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回聲報》網站12月20日發表文章《大流行是如何重新勾勒這個世界的》,作者系法國蒙田研究所特別顧問多米尼克·莫伊西。全文摘編如下:
對2020年,我們可以作出的第一個地緣政治總結是什麼?2021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從達沃斯改到新加坡一事頗具標誌性,似乎是新冠肺炎對世界新平衡造成衝擊的一個完美總結。世界經濟論壇史上共有兩次改變了舉辦地。第一次是2002年1月的那場,在「9·11」恐怖襲擊發生後。我們的確應該同情紐約。
世界經濟論壇這次改址新加坡是在傳遞對亞洲有信心的訊息。2020年年末,達沃斯論壇改址只是證實了大流行暴發之初的一個地緣政治假說,即新冠肺炎很可能是一個規模最大的歷史加速器。而且如果疫苗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或者簡單來說沒能在「應該的時間」(也就是2021年秋)恢復「幾乎正常的生活」,這場加速可能會快到令人頭暈目眩的程度。有人想淡化新冠肺炎的重要性,把它說得像一場小流感,還批判限制自由的措施是防護過度且妨害自由,他們都大錯特錯了。美國疫情期間的單日死亡人數有時比2001年9月11日和1941年12月的珍珠港都高很多。
疫情真的是一件大事,包括在地緣政治領域,但它帶給我們的諸多教訓有些是相互矛盾的。
新冠肺炎在表明一切保護主義欲望是多麼虛無的同時,反而加劇了民族主義和退守本國的趨勢。我們雖然清楚僅憑一己之力無法獲救,卻還是不由自主地產生這種強烈的欲望。在歐洲,疫情初始出現的民族自私主義抬頭讓義大利淪為第一個受害者。這份最初的孤獨感是否會在義大利人的精神深處留下痕跡並影響他們與歐洲的關係?相反,隨著時間推移,疫情迫使歐盟國家(特別是德國)打破受本國文化影響對舉債抱有的遲疑態度。這是新冠肺炎的第二個矛盾點。疫情的出現可能會讓歐洲在全球的存在感下降,亞洲的存在感上升。但就歐洲本身而言,「歐洲感」有所提升,團結和一體化程度增強了。
作為一場看不見但如此真切的威脅,疫情迫使歐洲人實現超越。
大流行在增強一體化的同時也加快了與此相對的去一體化進程。在經濟層面,雖然各國付出了努力,但貧富差距和更深層次的生活條件差距加劇。貧困激增是對全球穩定最嚴重的威脅。
經濟和社會領域差異加劇,體現在學術和政治領域就是思想極化。對新冠大流行的觀點分歧強化了已經存在的鴻溝,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家之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冠肺炎已經變成對一個世界的隱喻甚至是總結,而關於這個世界,我們對它並不比對這個疾病本身的了解多。
責編:吳正丹
31946705,.法媒:疫情是規模最大的歷史加速器,.2020-12-25 08:08:15,.204064,.吳正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