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 對話王汎森:大學「太緊張」產不出獨創性學問

2021-02-14 天健文史社

建設世界一流、追逐大學排名,這似乎是亞洲大學都無法免俗的一場遊戲。臺灣高校過去20年來,邁出的教改步伐不小。相對於大陸院校,臺灣地區一些高校的學術和科研已躋身亞洲領先水平。但成天圍著歐美高校設定的指揮棒轉,做出了符合世界級水準的學問卻無法解答本土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都構成了對臺灣高等教育的困擾和挑戰。

  臺灣高校走過的路、積累的經驗,甚至在辦學進程中遭遇的曲折、遇到的問題,能給大陸高校哪些借鑑和啟示?最近,臺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院士王汎森受華東師範大學之邀來滬講學,文匯報記者對他進行專訪。

  ——編者

  盲目將學院升格大學會升出很多麻煩

  文匯報:您一直關心高等教育的發展。臺灣高校總體數量不少,但辦學質量怎樣?

  王汎森:過去20多年來,臺灣許多原來的工專、商專,或技術學院都升格為大學。記得我念書時,臺灣只有30多所大學,現在則有160所。這導致了一系列問題,首先,「少子化」令生源變少,學校招生出現困難;同時,臺灣的教育資源也被稀釋。

  在臺灣,即使是私立大學也需憑學校的表現和人數,領取教育部一定的補助。過去,教育部用同樣的錢可以較為集中地進行資助。可當教育資源稀釋後,力道就有所不足。

  胡適曾在1947年提出學術獨立十年計劃。按他的想法,一個政府應集中精力栽培10間大學,因為以其財力,只能扶持這麼多。現代高等教育是非常花錢的。19世紀以來的大學所花的錢當然也不少,但都沒有現在這麼多。

  更為嚴重的是,臺灣的工專、農專、商專等許多原來具有很強「實做」能力的學校,在升格為大學後,使用和普通大學一樣的評鑑標準,只講求做研究、寫論文。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實做」的傳統喪失了,不管是畫建築圖、技術改進還是農業培養。這個問題最近又開始被注意到。

  十餘年前,我曾擔任過一次全臺灣科技大學評鑑的副總召集人,當時聽了一些意見,感到問題已經很嚴重,但不知為何沒引起注意。等到這兩年臺灣經濟衰退,人們才開始慢慢再度關注這個問題:公司、工廠覺得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可是大學又發現培養的人才過剩。其中部分蹊蹺就在於缺少「實做」人才。人才是有分工的,大學培養了這麼多高等人才,可是招工方不需要沒有實做能力、只會寫論文的人。

  其實,早期臺灣企業裡在第一線工作、最好、最有拼勁的員工往往是那幾所有名的專科學校畢業的學生。而且,這些學生也在發展生產的第一線。那次評鑑的時候,一個與會的建築師說,現在從工專學校畢業的學生已經不會畫建築圖了,都要從頭教起。

  一個地方的高等教育,必須既有研究高深學問,也有強調實做的。德國的高等教育就分工明晰,全世界經濟蕭條時,德國的經濟相對穩定,失業率也低。相反,亞洲國家卻把不同分工的高校全都變成一個模樣,最後高不成低不就,高深的學問研究不如別人,實做的也不如別人。

  「過度緊張的地方」出不了高度原創性的學問

  文匯報:您曾不止一次談到臺灣高校過度競爭化的問題。很多人都認為,大學實行「優勝劣汰」,才能產出豐碩的科研成果,提升教育質量。臺灣高校的情況如何?

  王汎森:我一直在觀察臺灣的整體學術表現,過去20年中,臺灣高校學術質量進步很大。但在進步的同時,也出現了過度強調競爭而導致的問題。

  激烈的競爭把整體學術水平推到了「高原」的狀態,可是真正豐沛的、原創的東西一時還出不來。適度的壓力是有助益的,但過度的緊張會壓垮人、出不了好學問。我們用這麼大的壓力,一直「逼」、一直「打」,終於打出了世界水準的東西,用英文在國際上和別人較量,但在世界級水準的研究上,卻看不到更具有突破性的成就,沒有獨創的東西。我們在進步的同時也被那些固定的標準綁住了。

  大陸甚至整個亞洲地區的大學都在走同樣的路,都在追逐歐美國家給我們設定的標準。達到標準固然不錯,但下一步我們怎麼走?在我看來,是時候該追求有自己特色、有獨創性的、還要能呼應自己社會需求的學術研究了。

  這個問題在臺灣的另一個體現,是對大學世界排名的追逐。大學排名,真是一個很俗氣的標準。臺灣大學掛出橫幅,要努力進「百大」,到那一刻我才知道,原來我的母校不是百大!臺灣「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諾貝爾獎得主,他也是臺大畢業的。每次看到這樣的布條,他說自己都覺得很不好意思,哪有一個學校把「百大」當作一條命在拼的。

  把「世界百大」作為奮鬥目標,不能說高校沒有進步,確實,有一些大學裡的「朽木」被清除掉了。但我們同時要看到,有得就有失,大學也因此失去了它從前傳道授業解惑、甚至帶有一些悠閒思考的味道——大學變成了福特式管理的超級市場。

  文匯報:您理想中的大學,應有怎樣的一種治學環境?

  王汎森:大學應該慢慢恢復為一個精神至上、有些餘裕的地方。當然,餘裕不是懶惰。歐洲中古時期,人們覺得散在歐洲各地的大學是歐洲精神的堡壘,能多少享受有別於基督教教條的思考的自由。現在的大學卻變成了最緊張的地方,太硬了,而且越來越硬。

  最近,臺灣的高校在評鑑這件事上有重要轉變。評鑑本來的目的是提升研究和教學水準,但過去10年做得有點過火。系自評、校評、教育部評,每隔幾年要大動幹戈一次,文書擺了一桌。去年院士會議的時候,幾位院士,包括林毓生先生和我,聯名提議要求修改評鑑標準。這一意見後來引起了教育部門的重視,臺灣開始允許一定水準之上的大學自己辦評鑑,理想目標是發展學校自己的特色。因為各個學校所擅不同,有些是人文科學,有些是生物醫學,不能用一概標準來評鑑。

  但是,當臺灣高等教育正逐漸從原來的一體化標準中走出來時,卻發現最大的阻力是大學的領導階層。因為一些學校被束縛慣了,或是覺得自己定標準不足以服人,最好還是教育部制定統一標準。真是「演戲的人要散,看戲的人不散」。

  推行文理學院和通識教育當是未來努力方向

  文匯報:除了評鑑標準之外,臺灣高校近期還有什麼值得注意的轉變?

  王汎森:去年,我和幾位院士希望在臺灣推行文理學院(Liberal artscollege),但沒獲得什麼響應。

  臺灣現有的160所高校中,有一大半將來應當轉成文理學院。文理學院的特色是:就最基礎的學科做極為深入的培養,包括物理、化學、數學、英文等等,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表達。另外,文理學院裡的老師都非常關注學生的學習,師生比例很小,彼此關係緊密。在文理學院,老師如果研究做得好,非常歡迎,但是教學是評鑑的重要標準。

  在美國,文理學院做得很成功。史丹福大學的一位教務長曾做過統計,發現美國科學院院士出自文理學院的比例遠遠超過其應有的。柯林頓、老布希、歐巴馬都受過文理學院的教育。歐巴馬當年讀的是西方學院(Occidental College),2年制。這個學院的一位老師恰巧在臺灣當客座,他告訴我,歐巴馬在西方學院最受益的課之一是西方政治哲學,羅傑·波希教授的「從十誡到上帝之死」。這類課的影響可以從歐巴馬的思維風格與言語表達上看出來。由於文理學院講究領導、溝通和演講的能力的培養,因此從這裡出去的學生擔任領導和主管的比例也相當高。

  對於我們這個凡事講求實用的民族而言,會覺得文理學院的教育理念有一點「高大空」。西方好的大學的本科教育不那麼現實,這段教育的目的是為一個人的終生所用,而非只是眼前求識的準備。這包括人生理想的樹立,遇到挫折時的心靈慰藉、與人溝通的方法、自我學習的能力……這些東西是終生所需的。等一個社會認識到教育的真諦之後,才不會把大學當成一個就業訓練所。

  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念書時,那裡有很多美國南部有錢人家的孩子,畢業後會回家繼承家族企業。但學生們選得最多的卻是歷史系,專業的企管、法律或財務,是到研究生階段再學。因為他們覺得,要做領導者,必須要先懂得人的世界,而歷史正可以擴充心量,一個人不可能做拿破崙,但是在讀他的事跡的時候,整個人的經驗和心靈歷程就延展了。

  文匯報:目前,很多國內高校都在試點開展通識教育。在臺灣的大學裡,通識教育推行得如何?你如何看待通識教育?

  王汎森:過去20年,臺灣的大學開始陸續建立通識課程。可過去5年,又興起了一股激烈的檢討風氣,認為許多通識課程已經淪為垃圾學分,比如把珠寶鑑定、口腔保護等都列在其中。

  通識教育課程必須經過仔細審視。一個人的通識包括哪些東西?一個大學生除了他本來的專業之外,還得有表達、溝通的能力,學好母語和至少一門外語。網絡的普遍使得原本的專業知識一查就有,這一點就已對教育產生了衝擊。但為什麼學習還是要緊的事情?因為學習並不只是獲得這些查得到的知識,而是習得把這些知識串起來、形成整體、宏觀認識的能力。通識的目標在我看來應該是培養在各個專業之間或之上的「通達之識」。

  治學的年輕人最缺的是對遠景的想像

  文匯報:回顧您的學術道路,您覺得您那一代學者和現在的臺灣青年,在治學上有什麼差別?

  王汎森:我那個年代的臺灣青年,追求知識幾乎沒有分科的界限,所以我們基本上什麼書都讀。如果你不小心看到這一代人的書架,你會以為他們在讀八種學問。但是現在學習變得專業化,最多跨出去一兩格。

  還有一點,我這一代的臺灣讀書人還有很強的「道」的抱負,這個「道」的抱負現在大概會被認為有點迂腐、老派。

  這個「道」不一定是儒家原來意義的「道」,而是有一個關懷的目標。臺灣那一代的青年多少都有治國平天下的想法,這種期待會轉化為一種公共服務的精神。現在,這種公共服務的精神正在失落中。一半以上的年輕人已經不欣賞、不接受這樣的想法。年輕人受後現代等各種影響,對比較趨向中心的思考、宏大的敘述已經沒了興趣,並且還有一點冷嘲熱諷。這就是代際間的差別——老一代覺得要談時代走向,年輕一代卻覺得「你到底在說什麼啊?」

  文匯報:您能給現在立志於學術的年輕人一些建議嗎?

  王汎森:德國小提琴家穆特說,你要教一個人造船,最有效的辦法是告訴他船在大海上航行的美好,他就會自己想辦法去求得各種知識、技能,來建造一艘大船。對學問本身有一個遠景和想像,其重要性在許多具體方法和技巧之前。

  至於我的學術「遠景」,則是餘英時老師給我樹立的榜樣。餘先生常講,民國以來很多學者寫過一兩本有名的學術著作之後就金盆洗手了。但我在餘先生身上看到,做學問是長韌的追求。餘先生現在83歲,每天還沉浸在知識的王國中。前不久臺灣東華大學的一個學生說想要了解餘先生對我的影響。我告訴他,老師對我的影響,前一個階段以學術為主,但到最近這些年,又增加了生命歷程的榜樣這一點。餘先生做學問的精神讓我感受到一種價值和意義,也因此,一些來自政府或國內外大學工作上的催促,我都回絕了。

  有一個學術楷模其實非常重要。而現在很多年輕人在追求學問的過程中,缺少的正是一些遠景和想像。

  人物名片

  ●王汎森1958年10月生,臺灣雲林北港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特聘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明代中期至1950年代思想史、學術史及史學史研究,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近代中國的史家與史學》、《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等。

  觀點摘要

  突破學科間的界限,非常重要

  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不管是科學或人文,最有創新的部分是發生在學科交會的地方。為什麼會如此?因為我們現在的所有學科大部分都是在西方19世紀形成的,而中國再把它轉借過來。19世紀形成這些知識學科的劃分的時候,很多都帶有那個時代的思想與學術背景。像諾貝爾經濟獎,這20年來所頒的獎,如果在傳統的經濟學獎來看就是旁門左道,古典經濟學豈會有這些東西,甚至心理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連納什這位數學家也得諾貝爾經濟獎,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在學科的交界上,學科跟學科、平臺跟平臺的交界之處有所突破。在平臺本身、在學科原本最核心的地方已經search太多次了,不一定能有很大的創新,這也就是為什麼跨領域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天才總是成群地來

  凡是一個學派最有活力、最具創造性時,一定是一群人不但做著「白首太玄經」的工作,同時不拘形式地圍繞著一兩個中心人物自由地交流、對話。龔自珍《釋風》篇中說,「風」是「萬狀而無狀,萬形而無形」,也可以用來說明一種學風的形成。「風」的形成不只是老師對學生縱向的講授,而是有「縱」有「橫」,有「傳習」而得,也有來自四面八方不期而遇的吉光片羽。那些不經意的一句話,對深陷局中、全力「參話頭」而充滿「疑情」的人而言,可能正是「四兩撥千斤」的一撥。 (原標題《大學「太緊張」,產不出獨創性學問》)

(來源:文匯報)

相關焦點

  • 對話臺灣文史學家王汎森 大學"太緊張"產不出獨創性學問
    最近,臺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院士王汎森受華東師範大學之邀來滬講學,本報記者對他進行專訪。  ——編者  盲目將學院升格大學會升出很多麻煩  文匯報:您一直關心高等教育的發展。臺灣高校總體數量不少,但辦學質量怎樣?
  • 王汎森:大學太緊張,出不了好學問
    但成天圍著歐美高校設定的指揮棒轉,做出了符合世界級水準的學問卻無法解答本土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都構成了對臺灣高等教育的困擾和挑戰。臺灣高校走過的路、積累的經驗,甚至在辦學進程中遭遇的曲折、遇到的問題,能給大陸高校哪些借鑑和啟示?最近,臺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院士王汎森受華東師範大學之邀來滬講學,本報記者對他進行專訪。
  • 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大學太緊張,出不了好學問
    最近,臺灣中研院副院長、院士王汎森受華東師範大學之邀來滬講學,本報記者對他進行專訪。——《文匯報》編者盲目將學院升格大學會升出很多麻煩文匯報:您一直關心高等教育的發展。臺灣高校總體數量不少,但辦學質量怎樣?王汎森:過去20多年來,臺灣許多原來的工專、商專,或技術學院都升格為大學。
  • 觀點||臺灣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大學太緊張,出不了好學問
    「過度緊張的地方」出不了高度原創性的學問 文匯報:您曾不止一次談到臺灣高校過度競爭化的問題。 激烈的競爭把整體學術水平推到了「高原」的狀態,可是真正豐沛的、原創的東西一時還出不來。適度的壓力是有助益的,但過度的緊張會壓垮人、出不了好學問。我們用這麼大的壓力,一直「逼」、一直「打」,終於打出了世界水準的東西,用英文在國際上和別人較量,但在世界級水準的研究上,卻看不到更具有突破性的成就,沒有獨創的東西。我們在進步的同時也被那些固定的標準綁住了。
  • 王汎森:真學問是沒有地圖的旅程
    所長王汎森先生在「中央研究院」對我襄助良多,還與我同赴臺北市的臺灣大學、臺中市的中興大學、中壢市的中央大學,一路引見學界朋友,相談甚為投機。  在行政與學術間遊刃有餘  王汎森回憶在臺灣大學歷史系讀書時,臺大歷史系老輩凋零,一般學生似乎也不大了解教授學問的深淺。他記得李濟先生最後一次在臺大演講,系裡還得要拉人去聽。
  • 臺灣中研院院士:太緊張的大學出不了好的學問
    一個地方的高等教育,必須既有研究高深學問,也有強調實做的。德國的高等教育就分工明晰,全世界經濟蕭條時,德國的經濟相對穩定,失業率也低。相反,亞洲國家卻把不同分工的高校全都變成一個模樣,最後高不成低不就,高深的學問研究不如別人,實做的也不如別人。
  • 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大學排名,真是一個很俗氣的標準
    最近,臺灣中研院副院長、院士王汎森受華東師範大學之邀來滬講學,本報記者對他進行專訪。——《文匯報》編者盲目將學院升格大學會升出很多麻煩文匯報:您一直關心高等教育的發展。臺灣高校總體數量不少,但辦學質量怎樣?王汎森:過去20多年來,臺灣許多原來的工專、商專,或技術學院都升格為大學。
  • 王汎森:研究學問的一些心得、反省
    △ 王汎森,1958年出生,臺灣雲林人。1980年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1983年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旋即入伍服役。
  • 王汎森:「學霸」傅斯年 到處成為一種力量
    我其實是想刻畫一種內在的兩難與緊張,不想將這一個時代的這種緊張、兩難掩蓋下去。這不只表現在傅斯年一人,也表現在許多人身上。我們過去總是把時代考慮得太平滑、太純淨了,忽略了這種內在緊張與疑難,以及這個兩難之下的意義。
  • 《讀書》首發 王汎森 袁一丹:滿眼都是「現在」
    其間,青年學者袁一丹與王汎森做了一次訪談,圍繞「北大」「五四」「青年」三個關鍵詞,展開他們之間的問答。這三個關鍵詞的背後,是對當前兩岸學術生態、思想狀況、青年發展的觀察和理解,或許可以給人們不少啟發。但這不是取代性的,好像全校所有學院都要在「產創」這件事情上找到一個位置這個學問才有意義,這個我不同意。 大學在某種程度有自產、有收入、有基金,我都非常贊成,但那是擴大的範圍,不能本末倒置(the tail wags the dog),一個學校的老師成天東奔西跑,可是到頭來沒有賺到什麼,反而把原來的失掉了。
  • 大講堂 王汎森 袁一丹:滿眼都是「現在」
    您曾援引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話說,「真正的教會是看不見的教會」,真正的大學是看不見的大學。能否請您就臺灣高等教育的現狀,談談對大學問題的看法?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在面臨大學裡面人文向度的消失,都是指標化、產學合作等等。這些當然可以講,大學的功能和內容本來就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停地擴充。最早的大學有很多事情它是不做的,這是一個演進的過程。
  • 王汎森 | 傅斯年是一個時代的表徵
    我其實是想刻畫一種內在的兩難與緊張,不想將這一個時代的這種緊張、兩難掩蓋下去。這不只表現在傅斯年一人,也表現在許多人身上。我們過去總是把時代考慮得太平滑、太純淨了,忽略了這種內在緊張與疑難,以及這個兩難之下的意義。
  • 深度訪談《立場》四「不」原則打開對話新方式
    憑藉易立競「冒犯式」採訪+「行走的演播室」模式,《立場》成為了訪談類節目一個大寫加粗的標誌性「符號」。在3月18日開展的中國傳媒大學公開課中,有傳媒學子直接表達了對易立競的欽佩:「你的每一期節目都是我們新聞學院的教材」,這樣一檔備受讚譽的嚴肅的深度訪談節目,自有它的獨特存活之道。
  • 《立場》打開對話新方式 呈現有態度的訪談
    憑藉易立競「冒犯式」採訪+「行走的演播室」模式,《立場》成為了訪談類節目一個大寫加粗的標誌性「符號」。在3月18日開展的中國傳媒大學公開課中,有傳媒學子直接表達了對易立競的欽佩:「你的每一期節目都是我們新聞學院的教材」,這樣一檔備受讚譽的嚴肅的深度訪談節目,自有它的獨特存活之道。
  • 王汎森北大演講|當代西方思想史流派及其批評
    攝影:滕德京王汎森先生是海內外知名的歷史學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明清到近代的思想史、學術史等。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傅斯年:中國近代歷史與政治中的個體生命》《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等書。每出一書,皆引起學術界熱烈反響。
  • 對話式新聞訪談中記者角色探索
    關鍵詞:新聞訪談;記者角色;訪談心理學;採訪藝術    一、引 言    對話式新聞訪談,有感而問,有問而悟。今年以來,中山日報的記者在實踐中越來越多地採用對話式新聞訪談。但我覺得,目前,本報在對話體新聞採寫上更注重的只是一種形式,對話體的內容沒有跟上。為什麼呢?
  • 王汎森:明末清初思想中之「宗旨」|清談傳統文化
    如二程常以《大學》《西銘》開示學者,象山則專舉《孟子》,又特提先得乎其大者一語,而陽明則專拈孟子良知二字,後來又會通之於《大學》而提出致良知三字,作為學者之入門。同時亦是學者之止境,徹始徹終只此三字。後來王門大致全如此,只拈一字或一句來教人,直到明末劉蕺山又改提誠意二字。總之是如此,所謂終久大之易簡工夫,已走到無可再易再簡,故可謂之是登峰造極,然既已登峰造極,同時也即是前面無路。」
  • 「思」的政治史——讀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這或許也是王汎森先生在文章結論部分論及「無主體性的文化」或「私性的文化」時透露出的悲哀失望之情的所由來,「一方面是因為文化太容易受國家威權的支配,一方面是這種支配往往帶著任意性,所以猜測、恐懼,導致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上難以發展出特定的文化主體性,而是隨幡而動,看似多彩多姿,但卻有如流行性感冒的症狀,要來擋不住,要去留不住。
  • 訪談︱王汎森:清朝士大夫為什麼那麼壓抑
    王汎森先生明末清初的道德嚴格主義澎湃新聞:您在《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中討論了明末清初的「道德嚴格主義」現象,指出清初知識人在道德上存在一種執拗的緊張。清代乾嘉以考證學為主發展的道德哲學跟清初的不太一樣,像戴震強調的「欲當即理」,這種說法和晚明思潮相比,在字面上相像,實際上內容還是有出入的,他更強調在高位者不能懸置一種抽象的道德標準來壓制人,不傾向於用抽象的道德來規範人的現實人生,更不主張用高調的道德來要求一般細民百姓。
  • 王汎森:回憶牟復禮先生
    王汎森:回憶牟復禮先生 本文選摘自《天才為何成群的來》,王汎森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264頁,59.00元牟復禮先生的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