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詩」這一命名,其實很草率,也並不準確。它來源於章明在《詩刊》上發表的《令人氣悶的「朦朧」》一文,這篇文章首先肯定了「詩,應該含蓄,切忌淺露」,認為在十年動亂之後「出現了不少感情真摯、思想深刻、形象鮮明、語言警策的好詩」。但接著筆鋒一轉,說有些作者可能受了矯枉過正和一些外國詩歌的影響,「把詩寫得十分晦澀、怪癖」。
章明為了不那麼粗暴,就暫且取了「朦朧體」這個名稱,「朦朧詩」便由此得名。我們現在聽起來,這好像是一個比較好聽,並且很有詩意的名稱。但在當時,這是充滿偏見的,不過是「晦澀、怪癖」的委婉說法罷了,只是表面客氣。這一命名過於主觀而不準確,讀不懂就視之為「朦朧詩」,那為何不把能讀懂的詩稱為明朗詩或者透明詩呢?
章明那篇文章中用來指摘「朦朧」的思考,透露出了作者思想的呆板和僵化,如今看來是非常可笑的,但在當時卻有不少人認同。對「朦朧詩」進行口誅筆伐的,大有人在。其實,所謂的「朦朧詩」,在詩歌技巧上應該是象徵派的延續;在陣營上,應該是「今天派」,因為北島和芒克創辦的《今天》雜誌是發源地。
舒婷的《致橡樹》最初就是發表在《今天》上,後來才被《詩刊》發現。舒婷從《今天》雜誌開始步入詩壇,很快就成了當時著名的青年詩人。因為舒婷是福建人,所以《福建文學》雜誌在1980年組織了整整一年討論舒婷詩歌的研討會。這對一個詩人,特別是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詩人來說,是很重要的。但在研討會上,批評的聲音卻非常多。
據舒婷回憶,在其中的一次研討會上,有人說:「舒婷的詩玩弄感情。」舒婷當時畢竟太年輕,沒見過這等場面,一聽就哭著跑出去了。還是在這次研討會上,有人發言說:「我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寫了二十多年詩,還當了二十多年的詩歌編輯,可我卻看不懂《四月的黃昏》,別人就更看不懂了。」舒婷生氣地說:「你不懂,你兒子懂;你兒子不懂,你孫子懂。」可見,舒婷當時真是被圍攻得氣急了。
到底是什麼樣的一首詩,竟然會讓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寫詩並且編輯詩歌二十多年的人看不懂呢?到底是讀者水平太低,還是詩歌過於晦澀。我十分好奇,就找來了舒婷這首詩。
四月的黃昏
1
四月的黃昏裡
流曳著一組組綠色的旋律
在峽谷低回
在天空遊移
要是靈魂裡溢滿了迴響
又何必苦苦尋覓
要歌唱你就歌唱吧 但請
輕輕 輕輕 溫柔地
2
四月的黃昏
仿佛一段失而復得的記憶
也許有一個約會
至今尚未如期
也許有一次熱戀
而不能相許
要哭泣你就哭泣吧 讓淚水
流啊 流啊 默默地
我覺得這首詩對於我們現在的讀者來說,應該沒有那麼難懂,至少不會完全看不懂。很明顯,從整體來看,這應該是一首稍顯傷感的愛情詩。只是第一節的主題令人難以捉摸,「綠色的旋律」這一通感的技巧倒不難看出。第二節顯然是在表達失卻愛情的悵惘,這一點不難看出。只是這兩首詩的前後兩節似乎有點錯節,看似並無聯繫。所以,這首詩或許並非佳作,但並沒有那麼難懂,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