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九天編譯】在西方國家仍舊困在新冠疫情陰霾下之際,中國似已迎來了經濟復甦,將疫情置於身後了。法媒本周繼續對中國近期的經濟狀況作了分析,認為中國經濟確實正在復甦。
法國《世界報》注意到,2020年末,中國似乎在不斷宣布各種利好消息,如同「焰火齊放」。其中,京東健康在港交所順利上市,融資額可達35億美元,充分表現了新冠疫情為中國科技業造就的巨大商機;「九章」量子計算機在量子計算上獲得裡程碑突破,只需200秒,而傳統超級計算機卻要花上6億年;嫦娥5號探月器即將完成任務,返回地球;又或是,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壓水堆核電站「華龍一號」正式併網發電,中核集團對外宣布「國外壟斷核能技術的時代已經結束」。
經濟回暖跡象明顯
不僅如此,中國政府還在年底宣布農村地區徹底脫貧,並試點推出數字貨幣。對這一切,法媒認為,這固然體現了中國政府想表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巨大的優越性,但不可否認的是,新冠疫情爆發一年後,中國已將繼續深陷疫情泥沼的西方國家甩在後面,進入了「後疫情時代」。
報紙指出,中國經濟第三季度增長了4.9%,第四季度應超過5%,全年增長幅度應在2-2.5%之間。雖略遜往年,但足以傲視今年經濟出現衰退的其它G20國家。有些經濟學家甚至預測中國2021年的增長速度可能會達到8%或9%。
在位於江西省南昌市經開區的江西凱馬百路佳有限公司內的生產車間,焊接拼裝組工人正在忙碌著。截至今年上半年,百路佳客車出口銷售較去年同期仍有50%的增長,這得益於去年下半年特別是第四季度收穫大批的海外訂單。(圖片來源:中新社)
出口欣欣向榮
然而,並非如通常所想的,中國經濟復甦並未得力於重新開始消費的中國消費者。法媒評論,中國企業取代了被疫情封閉措施困住的西方工業企業,搶走了它們的市場份額。近日公布的數據表明,11月份,中國出口相較去年同月飛升了21.1%,遠超業內人士預測的12%。而這一繁榮局面已持續了6個月之久。
財新中國PMI指數從未如此高企過。西方國家向中國採購疫情防護用品、居家封閉期間遠程辦公或消遣解悶用的各類電子產品。據法國《回聲報》提供的數據,西方國家向中國採購的金額今年初期漲了42%。花旗銀行的經濟分析師還指出,年末節日的需求大增,再度促進了中國出口增長。11月份,除大眾電子產品外,塑料製品或(聖誕彩燈之類的)照明設備也各自增長了112%和47%。
然而,中國的進口只增長了4.5%。雖是連續三個月增長,但增速遠低於出口。法媒報導,中國港口有時缺乏國外貨櫃到岸,而顯得空空如也。
法媒報導,中國出口順差猛漲,11月達到754.2億美元,一年內漲了102.9%。《回聲報》則指出,美國政府對中國發布的貿易戰雖在初期取得一些效果,但疫情之下,美國11月向中國加大採購,達到520億美元,一年內漲了46%,令中美貿易順差當月創下全年最高(374億美元)。
支持國內需求
由於中國消費者始終表現謹慎(除了極富裕階層未受疫情打擊外),中國政府繼續推行支持需求的政策。法媒報導,中國近日宣布將在未來五年新建長度一萬公裡的鐵路,更好連結北京、上海和廣深三大中心地帶內的城市,達到《中國日報》所說的鼓勵中心地區協調發展、加大貫通、保證經濟發展的目的。
法媒注意到,中國政府同時對公共財政狀況加強管控。中國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近日發布《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必須遵守。專業人士指出,這項規定涉及的銀行達到20家,而非以前的13家,表明中央政府對地方銀行也加強管控力度了。
報紙認為,鑑於中國有望成為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的火車頭,加強本國金融系統的管控,也在情理之中。