後勤部的一名值班員,用零碎時間創作了2000多首詩歌,她說只要能寫詩,靈魂就不孤獨.或許很難想像,這首詩歌的作者凌麗秀只是一個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她今年47歲了,作為四川大學江安校區後勤部水電中心的一名值班員,她的業餘愛好是寫詩。不,其實寫詩是凌麗秀的夢想。
  • 舒婷《致橡樹》詩賞,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致橡樹》是舒婷創作於1977年3月的愛情詩,也是她的成名作。作者通過木棉樹對橡樹的「告白」,來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愛情觀,從而呼喚自由,平等獨立,風雨同舟的愛情。創作背景有一次,舒婷曾陪著對她寫作幫助很大的歸僑老詩人(蔡其矯)散步,蔡其矯就說:有漂亮的女孩子,又沒有才氣;有才氣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氣的女孩子,又很兇悍,他覺得找一個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難。舒婷聽了之後非常生氣,覺得這個人大男子主義,於是,當天晚上就寫下了這首《致橡樹》,進行反駁。
  • 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引馳寄語畢業生:最終,路會向前延展
    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引馳寄語畢業生:最終,路會向前延展 2017年6月22日下午, 復旦大學中文系舉行畢業典禮,系主任陳引馳教授做了題為《朝向父母之邦的航船》的畢業致辭,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 舒婷愛情詩三部曲賞析——一堂虛擬的當代文學講習課
    女同學乙:「舒婷當然是我喜歡的女詩人,她的詩也很有音韻美。這首詩我不太喜歡。作為新時代的女性,為什麼要表現得這麼卑微呢?愛要大聲說出來!」女同學丙(唱):「我最討厭油腔滑調虛偽的男孩,說什麼、什麼愛你在心口兒難開……」女同學乙:「唱得好!言為心聲——心裡怎麼想就應該說出來。暗戀可不是新時代的女性應該有的風格。」
  • 人生總要寫首像樣的詩 全球華語大學生短詩大賽第四季開賽
    這首頗有韻味的小詩的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阿根廷留學生潘天樂。不同於大多數喜歡中國相聲、書法、繪畫的外國友人,潘天樂對於中文詩歌情有獨鍾。來中國求學前,潘天樂沒有出過遠門,更沒有去過其他國家,但是他的母親非常支持孩子們能出去看看,了解不一樣的文化。2017年9月,潘天樂來到上海交通大學。
  • 復旦大學中文系第四屆「朱光甫文學創作獎」頒出
    2019年11月2日下午,復旦大學中文系第四屆「朱光甫文學創作獎」頒獎大會在光華樓西主樓1101室召開。「朱光甫文學創作獎」由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85屆畢業生朱光甫先生家屬捐資設立,也是中文系歷史上第一個專門獎勵學生進行文學創作的獎項。
  • 舒婷:《致橡樹》成了甜蜜的噩夢,我總不願朗誦
    這會給作者帶來一種苦惱,作家被標籤化了,而這往往意味著單薄。儘管後來一直筆耕不輟,但都會被這個標籤遮蔽。詩人舒婷就有這樣的苦惱。我現在跟大家提起舒婷,估計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想起《致橡樹》。這首詩就是她的成名作,在很多讀者看來,也是她的代表作。
  • 陳允吉談郭紹虞、朱東潤等復旦中文系前輩名師的文化藝術素養
    陳允吉老師1957年進入復旦中文系學習,畢業後留校任教,既曾師從這些老先生,也曾與他們一起工作,在他的記憶中,這些老先生除了足以名世的學術成就之外,在傳統文化和藝術修養上也是各有所擅,留下了許多生動、有趣的故事。
  • 舒婷:寫作不可能像馬戲團馴獅連續不斷跳過每個火環
    當時,北島經常去艾青家,讀到了老詩人蔡其矯轉去的舒婷的詩《橡樹》,於是和舒婷開始通信。我們可以提倡文學也要支持更寬闊的精神享受舒婷喜歡和作家朋友們開玩笑,也喜歡漂亮的衣服、精緻的飾品,但她始終不願意接受記者專訪,說這是原則,十多年沒有破過例,「請你們放我一馬。
  • 一位復旦中文系教授的「不必讀」書單
    復旦中文系教授嚴鋒曾開出一份「不必讀」書單。在北京語言大學教育測量研究所原所長、中國心理學會測驗專業委員會理事謝小慶看來,嚴鋒老師強調「信息篩選」的思想,非常重要,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